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童年创伤性经验的实质,是意识到生理的匮乏和激发起的欲望因为受生理局限而不能实现的精神痛苦。集体无意识是“集体的人”受人格化的自然的压抑而积淀的心理情感,它经过长期积淀转化为对付外界自然的本能,并作为一种生理反应遗传给了后代,集体人对于压抑的解除和创伤的医治方式同样也作为生理本能传给了后代。而这种生理反应和本能,则成为后世人们面临同样的境地时产生同样的心理情感的基础,亦即原型产生的生物学之维。作为集体无意识内容的原型包含着人类集体的创伤性经验及其克服压抑的自然本能,原型的具体的表现方式和载体就是对这种压抑的无意识的释放的特殊方式。图腾(宗教仪式(原始信仰(原始歌舞等行为方式,神话、集体表象、互渗律等等思维方式就是这种集体创伤性经验的“疏导”方式或升华。“人类学资料表明,具有某种类型的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在有选择地适应某种特殊的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了这些特征,而文化本身对某些特征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通过对人类化石与石器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现在已经可以比较清晰地描绘出人类体质进化与文化进化相互影响的一条主线,即!随着体质进化的这条主线,形成中的人类在文化上也有一个从使用天然工具到早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再到晚石器时代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直立、脑容量的增大等体质特征的形成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工具的使用、制造和改进,火的使用,营养卫生条件的改善等文化的进化,对体质特征的变化起了显着的作用。不过,在晚期智人即现代人形成以后,体质特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模糊不清了。”!以文化、心理的功能来弥补生理的局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精神痛苦的解脱和梦想的“实现”,正是原型产生的深层动因。从而原型以其特殊的功用沟通着生理与心理、本能与文化、集体与个体、当下与远古、结构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人类在她的童年所形成的原型,与人类整体的创伤性经验有关,人类的这种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经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转化为一种生理能力和本能反应,并被遗传。这种生理本能遗传在后代人身上,当他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会产生与祖先相似的一种心理反应,表现为类似遗传的“精神本能”现象,并成为集体无意识的生理基础和特殊的显现方式,即“典型的行为模式”。而这种模式与原型又有一定的联系。先天遗传的生理本能以没有动机的方式体现着人类行为方式的反复发生性与普遍一致性,为原型作为领悟模式提供了生物基础。
(第三节生理本能与原型之“型”)
人的生理本能是原型生成的前提要素之一。
笔者认为,一个首先应该确定的观点是,一切原型现象实际都是后天实践中生成并被确认的,这不仅是因为其先天性无法证明,而且因为有这样的事实作为反证!即使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的共同心理表现即使是意识不清的神经病人的呓语的相似性即使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的深层类似,这一切,不论它表现为怎样的神秘和不可思议,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些都是发生于现实中的具体的人身上的精神现象!或都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这些后天的心理反应!以类似先天行为模式的方式和“集体”的性质显现出来,并且也确实似乎以生理遗传的方式存在和承传。荣格把那种人人存在而又无法说明的精神现象归之于精神的遗传,归之于人类祖先精神的遗存,舍此,好像无法解释它的远古色彩、集体性质和不可言说的特性以及它的来源,这使得我们不能轻易地完全否定原型与人的生理的关系但是,问题在于,原型与人的生理在何种意义和何种程度上有着联系。
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原型现象应该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心理反应,而其所体现的共同性与集体性,是由人类某种深层的对于外界客体感知的共同性所决定的,或者说由人类对于外界反应能力和感受性的类似所决定的。这种共同性和类似性可以表现在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如共同的或相似的生存处境、文化模式等等。但是,在所有的相似或相同中,最为基本的、超越一切具体因素的根本共同性,首先在于人类面对自然宇宙,作为一个有共同特性的生物类属的生理本能。就是说,原型现象的共同性及集体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人类”性,即人类面对宇宙自然时所产生的相同的情感体验或生理本能反应。原型具有古老特性,但不管多么古老,它都是人类心理对于客观实在的一种曲折反映的表现和结果。即使承认原型和集体无意识是远古先民的精神遗存,它在实际上也是承认原型与人的生存、生活、特定情境等是相关的,它具有后天经验的特定意义,它总归是有其源头的,确定这个源头就是确定了它的生成的过程。而这个源头就在于人作为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特殊动物,他首先具有人的自然属性,在这种自然本性的基础上,人类在自己的历史实践中生成人性、精神和文化。原型即是这种文化和精神的特殊表现方式之一,或者说是人性的一种特殊载体。至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具体原型,则既有其特殊性,又有人类共同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原型。特别是,原型之“型”的模式性、反复性等特点,与人类生物本能有着发生学的关系意义。
