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
陶铸的“细嚼慢咽法”:“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谢觉哉的“挤钻法”:“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
邓拓的“积累法”:“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巴金的“苦学法”:“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
赵树理的“淘金法”:“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李准的“先浓后淡法”:“先浓后淡更有味。”
李政道的“杂七杂八法”:“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比较活跃。”
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得出来。”
鹿善继的“认理法”:“读有字书,识没字理。”
培根的“酿蜜法”:“不应该像蜘蛛那样肚子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那样,采百花酿蜜。”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用的是“思想法”: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的是“循进法”:要是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
天文学家哥白尼用的是“合精法”:要善于集合相近学科的精华。
作家福楼拜用的是“发掘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
作家左拉用的是“探索法”: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发明家爱迪生用的是“学用法”:要一边热心读书,一边把知识用到发明创造上去。
作曲家贝多芬用的是“信条法”:要始终遵守的信条是无日不动笔,要写下“读后感”。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
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
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鲁迅说读书要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
茅盾经常采用“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遍,消化式(吸取各种精华)。
民主人士李公朴说,从书中跳出来有“三条路”:一条是读活书(多读言之有物、生气勃勃的书);一条是活读书(读书要多动脑筋思考);一条是读书活(读书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宋代苏东坡读书提要分为“三步”:他谪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用三个字为题,第三步用一个字为题。后来,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个字,他就能背出来。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清代曾国藩说,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