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城市
君士坦丁堡经历过迅速而异乎寻常的成功,尤其是当拜占廷帝国失去像安条克、亚历山大等东部大城之后,它就成为帝国惟一的奇观。事实上,帝国的其他城市如泰萨洛尼克、以弗所、特雷布宗虽然常有市集,拥有三四万人口,经济上也占有重要性,但与君士坦丁堡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君士坦丁堡能有如此成功还应归功于他的始创者——君士坦丁,因为他很合适地选择了古拜占廷位置。这座城市处于分隔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入口处,因此,它处于东方与地中海和欧亚两洲之间海陆交通的汇合点。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它很快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的汇聚地。
为了强调新建立的君士坦丁堡是罗马帝国的新都城,君士坦丁皇帝将它称为“新罗马”。事实上,君士坦丁堡几乎就是古罗马城的翻版,它的城区格局和全部的建筑物几乎完全按照罗马的模式。君士坦丁堡模仿古罗马城,将其城区划分成七个地区,称之为“七丘”,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出14个区;君士坦西丁堡也同古罗马城一样将第二区命名为“卡匹托丘”,也将政治中心设于此;古罗马城的皇宫与竞技场相邻,君士坦丁堡也做了相同的规划;甚至连城市的管理体系和巡夜、消防组织的人数都与罗马城相同。君士坦丁皇帝为了安抚他的臣僚们,还修建与罗马城相差无几的元老住宅,豪华依然。迁都后的拜占廷长期保留了他们在古罗马城使用的拉丁语官方地位,尽管在新都城中真正懂得拉丁文的人并不多。
随着帝国统治中心的东移,最后转移到了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城,它逐渐取代古罗马城,成为拜占廷帝国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由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不久,君士坦丁堡就成为亚欧大陆上最为繁荣昌盛的都市。
难以攻陷的围墙
君士坦丁建造了第一道占地面积为750公顷的海陆围墙。从5世纪初起,由于人口迅速增长,有限的围墙显出了不足,于是又向西扩展,因此,提奥多西二世将防御面积扩大到两倍而且还加固了海岸。至于陆地围墙,他设计了双层结构。在土耳其人用上火炮之前,围墙可以说是坚不可摧,惟一的危险就是叛变或地震。人们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甚至就在提奥多西二世生前的447年11月7日和448年1月6日的地震就坍塌了城墙和394座塔中的57座;但是,由于“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威胁而变得紧急的修复工作却只花了60天就完工了,而且,再也没有比之更严重的地震威胁过它们。靠马尔马拉海的城墙有8公里长,靠“黄金角”海湾的有7公里长,靠陆地的一边有6.5公里长。
但是,尽管海岸城墙有12米到15米高,仍显得很矮小。因为,城墙后清晰可见大片公共建筑群、宫殿、赛车竞技场,尤其还有教堂的穹顶,其中最高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这4个建筑物面向一个大广场——奥古斯都大广场,它是君士坦丁堡的市中心。在东边,元老院上有穹顶,前有柱廊,全由白色大理石铺成,尽管它在7世纪初就失去了政治上的作用,但还是保持着那种象征性意义。元老院后面是大皇宫,面向奥古斯都广场是一幢紧闭着黄铜大门的建筑物“沙尔塞”。6世纪,建筑物之上的君士坦丁像被换成了基督。在726年取下圣像的时候,利奥三世发起圣像破坏运动,激起了强烈的骚乱。
圣索菲亚大教堂
奥古斯都广场的北面与赛车竞技场相对的是高大庄严的大教堂,它就是由特拉勒斯的安特米乌斯和米耶的伊西多尔在532年到537年主持修建而成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基督教采用罗马长方刑堂结构修建教堂,世俗建筑物用来团结民众,而教会在教堂则用来汇聚信徒。但教会想在教堂增建穹顶,它代表在教徒头顶上的天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认为是最完美、最庄严的有穹顶的长方形大教堂。
大教堂在长方形平面上修建了高达60米的半球状屋顶,用1米的厚度顶住粗柱、墙垛、拱扶垛、拱顶等,保持平衡。当信徒离开奥古斯都广场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穿过柱廊来到中庭时,众多的建筑物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当跨过门廊进入殿堂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朝装饰着耶稣圣像的穹顶望去,只要朝光束照耀下的天顶看上一眼,就会沉浸在被神圣威严的气派压服和灵魂升华的情感中。出于对这种象征的敏感,君士坦丁堡人每个周六和周日都自觉来到教堂,接受神灵的洗礼。
从奥古斯都广场到金门是君士坦丁堡的通道之一,延伸着一条有纪念性意义的街道——梅泽大道。两边都是柱廊,柱廊尽头开设有商店。这条街道分别由圆形和长方形的广场交替组成——君士坦丁广场、提奥兹多广场、公牛广场、阿卡狄乌斯广场等等。其他东西走向的重要街道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出现。
与之相反,次要街道却很狭窄,曲曲弯弯,根据罗马分区的传统,从北到南的街道倾斜,有时甚至是一段阶梯。相对通行方便的交通主要干道,这儿的交通状况也一直是让君士坦丁堡人感到头痛的一大问题。
大厦、民房和商店交相混杂
君士坦丁堡的贵族拥有雄伟壮观的大厦,这些大厦大都与外界隔绝,面向内部园子或面向两旁有柱廊、由走廊连接而成的庭院。楼层延伸到街道上并设有露台,窗户通常采用凸肚窗。在大厦内,大厅可以豪华隆重地迎接数量众多的客人,住宿房间大小十分适宜。与民房不同的是,大厦配有多种舒适设备,包括舒适的沐浴设施。
与之不同的是民房矮小、阴暗,不舒服,经常坐落在手工作坊占据了底层的房屋楼上。对于人口众多的君士坦丁堡来说,尽管有可通到色雷斯的引水渠网供水的大型蓄水池,水的供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运水者的踪迹,运水者就成为大家司空见惯的人。人口众多给城市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如下水道不能完全解决废物排出问题,为此专修的街道也根本是无济于事。此外,在人口增长时期,围绕着都城大量民宅在空地上迅速落成。因此,君士坦丁堡成了一座贫困郊区和富裕城市中心城区并存的城市。
大道附近及东部地区。在鼎盛时期的6世纪及12世纪,城市里的1450公顷土地上容纳了约35万到40万人口,就是现在看来,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大的都市了。
这座城市的真正诱惑力来自各区的多样性。各区的名字有时令人想起占主导地位并决定其声音、颜色、气味的主要行业。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附近向西就是嘈杂的锅匠区沙尔科普拉特,再远些在梅泽大道上,是金银匠区,再就是塞吕莱尔苏香区,面包商遍布全城,但主要集中在梅泽大道上。
在君士坦丁广场和提奥兹多广场之间的商业区,经常用某个拥有大厦的大人物名字命名。贵族的住宅与平民的房屋毗邻,反差极大,贫富差别十分明显。富人意识到自己属于另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对帝国其余的人几乎毫不隐藏他们的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