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变过去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以前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改变课程结构极端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偏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4.改变课程实施侧重关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对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的过分强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实施新课标的意义
(一)教学大纲存在种种弊端
1.仅仅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
2.内容上偏重于难、深和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承受。
3.单单强调教学过程,课程的其它环节被忽视,比如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二)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的要求
首先,我们这次课改的课程价值趋向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其次,这次改革的课程目标立足点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第三,我们不再只关注教师教学,而是更加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开始倾向于弹性化、灵活化。
三、新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
1.它体现的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2.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课程标准只是一个基本性的最低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要求。
四、改革的主要任务
1.要对旧的教育观念进行改革,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矢志不渝地推进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落脚点。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是本次课改的难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3.要致力于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和评价,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这是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必须知难而进。它将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与观念更新、行为转变形成互动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我国教育热点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改革。下面详细介绍如下: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第三次全教会通过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改革的决定。值得关注的是:素质教育的范围内涵扩展。落实素质教育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进行。不仅在基础教育领域,而且扩展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目标转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新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
创新教育是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同时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育的功能、作用、评价方面与传统教育是不同的,是从以知识为本位发展为以创新为本位的教育。传统教育是以教师是否能够将知识更多的传授给学生作为评价标准。以创新为本位的教学,不只是以知识传授的多少为评价标准,重要在于是否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内部发展的需要,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个性鲜明,有较高的创造精神的人才。从世界范围内,很多发达国家已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我国全教会的精神说明,我国的教育着眼于新世纪,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加入WTO以后,激烈的社会经济竞争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都将是对人才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重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在新世纪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素质教育提出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局部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它们涉及范围和重点不同。创新教育是以开设如:创造技能、技法训练课。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涉及范围较窄。创新教育涉及教育观念、层次的变革,是全局性结构性的创新改革。涵盖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环境、教育课程设置等全面的改革。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创新教育目标依靠课堂教学的改革来实现。目前我国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没有本质性的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
三、转变教学思想,确立新的教学观
(一)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和效益观
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评价?这要看是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否有助于其自我发展,是否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局限于对知识量的多寡来评价。人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我发展,学习只是一种手段。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发生转移,要设计以什么样的方式传递知识,使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知识实现有效传递,便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确立新的教学价值观
教学价值的表现在于两个方面,即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外在价值是教学教育工作,跟随社会发展需要,学会一定知识和本领,能够履行职责;在岗位上一定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解决人的基本社会生存的需要。内在价值是指必须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进行关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追求人格的完善、潜能的开发,情感的完善等。教育应当将两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为一个人美好的一生做准备。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造创新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不要教师全部安排好所有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做出必要的、自主的选择。应当有对自己的活动进行选择的自由。
(四)建立动态的开放的教学过程
1.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调整中,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选择性,减少划一性、强制性、封闭性。根据学生课堂中的现实需要,真实学习动态,进行课堂开放教学。
