桓胜紧紧盯着这卷可以称之为请命书的卷轴,这卷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字字诛心,针针见血。
桓胜虽然不甚知晓变法的细则,但他还是知道此次变法全赖杨叔子,可这卷东西上只字不提杨叔子的功绩,而是把这一切都推给了父皇,这一点却又令人无法反驳。更狠毒之处在于把那些老氏贵族写得羸弱不堪,似乎他们为朝廷做出了大贡献却被杨叔子各种残害。
这些还都不是令桓胜感到生气的地方,更可气的在于他们明摆着威胁国府,就差没直接写着没有我们,谁帮你稳固朝野上下。
可是这些却也是令桓胜无可奈何之处,杨叔子堵在他的前面,他想有作为只得借住那些老氏贵族之手。
桓胜将这封书简收了起来,他暂时不想作出回应,而且他想暂时作壁上观,看着杨叔子和他们互相争斗,等到他们精疲力竭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机会了。这就是一场博弈,桓胜想脱出身来,其中风险不小,但不拼一把怎能有自己的位置呢?
天色匆匆发亮了,杨叔子起来收拾好朝服,穿着这一身总是觉得自己还是以前的自己一般,可是心底里又在告诉自己如今的皇上已经不是先帝了,这个皇上与自己有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这条鸿沟会是以后爆发的潜藏祸患,可是他却又没有丝毫办法去填平,只能任由它存在着。
杨叔子匆匆吃过饭食,登上自己的马车往宫门而去。一众朝臣跟着皇上的銮驾行至皇陵,一一敬香,拜祭,由太仆大人宣读祭文。
原本这一切都是由杨叔子主持的,如今却换成了黄公辅,理由是黄公辅是皇上的老师,位置尊崇,无人能出其右。杨叔子倒不是很在乎这些俗礼,谁来都是一样的,甚至他觉得自己如此倒还落得清闲。
可下面的一班朝臣却不这么想,所有人都看得面面相觑,他们已经从这件事上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非同寻常的气息,有些人甚至已经在心里考量着自己的站位了,这场角逐就在不远的将来了,皇上到底会站到哪一边呢?这个问题必须细细思虑。在这里的可没有一个愣头青,他们清楚地知道这场角逐的胜负是由皇上来裁决的。
杨叔子回到府上,将自己连夜写好的辞官书送到了皇上的书房,然后和梓华前去拜祭先皇。
两人来到先皇的陵寝前,梓华突然放声哭了出来:“皇兄,去年重阳我们在一起饮酒,笑谈着夫君的新法,说夫君是能臣,今日竟已经天人两隔了!”
杨叔子也是心中悲伤,想到一路走来遇到的风风雨雨,自己变法之所以能这么快完成,全是因为先皇挡在身后,给自己解决了多少后顾之忧,后来又将梓华嫁于自己,其实他心里清楚,梓华虽不是先皇的亲兄妹,可是当今皇上也得称一声姑姑,老氏贵族们也得叫一声公主。
杨叔子默然问自己,以后能否再遇到一个这样的皇上了?显然不可能了,这样的皇上只此一人,前边没有,往后也不会有了。
杨叔子真心希望皇上可以准许自己辞官离开。
良久,杨叔子扶起了几近哭得晕厥过去的梓华,两人慢慢地离开了皇陵。
祭祀大典一结束,桓胜径直回到书房,今日大典上的事情他全都看在眼里,一众朝臣的反应正是他想看到的。昨夜有人往他案几上放了请命书,今日长史又送来了杨叔子的辞官书。他要好好想一想,如何能让这把博弈赢面更大一些。
如今的朝堂之上所有官员都是父皇时的臣子,像杨叔子这等朝臣自然是不能用的,他们对父皇的感情太深了,早就已经不可能用一点金银钱帛或是高官厚禄就能打动的了,老内侍成河一头撞死在了门前的廊柱上,其惨状犹历历在目,其余一干重臣因着父皇驾崩,纷纷如丧考妣,悲痛之情溢于言表,甚而第二日自己临朝的时候又是一阵痛苦。
罢了罢了,桓胜拿过杨叔子的辞官书打开,虽然早已知晓杨叔子有心辞官离去,可卷首题目还是让他心头一惊——请辞官书。
臣杨叔子叩首启奏皇上:臣一介布衣,奉母命出仕,闻先皇《求贤令》入宫。恰遇先皇求贤图强之时,臣虽愚钝,亦想伸展平生所学,不求青史留名,只望百姓安定,是故进献《治赵十论》以为治国之本。先皇不以臣粗鄙,委臣重任。
自变法三年来,臣不敢忘先皇之殊遇,勤勉治国,未尝懈怠。今变法已成,臣得以一展所学,此生足矣!
