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这是教师继续进步的内在动力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的灵魂,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爰和忠诚,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对教学境界的开拓与加深起着决定作用。一个教师如果队为“当教师没前途”、“没出息”、“身在学校,心系商海”,工作就会失去动力,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就无从谈起。而对学生的爱则决定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教学工作的热情,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生的老师会热爱工作。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得天才教育之”便是一乐。许多形成典型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之所以成功是与他们强烈的乐教爱生的事业心分不开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说服感染学生。清朝诗论家莹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诗文与书法同理,具得胸襟,人品必高。”其中“人品”和“胸襟”,内涵相通,皆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同理,教学艺术领域内,教学要达到形成独特风格的境界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而教师的人品往往要通过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出来。
(二)要继续积累渊博的知识,练就多方面的才能教学足艺术也是科学。当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符合育人规范性后形成的教学特色,才可称得上教学风格。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就必须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就有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足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此,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为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三)要不断增强文化修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数、理、化之问,文、史、地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联系日趋密切,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其次是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今天的教育对象,可以通过大量信息传播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他们能够提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往往使教师汗颜。教师在学生面前“什么都知道”的形象正在动摇。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加了难度。因此,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对教师已十分必要。
教师知识的储存量、广度、深度、系统性以及掌握各种知识的复杂而独特的联系,为教师在教学中广征博引或深刻的论证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具备了广博精深的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挥洒自如。
(四)要继续培养较强的科研能力
若能对某一学科的发展有所建树,当然更好。即使不能如此,也应有对他人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创作和写作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一个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要分析范文的得失,自己动口不动手写文章,没有亲身的体验,教学就容易隔靴搔痒,教学风格也就无从谈起。
三创造期
一、创造期的特征
骨干教师创造期是教师的“成名”阶段。少数骨干教师,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成为学科教育号家。这些教师因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学科指导能力,而业绩突出,被评为省、市的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名师”。这个时期一般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具有相当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应当具有相当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具备创新教育能力,做一名创造型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创新素质从来就是骨干教师素质的核心素质。
教育创新,根本在于教师创新。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每一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特别是要以自己教学和科研中的创造性工作影响和启迪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要求教师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不仅要传授已有的知识,还要身体力行,通过科学研究去探索、创造新知识。钱伟长先生认为,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他又说:“在高等院校里,不是科学家,就不会是个好老师。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你如果不知道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不知道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那只能教学生去硬记硬背你那本一成不变的讲义了。不知何谓‘新’,怎么可能去‘创新’?”
1.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是指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学理论,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呼唤创造型的教师,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必然是一名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的教师有哪些特征呢?
一般说来,创造型教师具有如下特征:成功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总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并且富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在个性品质上往往表现为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教育艺术和机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动机。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善于经常变换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相互交流并讨论各自观点。驾驭教材能力很强,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有很强的敏感性;凭直觉进行教学,想象力非常丰实,不拘泥于已有的规划或既定的程序。在班级管理方面,创造型教师在对班集体和学生管理时都表现出创造性,努力创设并维护一种易于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班集体风尚。信任、公平、宽容、自由、安全、富于创造性的集体气氛是创造型教师进行班集体和学生管理时所追求的目标。
2.创新教育能力的结构及其培养原则
作为一名创造型教师必然具有创新教育的能力,那么,创新教育能力的结构是怎样的,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又有什么可遵循的原则呢?
能力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教育能力是符合教育活动要求影响教育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创新教育能力是符合创新教育活动要求影响创新教育效率的个性特征的综合。创新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即一般性创新能力和特殊性创新能力。
一般性创新能力包括:①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情绪情感能力、意志力、个性心理能力;②上好创新教育课的能力;③进行创新活动指导的能力;④学科教学和活动课教学渗透和培养一般创新思维品质的能力;⑤对学生创新素质发展进行评价的能力。
特殊性创新能力,包括培养语文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则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创新教育能力是一个整体结构,结构愈完整,功能就愈完善。培养创新教育能力,要使创新教育意识与创新教育能力协同发展,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和创造技能协同发展,使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协同发展。
(2)发展性原则。创新教育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能力、教育艺术。它的形成必然经过一个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是一个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过程。
(3)实践性原则。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过程都要努力创设创新活动的条件,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教学方法上创新,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学生和自身的创新素质。
3.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的要求
(1)要观念创新。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是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已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①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
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本质是服务”,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没有个性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差异人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②创新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