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所处的地位,分类目录是主要目录,因为它是反映文献内容的实质目录。主题目录是分类目录的辅助目录,题名目录是仅次于分类目录的必要基本目录,责任者目录主要为科学研究服务,是科学工作者经常使用的目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文献的多点检索成为可能,这几种目录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三、按目录的物质形态(即目录载体)分类
(一)卡片式目录
为克服书本式目录的不足之处,产生了卡片式目录。是将文献的内容及各种特征记录在标准卡片上(标准卡片规格为7.5厘米×12.5厘米),再将众多的卡片(款目)按照一定的规则编排起来组成目录。1791年,法国国民代表大会指示图书馆管理人员使用卡片编制所没收的寺院与私人图书馆的藏书目录,此为卡片式目录之始。1861年,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首先设立向读者开放的卡片式目录。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发行印刷卡片,并将卡片的尺寸规定为7.5厘米×12.5厘米(后为国际标准规格)。这种目录形式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五四”之后,随着新型图书馆的出现,这种目录在我国日见流行。卡片式目录由于是一种将记载有文献款目信息的卡片按一定顺序(分类和字顺均可)排列而成的目录。它的优点有:一是增删灵活,可以随时增减、更改调整;二是按照不同的需要组成不同性质的目录,以揭示文献内容,使用起来灵活方便;三是一部卡片目录可以同时供多人使用,这种目录是图书馆最基本的、普遍采用的目录形式。同时卡片式目录也有一些缺点,如:编制成本较高,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检索位置固定,需要卡片柜或卡片盒等设备,体积庞大,只能在馆内使用;查检时要一张张地翻阅,费力费时,管理起来比较麻烦,目录体积会随着馆藏文献的不断增多而不断扩大等。正是由于这些缺点,美国国会图书馆从1982年起逐步关闭它的卡片式目录。
(二)书本式目录
是按照一定格式,将文献的内容及形式特征记录在纸上,然后再装订成书本形式的目录,供读者查检使用。记录文献内容的编排可以按题名、字顺、分类等不同规则。这种目录体积小,易于携带,可以复制,缺点是新增加的文献款目不能随时编入。因此,通常是按一定时限将部分文献或按文献的一定专题内容编成书本式目录。书本式目录在西方国家的图书馆亦被称为印刷本目录,它是广泛采用卡片式目录的20世纪初之前,在图书馆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目录形式。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本式目录是汉代班固根据刘歆的《七略》编制而成的《汉书·艺文志》,西方现存最早的书本式目录是柏克在1885年德国波恩编辑出版的。目前,中、西方的国家书目、书商目录(或新书目录)、联合目录等多采用这种目录形式,图书馆的新书通报、特藏目录等也多采用这种目录形式。由于书本式目录是一种将文献款目信息按一定顺序(一般以分类顺序)记录在空白书册上所形成的目录,所以它的优点有:一是可大量复制且体积小;二是书目信息集中并且便于携带;三是如果附有辅助索引,还可为使用者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书本式目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不能随时剔旧、更新和及时反映最新文献;二是每次修订的成本费用高,并且不能及时供读者使用。
(三)活页式目录
它是由一张张记录文献特征的散页,每一小类集中在一张纸上,按照文献学科体系分类排列起来,放在活页夹内,形成书本形式的目录。活页式目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每页只著录条款目,或按分类或按字顺排列;另一种是每页著录一个小类的若干条款目,按分类排列。前一种活页式目录比较灵活,可像卡片式目录一样随意增删排列,但每册容量有限;后一种活页式目录比较接近于书本式目录,每册的容量也较大,但只能将整页的若干条款目一并增删。由于是活页,可以随时增加新内容,也可以剔除或调整。这种目录适用于小型图书馆(室),但是由于读者长时间翻阅,容易破损,因此应使用坚韧的纸张,并需经常修补保养。
(四)张贴式目录
又叫明见式目录。它是将记录文献特征的单页目录,或者将记录文献特征的卡片有选择(推荐)地张贴在借书处或阅览室读者易见地方,以供读者了解和选择有关文献内容。这种目录不是固定的,可以随时更换,一般用于宣传推荐优秀读物或新到馆的图书资料。这种目录适用于中小学图书馆。
(五)幻灯片目录
这是一种利用幻灯形式形象地揭示馆藏文献内容的目录。它可以把文献内容或图书封面制成幻灯片,生动、灵活、形象地介绍给读者,适用于中小学图书馆。
(六)缩微式目录
