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瑞
1985年,我在《仇犹国的建立和消亡》的文章中曾经论述过仇犹是春秋早期由狄人建立的国家。最近翻阅一些史料时,对于仇犹立国时间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此,有必要加以重新阐述。
其实,仇犹国究竟位于什么地方,是不是真正存在过?如果存在,是由哪个民族于什么时候建立的?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可作参考依据的历史资料也没有多少,所以这些问题历来并无定论。改革开放后,我县的不少历史爱好者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考证,提出过一些见仁见智的意见,但历史的真相如何却还需要进一步探寻。
虽然没有任何史书记载过仇犹国的建立,但在一些“诸子”的经典著作中却记载了仇犹灭亡的经过,其中像《吕氏春秋》、《韩非子》、《战国策》、《淮南子》和《史记》等,都有比较具体而生动的描述。如果仇犹国不曾存在,何来它的灭亡?从这一点,我们便可肯定仇犹立国的事实。对于仇犹国的地理位置,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是东汉班固的《前汉书·地理志》载:“临淮有仇犹县”,这一说法在《韩非子》关于仇犹灭亡记述的注释中曾被采用。临淮即今江苏泗洪县,春秋时是吴国的地方。二是唐朝李泰的《括地志》载:“并州盂县外城名原仇山,亦名仇犹,戎狄之国也。”在这两种记载中,究竟哪种才是春秋时仇犹国的准确位置?根据《吕氏春秋》“中山之国有仇繇”的说法,仇繇应附属于中山。中山是春秋战国时位于今天河北正定一带的狄人国家。仇犹既然为其属国,那么应该位于靠近它的地方。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淮南子》的注释中也说仇犹为“近晋之狄国”。由此可见,仇犹既靠中山,又临近晋国,《括地志》中所说的盂县才真正是春秋时仇犹国的故地,而临淮彼仇犹非春秋此仇犹。
至于仇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国家,上述所引用的《括地志》及高诱的注释都说仇犹是狄人国家。另外,东汉的经学家、文学家许慎也说“仇犹,夷狄之国。”明末的大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又从地理形势方面加以证明,他说:“春秋之世,戎翟之杂居于中原者,大抵皆在山谷之间,兵车所不至”,仇犹就是这样一个建立在兵车难以到达的山谷地带的戎狄国家。仇犹在地理位置上选择险峻山地作为依恃,在政治上则依附于中山国,可以想见其立国生存的艰难。
仇犹的存在既然是历史事实,那么研究探讨其在什么时期什么情势下立国是十分必要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想应该把它放在春秋时期戎狄东迁进入中原与齐、晋强国争霸的大背景下,放在华夏民族同戎狄民族逐渐融合的总趋势下去思考探索,以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从而得出合乎史实的结论。
一、戎狄在中原与齐晋争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西北的戎狄族尾随周室侵入中原,可以说,春秋时期的二百余年与戎狄相始终。据史书载,山戎散居于燕之北,陆浑、杨拒、泉皋诸戎则盘踞于东周王城四周的伊、洛之间。由此可见,戎狄已经深入中原腹地,同华夏民族杂居,同时也与列国诸侯开始了长期的兼并争霸斗争。自公元前716年至公元前650年,华夏的郑、齐、鲁、卫、曹、虢诸国和周王室无不受到戎族的侵扰。其中,如公元前716年北戎侵郑和公元前714年北戎伐齐,齐向郑乞求救援,一时之间诸侯皆来戍齐,郑太子败戎师于齐郊,获其二帅大良、小良、甲首三百献于齐。公元前670年,戎侵曹,曹国君主逃亡到陈国。公元前664年,山戎祸患燕国,齐桓公与管仲、隰朋击山戎,至令支、孤竹。公元前650年,伊洛之戎同伐京师,焚东门,齐晋救助周王,兴师伐戎。以上这些都是戎与诸侯斗争中较为典型的事件。
而狄人内侵的势力较戎族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狄人又号北狄,主要分三支:长狄、赤狄和白狄。狄人恃其强大的武力,遍侵华夏邢、卫、齐、晋、郑、鲁诸国,在中原与齐、晋争霸,成为一时之雄,与晋、秦、齐、楚并称春秋五强。据《左传》等史书载,从公元前662年至公元前596年,华夏诸国几乎无年不受狄人之祸。如公元前662年,狄人伐邢,齐恒公出师救邢;公元前659年,狄人又攻邢,迫使邢把国都从邢。公元前646年,狄伐郑。公元前623年,狄侵齐。公元前618年,狄又侵齐。次年狄侵宋。次年,又侵齐。公元前606年、605年连续侵齐。由此可知,狄人在对中原诸侯各国的攻伐中已经对齐的霸主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