突闻先皇崩殂,臣心悲痛欲绝,恍恍惚犹如大病缠身,几欲随先皇而去,又觉似大梦一场。心力交瘁,自感老矣,不能专精国事。臣久居此位,于国无益。
况皇上正值壮年之时,聪慧少有,胸有城府,才德兼备。
愿皇上允臣辞官回归故里,替母守孝,此身为人子之责,兼之修书治学。如此则国事安定,臣心亦安!
桓胜看着案几上的辞官书,一想到杨叔子要离开,心中没来由的一阵轻松,只要他现在点头,杨叔子就一定会离开的,那样就没人再挡自己了。可是桓胜又冷静了下来,虽然他走了会让自己面前的大山消失,但一座大山消失又会出现另一座大山,不如让他们互相碰撞着,直至自己慢慢消失。
桓胜知道,杨叔子辞官书上所写句句属实,而且以杨叔子的聪明才智一定能知道自己不让他走的原因,但他会不会向自己预设的方向走呢?
会的,一定会的,杨叔子在今日的祭祀大典上看似满不在乎,可他一旦想通了自己的想法,他一定会帮自己的,因为杨叔子知晓国家最大的隐患就是那些老氏贵族,有他们霸占着朝堂,会使多少贤才流逝于荒野。
但自己首先要借住他们的力量稳固朝局。所以这就是一场冒险的博弈,自己就是唯一一个博弈的人,这是自己与自己的博弈,先站在黑子一边,然后又要转换阵型,站到白字一边,最后的结局就是两边俱亡。
桓胜起身,重新拿出那一卷请命书看着。突然有人来报:杨叔子连同梓华前去拜祭先皇!
这件事稀松平常,大臣拜祭先皇都是人之常情的事,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桓胜没有放到心上。
突然,桓胜似乎想到了什么,平日里确实没什么,虽说有些不合规矩,却也合乎情理,但此时不是平日,这里面隐藏着极大的机会。
深秋临近冬日,白天短了许多,夜色匆匆降临了。集市上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各种吵闹声响起来了,今年还算好的,毕竟国丧之时,各种寻欢作乐场所悉数关门了,否则只怕热闹劲比现在不知要高多少。
宫门旁边的小门突然开了,两道身披黑色斗篷的人匆匆出来,一人扶着一人坐上了一顶平常官吏坐的马车,匆匆沿着旧官道驶去,不知去了哪里。
黄公辅吃过晚饭,照常走到后院的水塘边散步,雍容的身材轻轻晃动着。天上弯弯的月亮投在平静的池塘里,黄公辅盯着池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大人,有人来拜访。”管家走了过来轻声说。
黄公辅回过神来:“谁啊,可曾说出姓名?”
“不曾,只让小的带话说,今夜的露华门开了。那人说老爷听到这话就会来叫他的。”
黄公辅听得一惊,旁人可能不知道露华门是哪里,可他在皇城近二十年,最是清楚这个了,正是皇宫正门旁边的小门,这个小门只有有紧急事务的时候才会打开。
黄公辅急忙来到府门口,一眼就认出了这两道身影,刚要行礼就被一人拦住了:“进府一叙吧。”
黄公辅连忙让开,几人走了进来。来到正厅。
“俗礼就免了。你可听说今日他去拜祭父皇了。”桓胜从身上取下斗篷,交给了身后侍奉的太监。
“皇上,臣听说了,”黄公辅知道此时可不是装傻充愣的时候,他不能说自己不知道,因为皇上早就知道自己派人盯着杨叔子了,“此事想来也是人之常情,杨公深感先皇厚恩,私下前去拜祭,再说他的夫人也是先皇的妹妹。”
桓胜看着黄公辅:“好,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不知道爱卿可还有什么要告知于朕的。”
“皇上,此事虽说是人之常情,但却不合规矩,况且杨叔子乃是立法之人,必然最是讲究这些规矩了,他今日此举,老臣看得不甚清楚,望皇上恕罪。”黄公辅突然拜倒在地上。桓胜也未曾想到这黄公辅身材肥胖,竟然如此灵活。
“起来吧,朕没怪罪于你。朕往后还要依靠爱卿,还望爱卿多多辅佐于朕,使朕少走弯路。”
桓胜离开了,黄公辅有些觉得费解,皇上今日来府上就只是为了说这些么?
皇上虽然年纪尚轻,可他丝毫不敢大意,他的心智只怕还在先皇之上。黄公辅突然似乎想明白了什么,心中大喜,坐在椅子上直拍手叫绝,他就知道皇上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打开露华门来府上就只那样谈一谈希望他辅佐的,一切尽在这两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