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日寇是强国,是进攻的,我们是弱国,是防御的,因而也决定了我们是战略上的防御和持久战。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就日本方面说,它是优势而我是劣势,“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而有所变化,但还没有产生基本变化”;在中国方面,弱的因素表现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虽在抗战第一年中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但距离足以阻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还远得很。因此,抗日“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
与战略上的持久战相反,战役战斗的原则不是持久而是速决。毛泽东说:“在战役和战斗上面争取速决,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在战争问题上,古今中外也都不要求速决,旷日持久总是认为不利。”
毛泽东详细分析了抗日战争中我军实行战役、战斗速决战的基本条件。第一,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占领区域,则空出了广大地面无法占领,这就给了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的地盘,给了中国以进行持久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总后方和中枢根据地。第二,敌以少兵临多兵,便处于多兵的包围中。敌分路向我进攻,敌处战略外线,我处战略内线,敌是战略进攻,我是战略防御,看起来我是很不利的。然而我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作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对其一路如此,对其他路也是如此。
因此,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我不但应以多兵打少兵,从外线打内线,还须采取速毛泽东同志给抗大二期学员作《论持久战》的报告。
决战的方针。
毛泽东还进一步谈到速决战的具体方法说:“为了实行速决,一般应不打驻止中之敌,而打运动中之敌。我预将大兵荫蔽集结于敌必经路之侧,乘敌运动之际,突然前进,包围而攻击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迅速解决战斗。打得好,可能全部或大部或一部消灭他;打不好,也给他一个大的杀伤。一战如此,他战皆然。”抗战初期,八路军在山西前线所组织的平型关战斗,袭击敌人后方兵站、运输队、飞机场等多次精彩战斗,均是在此速决战的指导方针下取得的。
战役战斗的速决战与战略的持久战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又是相反相成的两面。没有战略的持久战,就可能坠入“速胜论”的窠臼。毛泽东指出:因为反动势力的雄厚,革命势力是逐渐生长的,这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在这上面性急是要吃亏的,在这上面提倡“速决”是不正确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又说: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还是不存在的,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否则,勉强行动,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没有两样。
在坚持战略上持久战的同时,我们又必须实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只有如此方能达到战略持久战的基本目的。毛泽东认为,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289 页)那么,这种敌我优劣形势向有利于我的变化,在作战形式上就需要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毛泽东提出:“我们历来主张全国组成若干个大的野战兵团,其兵力针对着敌人每个野战兵团之兵力而二倍之、三倍之或四倍之,采用上述方针,与敌周旋于广大战场之上。”只有通过多次的速决战和歼灭战,才能真正实现战略上的持久战。毛泽东说:“不说多了,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这样,我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场作战就变成速决战了。敌之战略的速决战,经过许多战役和战斗的败仗,就不得不改为持久战。”
毛泽东强调,在组织速决战的过程中,主观指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速决指的是进攻的时间,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运动战,因而在战役和战斗的指挥上就离不开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在八路军则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不会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和游击战。在这些战争形式中,战争的领导艺术和人的活跃性将会获得充分发挥的机会。毛泽东说:“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根据在战略上实行持久战,战役战斗上实行速决战所必将引起的敌我之间的强弱变化,毛泽东曾经生动地预测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部过程。他提出了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 个阶段的科学预测,强调了战略相持阶段对于推动敌我力量产生变化的重要意义。在这个相持阶段中,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巨大的相反的变化。中国将逐渐上升,日本则逐渐下降。在战场上,我是进攻,敌是防御;我是多兵处外线,敌是少兵处内线;我是速决,敌虽企图持久待援,但不能由他作主;于是在敌人方面,强者就变成了弱者,优势变成了劣势;我军方面反之,弱者变成了强者,劣势变成了优势。在集合了许多这样的速决的进攻胜仗以后,配合着其他条件,如敌人内部的变动和国际形势,就能使敌我总的形势走到平衡,再由平衡走到我优敌劣。那时,就是我们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时机了。
毛泽东上述全部的军事理论,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在国内战争中都获得了极为生动的运用与体现,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商战中也有持久战的问题,且大多数商业经营几乎都需要采取持久战,不可能一《论持久战》的早期版本和编入《毛泽东选集》的书页夜之间就完成使命。这是毋须赘述的。问题是,在持久的商战中,有时也要采取速决的策略和战法。比如,某些新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要快,并争取速胜,这样可抢占先机,掌握市场主动权;某些产品的更新,也要速战速决,以免被动。
美国石油大王阿曼· 哈默曾于20 世纪20 年代初期在前苏联从事租赁业务。在准备回国时,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现象:1 枝铅笔在美国只值二三美分,而在前苏联却卖到了26 美分,而且供不应求。当时前苏联正搞“扫盲”运动,需要大量的铅笔。哈默日夜兼程赶到德国纽伦堡,马不停蹄地雇请了技师、购置设备,迅速地办起了一个铅笔厂,年产量达1 亿支!由于反应快,抓得快,后来,他几个小时就赚几百万元。
日本战后发展,靠的是快速引进外国先进设备,日本历史上既无大科学家,更无创造发明,完全靠模仿起家。当然,模仿谁都会,关键是谁模仿得快,谁就是赢家。
据统计,模仿一项革新成果,美国需要3 年,英、法需要3 年以上,其他国家则需10年才能完成。他们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效益。这或许是日本经济成功的诀窍吧!
在市场竞争的快速反应上,我们要佩服一些日本的企业家。他们一旦发现新产品,立即“拿过来,迅速生产,投入市场”,比别人产品运进市场还快。例如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从一开始便立志“引领时代新潮流”。有一次,在日本发现一台美国录音机,便立即买下其专利权,并很快生产出日本第一批录音机,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
1952 年美国研制成功“晶体管”,该公司主事人立即飞往美国考察,又立即买下了这项专利权,回国后,只几周时间,便生产出了第一批晶体管,又是销路大畅。当其他公司生产晶体管时,他又迅速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批“袖珍晶体管收音机”,高效率地占领了市场,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