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各种游击战法中,地道战是一重要战法。按正统的概念,对地道战的解释是:
地道战,是依托地道坚持斗争,打击敌人的一种传统作战方法。它可以人自为战,村自为战,隐蔽自己,掩护群众,并可以多种手段,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它是平原和地质条件允许的城市、村镇开展对敌斗争的有效战法。地道的构筑,通常在战前结合城市、村镇建设进行,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平战结合,精心施工,力求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机动。能打,是外与射击工事联通,内有射击设施,到处都能民兵在山顶上扎草人迷惑敌人。
射击敌人。能藏,就是要有足够的容量和覆盖厚度,便于休息,敌人难以找到和破坏,一般土质顶部覆盖厚度应在10 米以上。能生活,是地道内有生活物资储备,有水源或储有足够生活用水和卫生照明设备,等等。能机动,就是每个地道最少有三个以上的秘密地道口,能同村(城)外联系。地道构筑还应根据当地条件,尽可能做到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现举北京市顺义焦庄户村地道战一例:
焦庄户位于北京顺义县东北的歪坨山下,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村的4 个邻村均驻扎了日伪军,焦庄户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
从1943 年的春季到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村的民兵和群众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同敌人展开了多次战斗,并将地面战斗发展为地下战斗,打了许多漂亮的胜仗。在战斗间隙,他们利用夜间不断地整修扩大地道,修成了约10 公里长的地道网,内设射击孔,并在村内外修了7 个暗堡和一个大炮楼。地道的出入口设在炕头、锅底下、碾盘在华北平原地区坚持抗日的广大军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道使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形成地下交通网。这是冀中人民在挖沟掘道改造地形,以坚持平原游击战争。下、牲口槽、水井中,并进行了巧妙的伪装,敌人很难发现。地道内还有11 个指挥所和休息室,构成了一座能攻易守,并能长时间生活战斗的“地下长城”。下面是两个利用地道打击国民党军队的战例。
1947 年10 月22 日,300 多名蒋军浩浩荡荡地向焦庄户开来,民兵和群众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民兵队长马文通带领几个民兵对付最大的一股敌人,他们机智灵活地打退了敌人的几次冲锋。气急败坏的敌人又集中更多的兵力向民兵扑来,民兵们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马文通临危不惧,举起身边的一个地雷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次战斗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1948 年2 月28 日夜,蒋军63 师和附近几个县的反动地主武装,约1400 多人,向焦庄户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在上级指挥下,130 多名民兵利用地道、地堡沉着应战,声东击西,打退了东、西、北三面敌人的进攻。敌惨败后,又集中兵力从村南发起攻击,民兵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术,先把敌人诱进村来,尔后,以突然猛烈的火力向敌人射击,敌人乱作一团,慌乱中又踏响了地雷,死伤五、六个敌人。战斗进行到中午,敌人调来援兵和大炮,企图炸平焦庄户。民兵们在群众的配合下,又利用地道,打死打伤敌人近50 人。天黑之前,焦庄户民兵在邻村民兵的支援下,把敌人打得狼狈逃窜。
焦庄户民兵从1943 年建立到1948 年间共进行了150 多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人130多人,俘敌60 余人,收缴步枪100 多支,子弹3500 多发,电台1 部,炸毁敌汽车1 辆,取得了辉煌胜利。
地道战,是我国平原地区和半山区的民兵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战法,尤其在冀中平原,这种战法曾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抗日战争中期,由于日寇加强对我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和“蚕食”,处在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没有可依托的屏障,于是地隐蔽在地道口的民兵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道战就成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一大法宝。仅1944 年冬季,各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地区就挖掘地道达12500 多公里。有些地方的地道网还可以连接几个甚至几十个村镇,只要一处受敌就能八方支援。
从上述可知:地道战是被敌人逼出来的,在我兵力兵器弱的情况下,无法与强敌抗争,只有先藏到地下,尔后再伺机打击敌人。这“藏”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地利条件,也只有在自己可利用的地域内才能进行,而且,把这种地利发挥到了极致——使强敌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我弱的劣势得到了很好的弥补。所以,地道战,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地利优势。
§§7 ★ 平型关战役的启示
学习八路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机动灵活的战斗作风……下面让我们通过八路军115 师一个著名的战役——平型关战役,去具体感受一下八路军的精神与智慧,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1937年9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在华北集中了12个师团约30万人的兵力,沿三路向华北五省侵犯,其中第5 师团企图突破平型关与沿同蒲铁路南进之敌会师雁门关。
第5 师团穷凶极恶,具有很强的武士道精神,装备先进,而我八路军装备落后,从未与其交过手,战胜它看似难度很大。特别是指挥第5 师团的是板垣征四郎,1929 年就来到了中国,刚升任中将不久,发誓不会师雁门关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