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桓谢正式会面之前,建康发生了一场天师道叛乱。
天师道在东晋是最大的道教流派。当时的道教流派有三个,另外两个是上清派和灵宝派。人们熟知的葛洪就属于灵宝派。在葛洪的著作里,世界充满了美丽的仙人、奇妙的丹砂、神秘的真气,光辉灿烂,那些邪恶的鬼魅只能躲避在阴暗的角落里。但在天师道里,鬼和人一起分享这个世界,人们用巫术取悦鬼、制服鬼。在天师道里,信徒把自己奉献给信仰的团体,甚至愿意为其舍弃生命。狂热的幻想支配着信徒,这种幻想可以点燃野蛮的内心火焰。
按照天师道的说法,其创始人是被后人尊称为天师的张道陵。此人本是东汉太学的学生,后因想长生不老放弃了专业课儒学经典转而学习道教方术。他运气非常好,不仅得到了《黄帝九鼎丹法》,而且碰上了太上老君。他用一千天学会了种种仙术,又用三年炼成了仙丹。他对弟子们说:“我吃了仙丹以后马上就能飞上天当神仙,但我不忍心,我总要出来为大家做点儿事,给大家谋点儿好处。”于是,他放下仙丹不服,使出手段降服了六天界的数万魔鬼并与他们立下盟约:“人主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必加诛戮。”从此,阴阳两界悬隔异域,和平共处。
据说张道陵活到一百多岁才吞下仙丹拔地飞升,他一手创立的天师道传到孙子张鲁手中才真正成了一个组织严密、规模宏大的教团。因该教规定凡入教的人都要交纳五斗米,所以又叫“五斗米教”。当然,信徒们并不是交了五斗米的入会费就可以一劳永逸,他们还要交纳租米钱税。这既是一种宗教献金,也是一种日常捐税。天师道组织非常严密,刚入道的称为“鬼卒”,资深的则称为“祭酒”,统辖辖区内的信徒,其地位类似于政府委任的地方官。信徒多的祭酒称为大祭酒,祭酒是人间的官,据说还有阴官,虽然信徒们肉眼看不见,但他们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秩序。天师道的最高领袖称为“师君”。
天师道的祭酒对信徒从财产到房事都有发言权。对于古代人来说,国家政权所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务有三项:军事力量、司法和社会救济,但往往做得很差。这些天师道都做得很好。比如军事,一旦战争到来,“鬼卒”们便迅速转化为战士,每人领个咒符就上阵杀敌。更妙的是,所有信徒都能召唤神灵阴兵,且召唤的规模非常庞大,最多时一个人可召唤110万大军。有众多阴兵助阵,天师道便可率士卒们放下包袱奋勇杀敌。何况为圣教牺牲,还能成仙呢。天师道的祭酒不但是信徒的宗教指导员和税务员,而且是教徒的医生和法官。教徒如果得病,祭酒不会认为他身体受到病毒的侵害而是说他干了坏事。要想痊愈,病人要拖着病歪歪的身子跟道众交心,做自我检查,自我批判,忏悔自己犯的各种过失。祭酒还会给信徒画个符,烧了以后让他们就着水吞下。这看起来似乎很荒唐,但对于那些付不起医药费的社会底层人士来说,有病“不必吃药,做做检讨就能好”的说法很有吸引力。如果教徒犯法,那么祭酒就可以自行动手惩治他,但惩罚之前,祭酒会原谅他三次,到第四次才会真正动刑。这种重教育轻惩处的行为据说卓有成效,深受信徒的欢迎。
天师道对于社会救济也相当关注。各地祭酒都设置义舍,类似于免费的公共食堂,且搞的是自助餐。祭酒从信徒上缴的财物中拿出一部分做义舍的开支,义舍里头有米有肉,路过义舍的人如果需要,可以自己进去拿,吃多少拿多少。如果你贪心,吃八两非拿一斤,那么鬼神就要给你降下灾祸,所以据说大家都不敢多拿。
有了严密的组织,还有军事力量、司法组织和救济机构,甚至有免费医疗,在功能上天师道完全可以取代世俗国家。如果让老百姓自己选的话,官府和天师道相比并不占优势。三国时期的官府,除了拼了老命征税就是拉壮丁打仗。你的房事虽然政府未必会插手,但是你遭了难官府也根本不会管你的死活。得了病,官府那里别说是药,连符水也没有,饿了也没有吃自助餐的地方。在官府眼里,你不过是一些等待剪毛的老绵羊,但在天师道组织里,至少你还是一个信徒,一个教友。天师道至少能让你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关怀,找到一种归属感。所以魏晋时期,天师道在整个中国广泛流行,规模扩展得相当可观,尤其在东晋的江浙沿海一带不仅老百姓信,而且士族豪门也信。比如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师王羲之就信奉天师道。