狄人对晋的威胁则尤其直接和严重。晋国处在戎狄的四面包围中,除姜戎与晋始终交好外,赤狄潞氏在其北,陆浑之戎在其南,白狄处其西,鲜虞在其东。它们长期与晋对抗,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宠幸的骊姬为谋害世子申生,便让其攻伐赤狄皋落氏,申生败皋落氏于稷桑。公元前655年,申生被杀,重耳出奔于赤狄皋落氏。公元前653年,献公为追捕重耳,派里克率师伐狄,从此,晋同狄陷于长期的攻战中。公元前644年,狄乘晋新败于秦的机会,出兵攻取晋的狐厨、受铎,并渡过汾水,深入到晋的昆都。晋文公称霸后,为对付狄人,罢三行,作五军,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抵御狄,但从没有征服过狄人。晋文公死后,公元前627年,狄人乘秦晋殽函大战的时机,出兵攻晋,一直进攻到晋国的箕城,连晋国的中军元师先轸都死于这一战争中。此后的公元前603、602年,狄又连伐晋,围困晋的领地怀和邢丘,取向北之禾以补供给。连年与晋的战争,狄人也不堪其苦,因而狄人内部开始分化,有的主张同晋和解,于是公元前598年,晋与赤狄会于攒函,订立和约。为了维护同赤狄的关系,晋景公还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赤狄潞氏的国君。
公元前588年,赤狄被晋灭亡后,狄人的另一分支白狄,又开始了对晋不停的攻战。白狄位于晋国的西、东部,因而分别叫西部白狄和东部白狄。西部白狄在与晋“箕”地大战后,于公元前582年至公元前579年同秦联盟,连续几年对晋发动战争,以至于秦晋关系决裂,晋曾派使者吕相赴秦送“绝秦书”,并于公元前578年率诸侯伐秦。经过十多年与白狄的对抗,到晋悼公时,晋为恢复中原霸业以专力对楚,于是悼公于公元前569年听从了魏绛的建议,采取和戎政策,从此晋、狄开始了二十多年的休战状态。
上述戎狄同齐、晋争霸的事实说明,戎狄既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又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其影响遍及中原诸侯国,这些都为戎狄在中原长期立足并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同华夏族斗争中,戎狄学习并接受着华夏先进的文化,同华夏族开始了融合过程,共同创造着中华文化。
二、狄人国家的兴亡
戎狄进入中原后逐渐改变了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并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面对中原诸侯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戎狄国家不是建立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山谷间,就是建立在齐、晋诸国统治薄弱的偏僻边界地区。春秋初期,山戎在燕的东北部边境建立无终、令支;长狄的鄋瞒部也在齐的西部建国;而赤狄的东方皋落氏早在晋献公时就在晋的东南立国,后来又有潞氏、留吁、铎辰、甲氏、廧咎如等在晋东部大片地区建立了众多狄人国家。赤狄灭亡后,居住在河西的西部白狄联合秦国伐晋,被晋在交刚所败,从此与晋讲和并一度朝于晋。后来,这部分狄人到了晋的北部,即今太原附近,同山戎会合,建立了无终国,使这里成为众狄的聚居地。公元前569年的魏绛和戎,就是与这部分戎狄订立盟约的。另外,晋国东面的东部白狄,在春秋中、晚期也建立了强大的鲜虞国,战国时更名为中山国,肥、鼓和仇犹就是其属国。
众狄立国的历史,有先有后,绵延春秋二百年间。它们的兴盛和发展,不仅威胁到了中原中小诸侯国的生存,也是齐、晋强国争霸的重大障碍,故而“齐晋争霸先制戎狄。”,并灭其国。从此,长狄消亡,齐、鲁的狄患解除。
而在晋国周围,赤狄始终是晋国的心腹边患,也是晋的强大对手。在春秋初期的几次晋狄大战中,由于当时狄人尚未分化,白狄还附属于赤狄,所以晋尚不能占据上风。直到春秋中期晋景公时期,楚庄王称霸中原,晋国南进受挫后,才转而专力对付狄人,并采取分化赤狄的办法,与赤狄奴役下的众狄结盟以共抗狄。公元前594年,潞氏执政大臣潞沣舒专权,杀死景公的姐姐潞国夫人,从而与晋决裂。于是景公派荀林父率师征讨,在曲梁大败并杀死潞沣舒,灭了潞氏一支。次年,景公又派士会率师灭掉赤狄甲氏、留吁和铎辰三部,消灭了赤狄的大部力量。公元前588年,晋郤克联合卫将孙良夫攻灭赤狄余部廧咎如,至此,赤狄全部被灭,晋的后顾之忧解除。
