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重要概念:在对局博弈中固然要强硬,由此而获胜也是有胆有识的表现,但这其实并不算是最上策,正像孙子所说,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上策。
精彩案例:诸葛亮不战而屈人之兵 希尔顿巧借他人之力
一般来说,在对局博弈中态度与策略固然要强硬,由此而获胜也是有胆有识的表现,但这其实并不算是最上策,正像孙子所说,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上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曹操、刘备、孙权形成三方博弈的局势!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袁绍军队,占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控制了北方,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股力量。
建安十三年夏历九月,曹操率兵大举南征,志在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刚死,由其次子刘琮继位。由于刘琮畏惧曹军势力庞大,所以不战而降。而这时正寄身在荆州新野县的刘备等人,听说刘琮投降,急忙率领军民逃离荆州。不料曹操派兵一路追击,先在当阳、长阪大败刘备,并乘势占领江陵。刘备逃到夏口,曹操准备从江陵顺江东下,一举消灭刘备残军,乘势攻取孙权统治的东吴。
此时,刘备唯一的方法,就是设法与正在观望的孙权联手抗曹。于是,刘备命军师诸葛亮前往东吴求援。
此刻,刘备、曹操、孙权三人的博弈关键点便转变成了诸葛亮与孙权二人的博弈。
孙权一见到诸葛亮,劈头就问:“先生来东吴,是因为刘备被曹操逼得无路可走了吧?”
诸葛亮答道:“我来不仅是为了刘皇叔,也是为了您东吴的安全。”
孙权故作惊讶地问:“此话怎讲?”
诸葛亮说:“自从海内大乱,将军您起兵占据江东,刘皇叔亦收江南之众,共同和曹操并争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北方,南下荆州,力图威震四海。既然荆州已失,刘皇叔英雄无用武之地,遁走夏口。如果曹操大军从江陵东下,攻占了夏口,下一个目标便是东吴。”
孙权说:“那么先生认为我应该如何处理?”
诸葛亮答道:“将军可量力而为。如果您认为吴、越之众能与曹操相抗衡,就应该和他断绝一切联系,并下定决心抗击曹军;如果您认为无力和曹操对抗,那就不如放下武器,向他投降称臣。现在将军是表面上假装服从他,但内心又迟疑不定。事情已如此紧迫,如果还不作出决断,恐怕祸患立即就要来临了!”
孙权反问道:“如果像你所说,那么兵微将寡的刘备为何不对曹操称臣呢?”
诸葛亮说:“从前,田横只是齐国的一名壮士,他尚且不肯对汉高祖称臣,何况刘皇叔是英才盖世、天下仰慕的汉室后裔呢?他怎么可能会向曹操称臣!”
诸葛亮一番得体的话,正是针对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孙权所说。
由于孙权一向以英雄自居,如果他投降曹操,还算什么英雄?即使众人再仰慕他,他又如何争夺天下?本来三家争雄,曹操势大,刘备却依然不降,保持了英雄本色。如果孙权投降了,则与刘备不能相比,而这是孙权万万不能接受的事情。再加上一经诸葛亮如此煽动,孙权的自尊心便膨胀起来,勃然色变,当即表态:“刘备败军还不投降,我堂堂东吴大将,又怎能让东吴的土地和十万兵马受人控制呢!我意已决,更无他疑,必联合抗曹!但是,刘备刚刚吃了败仗,能担当如此重任吗?”
诸葛亮看到激将法将要成功,立刻分析形势,引导孙权进行抗曹。他接着说:“刘皇叔虽然在长阪兵败,但士兵已陆续回来,加上关羽的水军,合计有精兵万人。同时,刘表长子刘琦也有万名士兵,愿意听从刘皇叔的调遣。反观曹军,虽号称80万,实际只有十几万人。曹军远道而来,又不断苦追刘皇叔,早已是疲惫不堪,可谓是‘强弩之末’。按兵法说,这种情况会使曹军心理遭受挫折。再说,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而荆州降兵也只是迫于曹军威势而投降,并非心悦诚服,肯定不会替曹操卖命。所以将军若能派遣猛将,统率数万精兵,一起和刘皇叔协力作战,必可打败曹军!只要曹军一败,必定引军回北方。如此一来,荆州和东吴不仅可以保全,还能发展势力,与北方的曹操形成鼎足之势。至于最终是成是败,现在就完全取决于您了!”
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孙权大喜,派周瑜、程普、鲁肃等大将率领三万水军,随同诸葛亮至夏口,会合刘备的军队联合抗曹。随后,爆发了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争之一——赤壁之战!赤壁一战后,立足荆州的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和北方的曹魏、东面的孙吴,形成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之势。
诸葛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他以巧妙含蓄的方式使用了激将法作为博弈策略,除了触动孙权的自尊心外,也激发了他自爱、虚荣、竞争、好胜的情感,同时还引发了战斗热情,进而诱导他按照自己既定的意图行事,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成功。
其实,生活中博弈的场合尽管不同,道理却是相同的,目的都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成功,也就是成本效益原则。有时候,我们在博弈过程中还可以巧借他人一臂之力,达到利益最大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退伍回家的希尔顿,在得克萨斯州寻求发财门路。他买下莫希利旅店,从此翻开了希尔顿饭店王国的第一页。刚刚起步时,资金缺乏,举步维艰。在修建达拉斯的希尔顿饭店时,他十分困难,饭店建筑费需要100万美元!希尔顿灵机一动,他找到卖地皮给他的房地产商人杜德,威胁利诱,说服了杜德按他的要求将饭店盖好。然后由希尔顿出钱买下,而且还是分期付款。
杜德之所以答应希尔顿的条件,是希尔顿威胁利诱的结果:“如果我的房子停工待料,附近的地皮价一定会大大下降;假如我再宣传一下,说饭店停工是因为位置不好而另选新址,那你的地皮可就卖不了好价钱了。”杜德无可奈何,接受了希尔顿的条件。1925年,希尔顿饭店如期竣工,从此希尔顿的饭店王国蒸蒸日上。
希尔顿在资金匮乏、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中,能巧借他人之力,从博弈的角度出发,“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成功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