咸安二年(372年)十月,也就是新皇帝即位后的三个月,京城建康突发一件怪事,区区三百名天师道教徒聚众造反,诈称是一年前被废的司马奕回宫,竟然攻进了守卫森严的皇宫殿廷,还夺取武器库中的盔甲兵杖,最后出手镇压的是桓温派驻宫城的亲信部队、由游击将军毛安之率领的机动部队。
这件事虽说风浪不大,但是反映出了两个问题:第一,这件事表面是天师道干预皇权,实质是低层士族对高层士族的反抗。
天师道对晋室有很大影响力,简文帝自己字道万,后来生的儿子又分别叫道生、道子。本来,六朝人最重视家讳,父亲或祖宗的名字,儿子绝对要避讳,但是大家看六朝人物中,父子叫“之”,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的大有人在,叫“道”的也大有人在。陈寅恪先生说,这个原因可能要归于宗教信仰。
天师道叛众,主要是社会的中下阶层。天师道领袖多半是北方望族,通常与朝中高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容易得到同情和利用。天师道参与者也不只是一般平民,一部分是中原流民,还有一大部分是来源于富庶的三吴地区。晋室南渡,有策反传统的北方天师道势力也播迁到江东,并与江东土著道众结合。北方道众的很多人尝过权力滋味。但是过江之后,他们之中很多人地位、财富都不如从前,甚至沦为流民,新旧地位悬殊,这让他们比单纯流民更有可能发动政变。无巧不成书,这次叛乱之前,三吴地区还发生一场大旱灾,前一年人民颗粒无收,虽然这是天灾,但政府税负不轻,民不聊生,江东道众更加觉得生活无望,南北方道众一合流,政变危机时刻存在。
对握有军权的士族来说,只要天师道问题一天不解决,他们的权力就可以一天不放手,所以天师道问题终东晋一世都没法解决。对于士族来说,无论是镇压天师道,还是亲自率领天师道众叛乱,都只是生存游戏而已。
天师道刚好利用这些因素,不断起来反抗。
第二,这次事件的实质是反对桓温。
首先,这次叛乱能够杀进内廷,直接跑到兵器库去拿兵器,肯定有内奸策应。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类似李自成这样以绝对优势兵力能攻入后宫的,在和平时期,没有高官默许和支持,以区区几百教众之力,根本没有办法在宫禁如入无人之地,如果没有内应,更不能知道内廷的兵器库方位。其次,这次叛乱人员是以废帝司马奕回宫为幌子,司马奕是谁废的?是桓温。所以政变实质是反桓温。再次,皇城那么多卫队,竟然只有桓温的人才出手镇压叛乱,可见传统势力大有市场。
不过,政变发动者的幕后支持者身份和目的很可疑。
可能是桓温自导自演的把戏,目的是提醒士族们,京城不能没有桓温。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1912年南北议和,孙中山同意让袁世凯当国家元首,但是为了限制袁的权力,要求他离开老巢北京,到南京任职,为了促其南下,南京方面还派出迎接团队,结果南方代表一到北京,人家袁世凯阵营就自导自演了一出冲撞代表团的闹剧。闹剧过后,袁世凯就以北方离不开他为理由,赖在北京。
但这个可能性很小:一是京城不是桓温势力范围,如果是桓温所为,叛乱徒众纵横京城时,必定有其他力量阻止;二是这种行为不符合桓温性格,桓温为人谨慎,京城毕竟不是他能绝对掌控的地方,如果行动不慎,很容易引火烧身,得不偿失。当年袁世凯阵营之所以自导自演那场闹剧,很大原因是他们能掌控北京局势。
所以,这场叛乱的幕后推手极有可能是反桓势力,他们当然不是指望叛乱真的能成功:叛乱者只有三百人,不是职业军队,也没有后援,古今中外以这么少人造反能成功的屈指可数,简直是以卵击石,下场可见。
但是不论真相如何,这次叛乱,给了桓温陈兵首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