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昱弥留之际,曾发诏说,希望“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意思说,你可以学习古代的周公摄政前例,由你掌大权,但皇帝还是由我们司马家人当,如果不行的话,他又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也就是说,实在不行,你自己当皇帝也行,总之,这么个天下,你看着办。
司马昱和桓温相交相争多年,最了解桓温心思。他这一招以退为进,让桓温很犯难。因为所谓禅让,有几步是不可少的,第一步是皇帝要下诏让位,受让的人要假惺惺推辞一番,然后皇帝“强迫”受让者必须继位。司马昱说让桓温“自取”天下,依例桓温要推辞,现在司马昱算准自己命不长了,等桓温的表呈上来,自己早就驾崩了,没有了皇帝的“固让”,依政治习俗和桓温的性格,总不好对孤儿寡母下手,当年西晋开国祖宗司马懿,就是因为欺负曹芳孤儿寡母,夺了人家天下,结果落得一生骂名,甚至司马家的后来也引以为耻。作为司马家的女婿,司马昱相信桓温对这一段历史了如指掌。
所以到这一步,桓温就走了死棋。桓温要当皇帝,就得再等一段时间,时移势易,那阵子的形势还不定如何呢。所以这是绝地求生,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
不过,话说回来,政治最无情,在权力面前,谁都不能保证桓温会不会将计就计,趁机当了皇帝,要真那样,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恰巧,这个诏被侍中王坦之截住了。王坦之赶紧跑到皇帝病榻前,当面撕毁了诏书。皇帝说:“天下,傥来之运,卿何所嫌?”意思说,我这个皇帝是撞大运得来,要不是桓温,我哪里当得上皇帝,所以呀,桓温如果想要就要,爱卿啊,就算了吧,有什么好说的呢。
皇帝话里有话,其实是试探王坦之的态度。
王献之《中秋帖》
王坦之坚定地说:“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宣是指司马懿,司马氏尊他为晋朝之始祖,元是指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王坦之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这个晋室天下是你的祖宗打下的,不是你个人的,所以不能说你给别人就给别人。这是帮皇帝找理由。
东晋王朝是“王与马,共天下”,当年王家扶助司马睿奠定东晋局面,也是立了大功的,没有王、郗、谢这些蓝血贵族,司马氏能到今天。现在这个江山,王家也有份儿啊,您不能说给桓温就给桓温。
几十年来,王、马风雨同舟,虽然共同打天下,但是姓王的基本上还是遵守臣子本分,皇帝始终还是司马家的,有王家的坚定支持,司马家天下就有得依靠。
皇帝要的就是这句话。
皇帝就立马叫王坦之更改诏书说:“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然后,皇帝放心死了。
这个遗诏最终意思是,权力都交给桓温,但不给名义。其实权力对于桓温来说,已是囊中之物,他现在要的是皇帝名义。这个诏书自然让桓温大怒,他把账算到出头的几个大家族头上,准备来日再收拾他们。
皇位不让给桓温,依例是皇帝长子司马曜接班,由桓温辅政。
桓温接到皇帝“国事家计,一托于公”的诏书,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所以坚决辞谢,不去首都,还写信给皇帝,请谢安、王坦之代他自己。这封信,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他是故作姿态,循例要推辞一番;也可以理解为桓温自负甚高,觉得自己不应是辅政,而应当直接当皇帝;当然,这也是把球踢给王、谢,想以此观看王、谢家族的反应。最关键的原因是桓温想试探朝廷虚实,看看到底皇帝是真病还是假病,当时桓温不在首都。
作为政治家,桓温一生过分谨慎,其实是他最大的弱点,他前半辈子的成功,大部分是运气的原因,但是后半辈子,出了个运气比他还好的谢安,就事事无成了。当年桓温成名立万之作是永和三年(347年)消灭成汉李势政权之战,这次的战争胜得像神话一样,当时桓温大军兵临成汉首都成都城下,成汉部队顽强抵抗,流箭不断,其中一个流箭还直射桓温马前,把他吓得魂不附体,以为成汉部队异常强大,就想着先保存实力,徐图后计,所以就赶紧下令退兵,结果击鼓的士兵糊里糊涂地把退兵鼓敲成进军鼓,晋军猛烈进攻,一举就拿下成都,成汉皇帝投降,桓温于是名声大噪。有时候,人的成功也靠运气。桓温前半生战功卓著,有能力的因素,也有运气的成分,但不幸遇上了谢安,运气大坏。
话说回来,桓温的荐举信送到朝廷后,王谢一定不敢接受。因为桓温既是皇亲国戚,又是权倾一方的大司马,在朝在野,都是辅政不二人选。桓温把球踢过来后,王、谢能做的事,只有两件:一是高调请桓温出马;二是低调请桓温。不是请不请的问题,而是如何请的问题:如果高调请桓温辅政,那么就意味着,王、谢态度坚决,认为桓温不能改朝换代,桓温只能辅政;如果态度暧昧,就是说他们对桓温还是很忌惮的,那么桓温就可以高调要求晋室改姓了。