赤狄灭亡后,晋国经过了悼公、平公两代几十年的中原争霸。到了春秋晚期,晋的势力受阻,便又转而对付白狄,以消除晋国北部和东部的边患。公元前541年,晋荀吴打败晋军,并俘获了晋将观虎。公元前505年,晋派士鞅包围鲜虞,以报复上次的失败,但强大的鲜虞直至春秋结束也未被晋国打败,它成为唯一没有被灭亡的狄人国家。在以上所说的连续攻灭东部白狄的过程中,并没有攻伐鲜虞属国仇犹的记载,直到公元前457年才有知伯攻中山、取穷鱼之丘的记事,仇犹很可能是在此役中灭亡的。所以,仇犹也就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狄人国家。
三、仇犹立国的时间
从上面所说的狄人进入中原后的发展过程以及它的分布情况看,我们可以基本断定,仇犹是东部白狄的一个部落所建立的国家,与肥、鼓同为鲜虞属国。它的建立应该同这些国家一样,是在戎狄民族由强盛走向衰亡,同华夏民族从斗争走向融合的形势下产生的。但是,由于没有史书记载,对于它的始建年代,我们只能从上述史料中去推测判断,我以为存在两种可能:
一是同鲜虞及其属国肥、鼓在同一个时期建国,即公元前六世纪中期的春秋中、晚期,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有利于白狄建国的形势。公元前588年,晋国在灭亡赤狄后,转而专力对楚,忙于恢复中原霸权,所以于公元前569年采取了和戎政策,与白狄处于休战状态,白狄借此机会扩张领土建立国家是有可能的。可是根据我县文物工作者刘有祯对仇犹古城遗址的试掘考证,推断仇犹古城不过存在了三四十年,这应该是迄今唯一比较可靠的实物佐证。如果这一推断准确,那么仇犹就不可能与鲜虞等白狄诸国在一个时期立国,它的建立应是在肥、鼓灭亡以后。事实上,我们从晋国荀吴灭肥、鼓,攻鲜虞的过程中也可清楚地看出,如果仇犹当时已经存在,晋在连续灭亡肥、鼓后,为什么不一鼓作气,乘胜一举扫清鲜虞的外围而灭掉仇犹,反而把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白狄的宗主国鲜虞呢?显然,是时仇犹还没有立国,并不存在。由此可知,仇犹国的建立只能是在公元前521年以后了。
二是由鲜虞的别支部落仇犹向太行山区扩张而建立的。如果建国后它仅存在了三四十年,那么,仇犹建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而这个时期,除鲜虞外,众狄不是早已被灭亡合并于晋国,就是被驱赶到了边远塞外,仇犹部落抓住这一时期难得的历史机遇立国则是可能的。
首先,这一时期直接威胁白狄生存的晋国陷于内争外叛的泥淖中而无暇他顾。晋国自悼公以后,霸业陵替,到平公、昭公时,六卿专权争政,掀起了长达三年的范氏、栾氏之争,牵连十多个国家,被杀被逐的达二十多家。晋顷公时,晋诸卿又灭羊舌氏、祁氏,晋国公室衰微,内争不止,已无暇顾及诸侯之事。于是,诸侯纷纷叛晋。公元前526年,齐国叛晋,郑、莒、徐诸国跟从齐国。公元前506年,晋在周王室协助下召集十八国聚会召陵,策划讨伐楚国,这本来是晋重振雄风、再建霸业的最后一次机会,但终因晋国内部矛盾重重,畏首畏尾而失去了这一大好机会。晋国的削弱,使诸侯加快了叛晋的步伐。公元前506年,郑国叛晋;公元前502年,卫国叛晋;公元前499年,一向忠于晋国的鲁也背叛。到此,晋国霸业彻底衰落,晋国也将要走向历史的尽头。
其次,鲜虞逐渐强大,并同晋形成长期对立的态势。鲜虞抓住晋国内乱外叛的时机,招降纳叛,接纳晋国的叛臣荀寅于柏人,扩大它的领土范围。仇犹人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在晋国衰落、无暇他顾的形势下,依靠鲜虞人的支持而西向太行山麓,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
仇犹人到来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地处晋国东北边陲的荒凉之地,森林密布,沟壑纵横,道路不通,人烟稀少。仇犹人选择在两河交汇处建立自己的都城。据明《永乐大典》载:“仇犹城九里六十步”,可见城郭的规模之大,其建制远远突破了春秋早、中期诸侯国都城900丈的规模。这一点也说明,仇犹建城时,已经到了春秋末或战国初了。据记载,这时候的城出现了一些万家之邑。如晋知伯“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智伯”,地方的邑城还如此之大,一个诸侯国的都城建成“九里六十步”就不足为奇了。
仇犹国的建立,对于我们盂县这块地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此确立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它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对于这里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