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呢?教学风格的成因非常复杂,但决不是神秘的,是可以探讨的。教师风格的形成不仅仅和教师本人的专业化知识有关,而且还和教师自身的思想、他对于教材的理解、教学手段的使用等都息息相关。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思故我在,对于教学来说同样也是适用的。有学者认为,构成教学风格的因素大致有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和教师在教学上的主观追求等。从整体上看,影响和制约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有认知水平、思维品质、个性与人格特征;外在因素有学校教与学的环境、学校课程结构和体系、教材、教学对象等。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内外因素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发展的结果。外因是教学风格形成的条件,内因是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据。在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形成教学风格最为活跃的积极因素,它带动和影响着形成教学风格的诸多因素,推动和促进教师积极能动地改造教学环境与条件,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是一朝一夕偶然轻易形成的,而是教师富有独创性的较长时期劳动的结果,凝聚着教师的理想和教学艺术的实践。但是,教学风格也有一个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不是凝固的或静态的。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渐成熟,最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付诸不断的教学实践和不断革新中,才有可能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那么,如何促使每个教师在不懈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有学者更多地是从教学风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角度作了论述:第一,要把扶持各种教学风格,作为教育竞赛和把教育搞得生动活泼的一项重要措施;第二,要扬其所长,发挥优势;第三,要切实搞好教学实验;第四,要把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有学者则从教师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师追求教学风格必须做到: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模仿;学而不厌;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定势。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有学者对教学风格的形成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指出了两个必须注意的方面:一是学校领导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艺术风格;二是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自觉追求。前者包括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须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教师良好的风格苗头,并加以因势利导,使之发展为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评价工作要把教师形成个人风格作为衡量教师成熟和教学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后者包括教师要有乐教的积极精神,把教学当做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要定向发展,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提高;要把继承和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不怕失败、百折不回。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要有对于教育事业的满腔的热忱,只有这样才会有可能在教育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
3.追求独特的教学风格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自己创造性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它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教学风格则是教师教学成就的重要表现。我们应鼓励教师去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在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否则,很可能步入歧途。
(1)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崇高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就会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反之,就会导致教学风格的格调消极、低下。我们提倡的应是优良、格调高雅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风格,但不是良好的健康的。例如,个别教师讲课时总喜欢“海阔天空”,形成一种华而不实的格调;有的常常喜欢“谈家常”,形成一种散漫的格调;有的则常常穿插一些不够高雅的“噱头”,形成一种俗气的格调,等等。这些类型的教学风格,都是教师个性品质的表现,都是学生所不欢迎的,与教学要求相悖的。因此,要想培养受学生欢迎的良好教学风格,教师必须加强个人思想品质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
(2)应该避免盲目追求,急于求成。教学风格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能认为它是衡量教学成就的根本标准。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有没有成就,更要看他的教学是不是贯彻和遵循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原则,达到了既定的教学日的,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和智能的发展。如果教师离开了这一切,只是一味地、盲目地追求个人的风格,那他的教学肯定是不会成功的。毛泽东说:“有许多的东西,只要我们对它们陷入盲月性,缺乏自觉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成为我们的负担。”教学风格的建立往往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既不能盲目的,又不能急于求成。
(3)不要生硬模仿他人风格。我们不反对开始时对他人的教学经验,包括教学风格进行一定的模仿。但是,这种模仿又绝不能是生硬的,照葫芦画瓢式的,而是要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其消化,为我所用,并有所突破,有所前进,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
(4)要防止风格僵化。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满足自己已经形成的教学风格,还要随时注意教学改革的新动向,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所变化,有所发展,既有鲜明独特的“本调”,又有丰富多彩的“众调”。
(四)具备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取得了部分和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没有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优秀的教师要有优秀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学校质量、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学校都要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任何情况,都不应放松对教师的科研要求。搞科研,可以深化和促进教学,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为一名骨干教帅在成熟期应具备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取得了部分和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具有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一是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著的奉献精神等。教师应如何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地工作以换取升学率。而有些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这样的错误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其次,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足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这里主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步骤及常用的几种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与各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班主任工作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第四个阶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①研究目的;②研究的对象或抽样;③采用的方法;④研究的经过;⑤材料的归类、整理;⑥结论;⑦建议、设想或体会等。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凋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
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家访座谈、设计问卷、批改作文、日记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调查法的研究没计主要包括:①研究目的、背景、意义;②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③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④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⑤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⑥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
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切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足行动研究,也有的人称之为“试验”。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五)在教师群体中有一定或者相当高的威信,成为教师群体的优秀者,并为校领导和上级部门所接受、认可,作为学校骨干地位完全稳定下来。根基扎实,不可动摇,具备履行高级教师的业务能力。
马卡连柯指出:“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与品质,连在单纯的儿童的跟里也是明显的。”可见,教师威信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威力。青年教师应该意识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热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得以全面发展,是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班主任取得成就的关键。教师个性形象具备导向、凝聚、榜样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群体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黏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而爱昕他的教诲,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同时,对于一名骨干教师来说,被群众和领导所认可、接受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不被认同的骨干,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骨干,起码是一个地位不稳固的骨干。不仅难以组织起周围的群众,而且就是组织起来了也难以顺利开展工作,无法履行骨干教师的职责。
二、成熟期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