2.开放教学现场。开放真实课堂情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要有必要的对话情景,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要根据现实需要、学生需要灵活进行。教学设计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变化。教学重点、难点都可以随实际的课堂发生调整。
学习方式、传播方式与课堂教学改革
一、学习方式的分类
我们的学习活动,大体有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三种方式,其中,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学习可以不通过语言工具来实现,婴儿认识母亲,小孩子识别回家的路,成年人掌握某种技术,例如骑车的要领,都无虚用语言来记忆表达;体验学习也可以借助语言工具来完成,甚或学习的对象本身即是口语或文字材料,例如读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小说,但是体验学习的目的却在于追求文字以外的东西,追求理解、体验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
体验学习是一切高等动物共有的学习行为,因为它不是一定要借助语言工具才能实现。人类因其不但能通过语言工具,而且不通过语言工具也能进行体验学习,因此人的体验学习的效率更高,质量也更高。体验学习的基础是在反复实践过程中的内省体察,是通过学习者不自觉或自觉的内省积累而把握自己的行为情感,认识外在世界,所以它必然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外在世界(包括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习者设置种种有利于实践与体验学习的环境,可以促成或妨碍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但是却无法取代学习者的主动行为。在中小学教育中,体验学习主要应用于情感态度的学习,技能技巧的学习,体育、艺术、品德教育、文学等等都包含大量体验学习的内容,一些隐性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通过体验学习来形成或深化其学习成果。
发现学习,是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人进行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也就是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基础是对材料(实在的或语言的)的观察或阅读;发现学习的难点在于在联想对比勘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提出解释或假说,进行批判与逻辑思考;发现学习的要义在于设计实验、搜集数据以验证假说的合理性,在于寻找多样化的问题解答或行动方案。发现学习也是人类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一切科学发明发现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提出问题及解释,验证问题是发现学习的关键,发现学习因此也必须借助语言工具来实现。发现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方式。当然,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某些高等动物也有类似人类语言的生命现象,因此它们也可以实现某种初级的发现方式的学习。虽然,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可以有计划地分解学习任务,可以让若干名学习者分别完成观察、阅读任务并提出解释,也可以让不同的学习者依次完成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但是学习者只有在自己发现或接受他人的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提出假说、解释并进行验证评价之后,发现学习的任务才会最终完成。因此,发现学习是一种可以在合作学习环境下实现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在中小学教育中,研究性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以及学习者以提出问题、进行解释为目的的主动联想、分析、综合、归纳的思辨活动,都堪称发现学习的佳例。发现学习是学习者主体意识与创造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传统教育最易忽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需提倡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这种人类特有的学习方式,其对象不是自然与社会本身,而是前人或他人对二者的描述解释与经验,是通过阅读、倾听与研究,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方法。这种学习必须通过语言符号系统来实现,学习者不仅要学习相关的语义系统与逻辑运算规则,而且要学会把符号系统所表达的间接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最终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建立在前人或他人经验基础上的接受学习,它必然是涉及传递双方的合作方式的学习。学习活动涉及两个以上主体(或者可以称其中传的一方为主导),也可以在多个主体之间进行,例如可以在点对面、面对面或面对点之间实现传递。由于语言文字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由于学习材料可以是前人或他人对人类经验科学归纳分析的成果,所以接受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可以有完整计划与精心组织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新一代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继承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不仅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从容面对知识的海洋与纷繁的世界,而且使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长提供了机会。我们知道,人类认识的精华都是多少代人类思想家、实践活动家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都由每一代人类生命个体去重新发现。正是接受学习这一方式,使人类能够一代代接续着去认识与改造世界,从而能够超越其生物界侪辈,主宰自己的命运。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这三种学习方式通常是交错融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接受学习中可能有体验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因素,在体验学习中也会融入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成分,而发现学习中同样会有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介入。由于各有侧重,从而形成种类繁多的学习模式。应该注意的是,从总体方面看,不但存在某类学习任务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主、为适宜的现象或规律,而且存在误用学习方式的现象,后者则是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发扬与学习成效的获得的重要障碍因素,也是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二、大力推行新学习方式
传统教育中,中小学教育只一味看重接受学习,比较忽视体验学习,特别忽视发现学习,这不仅因为接受学习可以集体进行并且便捷高效,还因为人们固有的观念中一直认定儿童少年必须广泛继承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并希望在其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
在接受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一部分学习者面对的是用严密的学科系组织起来的人类认识与思辨的精华,是复杂的语义系统与逻辑运算规则,并被要求用这一套多变的符号系统去表达感受与解释生活现象。权威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及其传播者,虽然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捷地掌握认识要点,却又削弱了他们提出疑问与另做解释的勇气;加上对于体验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忽视,传统教育下儿童少年发展的缺陷不仅是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不足,而且是主体意识发育不良,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自觉意识、责任意识与权利意识薄弱,因而不容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