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人类的朋友,几乎任何人都要读书。同是读书,收获却迥然不同。有的人读书的收获很大,有的人读书的收获甚微。读书有什么秘诀吗?如果说有的话,就是要讲究读书方法。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这里,把任务比喻为过河,把桥和船比喻为工作方法。没有恰当的工作方法,任务是完不成的。可见工作方法是多么重要!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做思想工作,有思想工作方法;搞科学研究工作,有科研方法;搞领导工作,有领导工作方法;搞企业管理,有企业管理方法;读书当然不能例外,要讲究读书方法。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举出两个例子。
例子之一,周恩来总理生前曾把我国三十个省市,编成一首七言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
还有内台北上天。
第一句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
第二句指:新疆(江)、黑龙江、浙江、江苏、江西、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
第三句指:四川、西藏、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
最末一句指: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有些青年人,地理知识少,闹不清我国省市的名称,出了使人脸红的笑话。有了这首诗,情形就不同了。因为它朗朗上口,读上几遍,就印到脑海里了。
例子之二,我国历史悠久,朝代变化甚繁,有人把我国历史朝代的顺序编成了一首打油诗: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对于我国历史无知,搞不清朝代的变化,难免会出现相声里讽刺的“关公战秦琼”的笑话。搞清朝代变化,也不那么容易,有了这首打油诗,情况就不同了,只要把这诗句背熟了,朝代变化的梗概也就记住了。
朱熹《读书有感》
这两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在读书方面,讲究方法还是不讲究方法,其效果是相异的。因此,有成就的大学问家,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
被称为“医中之圣”的科学家李时珍,他的读书方法是广收博采,不拘泥书本知识,很注意与实际结合。李时珍读书时发现,诸家说法不一,相互矛盾之处甚多。他决定“采其精华”,“正其谬误”,使之“是非有归”。他在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了八百多种医书,收集了大量单方、验方。他为了达到“是非有归”的目的,翻千重山,奔万里路,亲尝百药,向有实践经验的铃医、药夫、樵夫、渔夫等人请教,对有些药物还亲手栽培、炮炙、炼制,最后写出了不朽的著作。
朱熹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六句话,二十四个字,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认为读书和登山有相似之处,要一步一步来,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绝无至高处之理。”(《朱子语类》卷八)他说,读书要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同上卷十)。
鲁迅先生有读书五法。一曰“多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二曰“跳读法”。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三曰“设问法”。读书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带着问题再细读全书。四曰“五到”法。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五曰“立体法”。他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各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鲁迅
既然学习方法如此重要,有成就的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有没有统一的学习方法呢?回答是又有又没有。
所谓有,因为读书学习有自己的规律性,有统一的读书方法,只要按这种方法去读书,是会有显著成效的。
为什么又说没有呢。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知识基础不同,文化水平有差异,别人适用的学习方法,搬过来对自己未必有用。
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吸取成功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立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摘自《读书方法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