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应在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③终身教育观念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在《论终身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少年,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知识层出不穷,信息量成倍增加,学习的概念和范同扩大了。终身学习在纵向上贯穿于人的一生,在横向上又要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通过学习与实践始终与环境发展相适应。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材内容,掌握新技能,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使学生站得商、望得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要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只有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教育作用。在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化,使之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要求教师能从科学的系统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另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也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因而,教师既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及其一般方法论,向多元知识结构的方向发展。
(3)要具有娴熟的教育素质。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育素质的创新应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的创新上。
①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②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教师首先要确立“授课而非授书”的思想。要讲好一门课程,需要教师研究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综合、引证,形成自己的思想,通过对前人创新知识的理解和目前学科前沿动态的掌握,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学科重要原理和理论为重点,系统地论证和讲解其发展过程和应用价值,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原始创新的能力;其次,注重实践环节,不仅培养学生的验证理论、设计实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训练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模拟利学研究,以提高学生进行创造性科学活动的能力。在这种教学互动中,教师的创新性、稳定的教育素质也得以提高和完善。
③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要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废止填鸭式;提倡民主讨论式教学,废止一言堂、满堂灌;提倡大思路教学,废止细嚼慢咽;提倡引导式教育,废止保姆式、管家式的教育,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此外,要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激情。
④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探讨,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
(二)形成了富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稳定的表现在骨干教师的创造期,已经形成了富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模式。这时教师工作状态最佳,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或教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及教学风格,成为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提高。这一阶段的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
(1)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学个性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具有科学而稳定的表现,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
(2)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处于一种美的艺术陶醉与享受之中。
(三)开始总结出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某方面的理论,并发表有一定分量的教育论文或教育著作,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进行转变21世纪的教师不能只低头拉车,还应抬头看路。不能满足于一个优秀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教育的思考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新时期的教育要有基于工作的学习,即把工作看成是学习、实践的机会;要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注意到每堂课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楚,学生的活动量是否充足,教学教育目标是否达到,提醒自己下一堂课应如何进行调整等等;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即以研究的心态、研究的视野看待自己的工作。教师要追求自己专业的成熟,求得自己专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研究,要不断筛选自己的教学经验,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把课题研究融于日常教学之中,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互动,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所谓研究型教师,或者说是学者型教师,其含义都是指其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理念,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教育规律,优化教育教学结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
教师是社会中知识素质较高的群体,优秀教师的转化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能成为专家教师的,能否实现这种转化,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一个教师,不经科研之路,便难以完成从“教书匠”型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角色转变。要走向科研路,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书匠”向“专家型”的转变。同时还有一个理由,具有科研意识、知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教师如果不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也会失去思考和发展的活力。当前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都是科研的骨干,因此“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
青年教师普遍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迫,资料缺乏,信息不灵,教改科研之路是极其艰苦的。但是,教师的研究能力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从培训班来,而是在研究中不断锤炼出来。因此,只有排除万难,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研究者态度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积极调查研究,寻找对策,置身于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改的良性循坏。从抓经验、调查研究入手,把经验和调查报告的内容,作为建立理论的基础,逐步加以升华。科研课题的选择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方面的课题,都要以学校的教学实际为基点,既体现超前意识、又考察本校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确定一些应用性强、对本校本地区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课题,逐步完成由经验型研究过渡到科研型研究,摆脱“教书匠”的尴尬处境,逐步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思考力、感悟力,不断提炼新见解、新观点,甚至形成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缩短成熟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研究型的教师。
二、创造期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学识专深化
一项调查发现,专家型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不断探索和刻意求新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他们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善于把他人的成功之因素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他们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留好的,淘汰和改造差的和坏的。调查发现,优秀教师的“教后感”则是包含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表明了他们在“教后”对“教中”的反思。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控,这正是优秀骨干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标志。
(二)要实现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变“经验型”教师为“科研型”教师,是优秀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一个显著标志。教学水平要提高,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科研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思索。在研究的过程中,养成探索的思维态势和创新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第一线,直接接触学生,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和问题。要善于分析各类问题,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其他人没有认真研究的或者研究结果不明显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课题。要大胆承担各个级别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去了解、分析、研究教学中的疑难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掌握其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且也要不断把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通过科研报告、论文、论著等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在提升自身的同时,交流、推广教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