但是桓温这封信,皇帝没看到就死了,桓温一刀杀将过来,捅进了棉花堆里,不仅桓温没杀对人,旁观者也不知道虚实。现在政局迷茫,几方势力搅入其中。大臣们反而不知所措,不敢立嗣。有的还说,要等大司马下决定,意思是等待桓温作出是否自取的决定,桓温不取,才能立太子即帝位。
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王、谢等大家族的态度非常重要。琅玡王氏的王彪之站出来了,他说:“皇帝死了,皇太子继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大司马哪里会有意见,如果我们去问大司马,一定会被骂。”你们大家不能陷桓温于不义。
有王彪之出头,其他人就顺着杆子往上爬。在司马昱驾崩当日,火速立司马曜为太子,几天后又马上拥太子即皇位,根本不给桓温可乘之机,司马家的天下暂时保住了。
司马曜就是东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孝武帝,司马曜身世很传奇。司马昱元配是王坦之的姑姑,还生了两个儿子道生和俞生,嫡长子道生是世子,本来可以继承家业,但他兄弟俩不争气,都是败家子,被司马昱废了世子,后来都夭折了。然后司马昱又生了几个男孩,祸不单行,都是早夭,司马昱很着急,觉得后果很严重,叫看相的人,把家人妻妾都相了一遍,直到在织布车间里看到一个干粗活的宫女,长得又黑又高,外号叫“昆仑”。看相的终于惊叫,就是这女的啦,司马昱赶紧闭眼叫这女人一起睡觉,真的就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就是司马曜,后来当了皇帝,一个是司马道子,后来当了丞相。
司马曜的皇位得来全不费功夫,他安安稳稳地当了十五年皇帝,有谢安给他撑着,真是太幸福了。他的死也很传奇。史书上说他常为彻夜之饮,在华林园甚至对着划空而过的太白金星,举酒祝之曰:“长星,劝汝一杯酒,自古何有万岁天子邪!”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九月,司马曜在宫内清暑殿中与宠爱的张贵人一起饮酒,灌多了黄汤的司马曜,已有七分醉意,还要张贵人陪他对饮。张贵人已经酒足,极力辞谢。司马曜面露愠色,半真半假地发起了酒疯:“你当年是因为美貌才被封贵人,如今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没生孩子,白占着一个贵人的名位,明天我就废了你,另选新人。”说到这里,又大口呕吐,喷得张贵人满头满身都是。在这之前是他的王皇后,酗酒之后吐他一身,如今他吐张贵人一身,也算是泄愤吧。然后,司马曜烂醉如泥,沉沉睡去。
司马曜的一通酒话对张贵人来说,却无异于晴天霹雳。张贵人自从得宠以来,恃宠生骄,从来没有受过如此训斥、羞辱;她又嫉妒成性,俗语说的“酒后吐真言”,何况司马曜好色,她对皇帝的这席话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会信其无的。想到自己多年来小心翼翼的服侍,却将要换来打入冷宫甚至被赐死的下场,顿时起了杀心。
于是她召来心腹宫女,乘司马曜熟睡之际,搬了几床大被子,很久,司马曜还没死,然后又挣扎起来,两个宫女搬来一个大石头,砸了一下,司马曜就晕了,然后又用石头压住,把还在睡梦中的司马皇帝给活活捂死了。
可怜无辜的司马皇帝,只因酒后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丢掉了几辈子才修来的一条皇帝性命,成为千古奇谈。据说,次日,张贵人谎称皇帝于睡梦中“魇崩”,竟得以瞒天过海。一说,张贵人自知犯下滔天大罪,遂拿出重金贿赂司马元显及其左右,果然其效如神,司马元显竟对伯父之死不作任何追究。新皇帝司马德宗是个白痴,连自己吃饱没有都弄不明白,当然更不可能提出任何疑问。不久,张贵人趁着皇宫一片混乱的机会,带着金银细软逃走了。
言归正传。从司马昱死,到司马曜当皇帝只有五天时间,特别是司马昱下遗诏、司马曜当太子、司马昱驾崩三件事,发生在一日之间。而这所有事情的过程中,好像都没桓温什么事,也就是说,他的命运是被别人所左右了。
为什么皇位得以顺利交接,桓温没能直接篡位?
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桓温在朝廷里内应不足,要害官职中,得力人士,只有一个任中书侍郎的郗超;桓温其实还安排弟弟桓秘当中领军,原来是想让他监视皇帝动静,但这家伙显然失职,桓温非常生气,后来桓温在处理天师道叛变问题中,借故免了他的职。二是枋头之败后桓温气势有所衰降,不敢贸然行事;第三个原因,如朱熹所说,桓温这个人兵痞子气不够,虽然是武将,但还是秀才底子,最终拗不过一帮真秀才,终于饮恨而死,到了他儿子手里,没有这么多臭讲究了,就真的夺了人家的天下。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谢安虽然没有抛头露面,但是处处有谢安的影子在里头:第一,谢安是当时首都名气最响的人物,结交权贵众多,关系密切,而且身居高位,这一切,他的影响力举足轻重;第二,同为侍中,并且是亲家,王坦之改诏的事,谢安肯定出过主意。
对于王谢等人的小动作,桓温点滴在心头。第二年二月,桓温来朝,点名要找王坦之和谢安,准备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