它是将文献目录缩摄在感光平片或者胶卷上。这种缩微胶片密度很高,一片14.5厘米×10.5厘米的COM(computer Output Microfilm)胶片,可摄下数百至三千多条记录,即相当三千多张卡片。优点是体积小,储存密集,占地小,便于携带。但是,它需要利用专门的阅读机扩大阅读查检。这种目录在中小型图书馆尚无条件采用。
目录的载体形式是在不断发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当时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了防止本馆目录遭到破坏,便将它的卡片式目录用照像方式缩小复制成缩微胶卷,于是产生了缩微目录形式。缩微目录是指采用缩微技术将目录信息缩摄在缩微平片或者胶片上,利用阅读设备阅读的目录。后来,美英等国的图书馆又用计算机以缩微输出的方式生产出孔姆(简称COM)目录。
所谓孔姆目录,就是由计算机将机读目录数据直接输出在缩微胶片上所形成的目录,即输入计算机的目录数据不用打印机输出,而用专门的记录器直接记录在缩微胶片上所形成的目录。这两种缩微目录的共同特点是:一是体积小,可以节约大量的空间;二是编印速度快,可以广泛发行,大量生产成本也不高;三是既有卡片式目录的优点,又可代替书本式累积目录。其缺点是:一是不如卡片式目录那样可以随时增减,因此要使缩微目录反映最新文献信息,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内更新整张胶片,所以它一般只适用于变动不大的资料性目录;二是不能直接目视,需要借助阅读设备。
(七)机读目录
机读目录是一种以代码形式和特定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贮载体上、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处理和编辑输出的目录。它是以电子计算机为物质载体,对图书文献进行自动编目的自动化管理方式。这种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录管理形式,具有传统的卡片目录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不仅具有卡片目录的功能,还具有存贮速度快、检索效率高、体积小、易保存、输出形式多样、存贮容量大、节省空间(一个磁盘可以存贮400万张卡片的内容);提供多种检索途径,机读目录可以提供包括题名、责任者、分类号、主题词、ISBN号等多种途径,满足读者的多角度检索需求,避免了重复劳动。记录的文献信息准确、详细、全面,能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新的需求。
这种目录通过屏幕显示或由终端打印设备及其他记录设备还可将计算机存贮载体上的目录信息转换成普通的文字记录。机读目录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一次输入,多项检索,即可满足读者从文献题名、责任者名称、主题词、分类号、等多种途径检索;二是编目自动化后,输入一条文献记录,可输出多种载体的款目,包括书本式、缩微式与机读式等款目;三是由于检索速度快、质量高,有利于实现联合编目,实现联机检索。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外界之间的横向联系将更加紧密与广泛,图书馆信息资源向网络化发展不可避免,机读目录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机读目录则更具生命力和发展空间。随着图书编目工作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种优势将会更加突出。
四、按目录反映的藏书范围分类
在一个图书馆内,目录按其揭示藏书的范围可分为总目录、部门目录和特藏目录三种。
(一)总目录
总目录是指揭示本馆全部馆藏或某种文字全部馆藏的目录。它能直接回答图书馆究竟有些什么馆藏和某一特定的馆藏本馆究竟有无这样两个问题。在只收藏中文文献的小型图书馆里,有一套总目录就可以将全部的馆藏揭示出来,它可以由编目查重用的目录(一般是公务题名目录)
充当,或若一个图书馆的全部文献集中排架,甚至可由排架目录充当。在中型以上的图书馆,总目录一般是由几部反映不同文字馆藏文献的子总目录构成。其中,中文文献的总目录一般是由公务题名目录充当;西文、俄文文献多由公务责任者目录(也有一些图书馆是由公务题名目录)充当。这种缺少总目录的情况,多发生在那些历史比较悠久、藏书组织比较复杂的图书馆。在计算机编目的条件下,如果今后将全馆所有文献的书目数据集拢在一个数据库中,便可以形成机编馆藏总目录。
(二)部门目录
部门目录是指揭示图书馆各部门收藏文献的目录,如分馆目录、借书处目录、阅览室目录,以及院校的系资料室目录和科研部门的处、室资料室目录。
(三)特藏目录
特藏目录是指具有独特价值并单独管理的馆藏文献目录,如善本书目录、地方志目录、个人捐赠的赠书目录与手稿目录等。一些图书馆中为专门人员设置的内部目录,也应属于特藏目录范畴,部门目录和特藏目录的共同特点是其内容只揭示图书馆全部藏书的一部分,即某一部门或某一特点的藏书,以适应藏书组织机构设置的不同情况或不同读者的不同借阅需求。另外和总目录不同的是,部门目录和特藏目录一般都以读者目录的形式出现。
五、按照目录反映的文献类型分类
按照目录反映的文献类型可分为图书目录、报刊目录、地图目录、教学参考资料目录、课本目录、工具书目录、声像资料目录等。