关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生命冲动与精神的关系,关于人性的生成,苔丝蒙德·莫里斯的裸猿的观点有值得借鉴的价值。莫里斯在他的裸猿,中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对人类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裸猿”,它的生理特性和动物本能始终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中有着表现,并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曲折的反映。莫里斯由对裸猿的行为的观察中,看到了习俗的作用,看到了人类的本性作为“遗产遗传”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比如,莫里斯讲到人在母亲体内的安全感,如何在人出生后通过其他方式得到补充。裸猿与其他猿类不同之一是裸猿即人有一个很长的“婴儿期”。正是在这个时期,人随着体力的成长,其文化积累也得到了承传。这种研究及其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对原型研究有着直接的启示,这就是人类的文化心理现象与人类生理本性和习性有着无法摆脱的关系,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原性”,即本来的特性。
人类的生理本能还与人的心理活动,甚至人的审美习惯有着重要的关联,也与某些原型现象有着关联。比如,布鲁诺·赛维在《建筑空间仑》中介绍了象征主义者所理解的建筑几何因素中的情感表现,其中就涉及生理与心理相互关联问题(“水平线,与大地相平行,它在人眼的高度上延伸,不会产生对其长度的幻觉,因而使人体验到一种内在感)一种合理性、一种理智。垂直线,使人中断他的正常观看方向而举目望天,垂直线在空中无限延伸、长度莫测,因此象征崇高的事物和无限性、狂喜、激情。直线与曲线,直线代表果断、坚定、有力;曲线代表踌躇、灵活、装饰效果。螺旋线,象征升腾、超然、摆脱尘世俗务。立方体代表完整性、肯定感。圆给人以平衡感、控制力。球体代表完满、结局确定的规律性。各种几何形体的渗透,象征着有力和持续的运动。”!这些现象说明了人类心理原型与人类生理本能的深层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原型的生理之维。人的生物性是超种族、国界、甚至时间的,在其中有着更多的人性的共同性和相通性。
原型不是直接的生理反应而与生理反应相关,它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那么,人在这种生理本能基础上如何生成了原型,这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前述荣格观点的问题在于他把人类的这种本能看作是一种自主精神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心理反应的生理“基础”,其要害是要为人的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找到根据,而反对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
笔者与荣格原型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反对把这种本能说成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即把本来属于生理性的本能说成是心理性精神性内容!并将其视为自主精神的基础,从而证明一种脱离人的后天实践的独立精神的先天存在。我们不但不否认人的生物本能对于人的后天行为作用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人的先天的相似的生物本能是后天相似的行为模式的重要基础和形成条件,但是,这还不是所谓的自主独立精神,不是原型本身,而是原型生成的要素和前提。
荣格所说的人的类似原型的本能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荣格不能科学地现实地来说明它们,于是把它说成是一种精神遗传。事实上,原型不能直接遗传,如果能够遗传,那么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有原型的“再现”。或可说,原型作为心灵现象不能遗传,但是生成原型的要素之一即人的生理本能能够遗传。
原型的世代相传性,表明了它的超个人性、超时空性,这种超越性确与人类的某种普遍共性有联系,它带有生理遗传的特点和因素。正是在这种人人具有的生理特点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在人的生物学维度之上,才有可能产生相同的或类似的心理体验并形成情感模式,只有这种最为基础的或者说“低级”的共同性、相通性,才有产生“高级”的共同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模式的可能。但是,如上所说,这种遗传不是原型本身的遗传,亦即不是通过生理自然地遗传了精神,而是对于生成原型心理的因素的遗传,或者说是产生相同的精神情感和心理体验的能力的遗传。具体来说,是遗传了每个人在面对宇宙世界时的那种普遍的生理反应能力和对客体的相同的感受能力。这种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心理情感的相同性和相似性,是原型之“型”的最基础的要素,是原型之所以具有超越性和反复性的最初根源。比如,人对蛇的惧怕这种心理情感和体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大致是相似的,由此产生了人类对于蛇或者怀着畏惧、或者感到神秘等心理,进而产生了与蛇相关的文化现象,如将蛇作为图腾标志,或赋予蛇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意蕴。而这一切首先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即人面对蛇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之上。人对蛇的这种心理情感和态度,是由蛇作为自然物在人心理上引起的本能反应所决定的当然这种反应也可能已经包含着人类对蛇的某种本性的了解的因素(,正是这种生理感受的共同性才决定了蛇作为心理原型或文化象征的共同性。人的心理体验和情感是在对某种事物的这种生理反应或感受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这种心理体验!又是一种生理本能的反应或感受!是非理性的!是无意识的,而正是这种特性决定了人凭直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是一事物演化为原型并置换变形的基础换句话说,是生物本能的先天性与对于反应的规定性构成了最初的心理之“型”。