这些目录一般是为读者集中提供某一方面文献检索途径的。
六、按照文献使用的语言文字分类
按照文献使用的语言文字可分为中文目录、俄文目录、西文目录、日文目录等。
读者借阅文献一般使用一种或两种语言,而且总是先确定文种然后再进行查找。图书馆在组织藏书时,通常是按文献的不同文种来排架保管的,组织目录时,通常也按各种文字的不同字顺,分别单独组织各自的字顺目录。中型以上的图书馆一般藏有一种以上语言文字的文献,因而会有中文文献目录、西文文献目录、俄文文献目录、日文文献目录等。
中文目录和日文目录分别收录汉语文献和日语文献。西文文献收录采用拉丁字母书写、排印的各文种文献。如果图书馆西文文献单一,可以只组织英文目录、法文目录或德文目录等;如果图书馆各西文语种的文献众多,根据读者的检索需求,也可分别组织英文目录、法文目录和德文目录等。俄文目录收录的文献范围各馆有所不同。有的图书馆只收录俄文文献,也有的图书馆则将以斯拉夫(基里尔)字母书写、排印的各种文献混排成一套目录,包括俄文、保加利亚文、塞尔维亚文、马其顿文等各种文献。不过以上各语种的文献,在组织分类目录时,图书馆可根据各语种文献的多与少,或者分别组织,或者只组织一套分类目录。有些科研部门的图书馆,虽然各语种的文献众多,为了方便科研人员的查找,也只组织一套分类目录。
七、按照目录的功能分类
按照目录的功能可分为登记性目录、通报性目录、参考性目录和推荐性目录等。
(第三节)图书馆目录的产生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民族,图书馆目录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文化上升,文字的使用扩大了,文学作品和历史纪录已经形成了各种图书典籍。那一时期出现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各种学派都在宣传自己的学说,整理和编写自己的典籍论著。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也大量集中图书。为了管理这些图书典籍,前人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排列法、登录法和查检法,逐步的创造了图书馆目录。我国图书馆目录一开始就是当时国家图书馆(藏书楼)目录。
一、我国古代图书馆目录发展
(一)《七略》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善的图书目录是公元前6世纪西汉刘歆所编的《七略》。它是汉代国家藏书目录。编制的目的是给统治者阅览用,即“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代是我国书目发展阶段。公元前32年汉成帝命刘歆和他父亲刘向对政府搜集的图书进行整理、校定、编目工作。刘向于公元前7年去世,刘歆继续工作了一年,于公元前6年编出了《七略》。
《七略》是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也包涵了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体系的内涵。《七略》将全部图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7个部分。略下面分种再下面分家。辑略是总叙而不是类目。因此,实际上是6个大类,下分38个小类(种)。《七略》著录了603家13219卷图书,全面地反映了上古到西汉末年我国图书文献的状况。
《七略》在揭示文献内容上采用了对每卷书撰写提要,叙述校雠原委,介绍著者生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书的真伪,评价书的得失,并注出向皇帝推荐的意见。著录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这种叙述解题的著录方法和格式是我国独创的著录方法。这种著录方法和著录内容一直成为历代官修目录的模式,影响深远,成为各种官修目录的典范。《七略》的分类方法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图书分类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法。它比欧洲第一部正式图书分类法——《万象图书分类法》(1545年)早1500多年。可惜这部大型综合书目在唐代以后就遗失了。但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目录,即《汉书艺文志》中,保存着《七略》的大概面目,故有可能对《七略》进行研究。
《七略》奠定了我国文献目录的基础,并对后世影响颇大。首先它是按分类编排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分类目录,也可以说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分类法。其次,《七略》在世界上最早确立了文献著录的方法。它除了有我们所说的基本著录(即主要的书名项和著者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