原型能否再现,是与主体的心理需求和特定情境联系的。小孩登高可能产生恐惧,而文人墨客登高可以怀远。登高可以望远,但望远是生理现象,而怀远是心理现象,并有文化因素在起作用。一方面登高后的生理现象有产生怀远这种心理现象的可能。另一方面,主体有怀远的这种心理欲求和期待视野,这样,一遇特殊情景,就会激活心理原型意象。这说明正是这种基本的生理感受才是它能被赋予特定含义的基础。看来问题出在对于原型现象本身特性的认识上。荣格将原型视为远古先民精神的遗存,看作是一个凝固的、现成的模型,并由遗传而来,这是它避免用生物本能说明精神现象而未能成功的关键所在。而笔者认为,原型是与人的生理遗传、人的本能相关的生理因素在特定情境中生成的精神现象,它是物我关系、意象关系的生成和契合,是一个从生理感触到心理反应、从直觉到感悟的过程,这是笔者承认原型与生物本能相关而又不是生物遗传的关键所在。
原型的反复性与人类生存状态的重复性相关,原型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没有人类基本生存过程的相同性就没有原型的反复性。这里的“基本”是就人类全部历史和全体人类而言的,就是荣格说的“集体的人”。这个集体的人,在对人生的感悟方面、心理体验方面也是集体的,也就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人类的动物本性不会随社会进步而减少,而是扩大它的功能同时又在促使其升华。虽然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是巨大的,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也已大大改造了人类自身。然而,相对于永恒的宇宙自然,人类的基本的生理本性以及人类面对宇宙自然的反应能力和感受能力并没有根本变化,而是被世世代代遗传了下来,比如对蛇的厌恶,对黑暗的恐惧,对光明的向往,等等。这种生理的本能的反应作为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能力遗传下来,而当遇到同样的情境时,就会产生相似的心理体验。这种与生理能力相关的心理体验的相似性,是原型的生成的要素或最初层次。如果说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通过遗传可以获得的话,也是遗传了与原型相关的生理本能、感受能力和反应向度,而不是原型本身。这种能力是原型生成的要素之一,也是原型之“型”之所以能超越时空界限,沟通远古祖先与现代人类、集体与个体心理的原因之一。
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异常地发达,人类的许多梦想已经实现,但是,人类对个体的生物学研究,并没有使人在生理上、体质上发生根本的变化,人们仍然有着本能的未定特性所造成的不足感和为缩小这种不足而进行的创造意识和欲望。人在面对自然万物时,仍然有着因为生物特性限制所产生的不足,也产生着新的希求,就是说,人的这种特性自古代遗传到现代。
现代社会似乎有原型意象逐渐“稀少”和“淡化”的趋势,这是随着人类对宇宙和自己理解的深入而逐步产生的。现代人的未定特性呈现着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原始先民们所曾遇到的难以理解的许多现象被理解,人类已经感到了自己某些特性的极大发挥,于是,神话等神秘的现象在逐渐消失另一方面,人类的意识的能力又使得人类在继承先辈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不理解,人们面临的不理解比祖先多了而不是少了,人仍然感到自己的特性是未定的,这是人类不断地发展创造的根本基础动力。但是现代人的理性在加强,而非理性似乎也在增强。而且这两种意识不时地发生冲突。这是现代人类精神复杂化的原因。人类在寻找精神家园,寻找那种面对自然的安详,那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感。但,这是可能的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产生了新的精神危机和心理需求。人面对着比原始先民更多的更大的事物,在对于某些事物越来越自信的同时,却对另一些事物越来越失去把握和心存疑虑,包括对人类自己创造的事物,如核武器、克隆技术。人的大脑是如此的发达,人是如此有创造性的一种生物,人可以创造出本不存在的物质,包括生物。但是,对于人自身,最基本的本能和本性却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否则,人类将不成为人类。就是说,人是在既定的生物基础上发展自身的。飞机和宇宙飞船可以载人上天,电话、电视可以无限地延长人的听力和视力等等,在这其中,人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体验这个过程本身的价值和乐趣。但是,人类在对宇宙重新认识,对星系有新的发现和征服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自身能力局限的意识及由此而产生的渺茫感匮乏感。也正是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不但没有减少人对这个世界的疑惑!或者说解决了原始先民们曾经疑惑的一部分!而又发现了新的更大的更使人疑惑的新问题。相对于无限大的宇宙,人类永远会感到自然对人的压力和精神创伤。人类心理上的不足感,人类的未定特性决定了人类心理上的补偿需求不会终止,人的创造性也就不会枯竭,所以建立在人类生存的典型情境基础上的人的原型心理也就会不断生成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