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所谓素描,是指在平面上的形态表达。
艺术表达的范围可能更多地在于形态而非色彩。艺术所能传达的至高无上的情感,很多都是更直接地通过形态表达的。有趣的是,人们注意到,世界上一些最伟大的艺术家对色彩的运用极为审慎,他们更偏爱借助于形态来感染受众。据说,阿佩利斯(Apelles)仅仅运用过三种色彩:黑、黄、红,伦勃朗(Rembrandt)也是如此。素描既是画家的入门之学,也是他们终其一生的研究课程。素描的学习永无止境,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技术总会更上一层楼;色彩的运用却似乎更依赖于一种与生俱来的悟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形成训练有素的形态欣赏眼力,是每个绘画学习者应当全力以赴追求的技能。
在艺术绘画中,只是一板一眼地描绘物体的外观是不够的。要表达形态,首先必须被其打动。所有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其外观都蕴含了所谓的情感意义,这种隐藏的韵律,只有细心、勤勉且不乏冷静的艺术家才可以捕捉到。我们说的形态意义在机械复制品(譬如照片)中是永远找不到的。机械复制品绝对不会让你感动到赞叹“多么优美的形态”。
形态意义存在于何处?这很难说。在强烈的情感引导下直接完成的素描作品,其无意识中表达的侧重点未经分析,极为微妙,不可能一一开列。但是,正是这种对重点的提取和对非重点的抑制,致使一些线条速成,与真实物体的复杂外观关联较远,而比精心绘制的作品更具生命力,更真实。因为精心绘制的过程中,笔者往往忽视了重点,将通常更显而易见的非重点融入作品中,这反而模糊了原始印象。当然,如果精心创作时思想集中在具体形态意义所瞄准的目标,且添加的每一笔、每个细节都与这种想法一致,则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一流的绘画作品很少是在这种状态下创作而成的。美好的事物只是昙花一现,而这种瞬间印象,经过精心绘制,就很难找到逼真的感觉。只有极少数艺术品可以保留这种自然的状态。
我们难以知道为什么人会被形态表达感动,但是它似乎能对我们产生物理效应。欣赏一幅精美的画作时,比如说一个强壮的男性,我们似乎会与其融为一体,并感受到自己体内喷薄的力量,不禁咬紧牙关,挺直脊背,高呼:“很好”。或者,在欣赏一幅美丽女性的画作时,我们会被其魅力融化,仿佛感受到甜蜜的滋味,忍不住赞道:“好美”。无论上述哪种情况,感觉越强烈,说明艺术家创作时对主体的认同程度越高,并受到激发而选择了形态中富有表现力的元素。
因此,艺术让我们能够间接地体验生活。小人物可以借此享受大人物的丰富阅历,从而懂得迟早要让自己见多识广。这是公共美术馆存在的真正理由。艺术家的视野可以引导人们拓宽生活阅历。这种影响虽然没有我们经常所说的道德影响强烈,但是的确存在。拓宽生活阅历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方式与死记硬背那些终要流逝的事实大相径庭。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说是道德影响,因为广阔的胸襟无法容纳卑劣的思想。但这又不是多数人通常期待的那种道德影响,即要求通过一幅画告诉人们一个道德故事;后者不适合于艺术表达。
人们总是会被形态表达出的宏大、广袤、凝重深深震撼,由此把微不足道的自己降低到尘埃,转而追求更伟大更恒久的东西。米开朗琪罗的画作就让人心满意足地享受到这种宏大的感觉。任何人凝视他的西斯廷天顶画[ 译者注:西斯廷天顶画《创世纪》是米开朗琪罗画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的壁画。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是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之一。
],都感觉像是体验了前所未有的非凡生活。人的尊严从未在绘画中达到如此高度,这个高度让这位独孤大师的所有追随者望尘莫及。在山水画中,这种宏大的表达风格亦很讨喜,人人都喜欢感受大地的广博、海洋和天空的辽阔以及山的伟岸。
另一方面,人们会对轻盈的表现手法着迷。这一点在波提切利(Botticelli)和十五世纪意大利画家的很多作品中显而易见。波提切利所画人物形象几乎没有重量感,他们仿若在半空中一样四处飘移,给人出尘脱俗的愉悦感。圣母玛利亚托着孩子的手表现出来的支撑感仿佛是握着一束花。波提切利的绘画之所以细腻、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轻盈的感觉。
微风吹起云朵和衣衫的那种轻如羽毛的感觉总是怡人心神,波提切利的画作中就常常有清风拂面的飘逸轻盈之感。
关于学院派素描,特别需要学生通过刻苦练习训练眼力,以便能准确地观察事物的形态。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解释。在这些学院习作中,感觉可以不予考虑,需要考虑的只是完全的精确度。同样地,一名歌手训练自己唱音阶,每个音调发同样重的音,并且发音过程中严格遵守时间限定,这样他可以准确控制所发出的每个音调,而且每个音调等同于他之后在表述情绪时想要倾注的微妙变调。一个画师如果不知道怎样从冷静、平常的角度准确地描画物体,又如何能表达出在强烈兴奋感下看到的同一物体所呈现的微妙差异?
学院派素描也应当千锤百炼,所以可能需要养成精确的视觉表达习惯。这个在以后会用得上。在试图进行更精致的素描时,或者在艺术家因情感刺激没有时间考虑素描的细微之处时,精确表达几乎成为他的本能,使他的头脑可以全神贯注于素描对象更为宏观的特质。
然而,素描绝对不仅限于所谓的精确。素描必须以比我们日常自然所见更生动的方式呈现事物的形态。艺术史上的每个新画师,都发现了平常事物形态中的新意义,从而有了对世界新的体验。他们在热烈的情绪刺激下呈现事物的这些特质,为世界艺术景观巨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所谓素描不真实是因为它没有准确呈现客体的平凡外观,这种观点可以说是愚蠢的。素描的准确性取决于其表达特定情感意义(这是素描的客体)的完整性。这个意义是什么,各个艺术家的看法可能千差万别,但它确实是评判素描准确性的唯一标准。
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科学上与艺术上的准确性之间的差别。科学要求用计量器的非感情准确度来观测现象;而艺术准确性则要求一个有感情的人来观察事物,记录生活中的现象在他内心产生的感觉。拥有普通科学习惯的人在欣赏一幅图画或素描时,看到其中所谓的事实表达出来却极富情感,如果是谦和的人,会觉得不解;如果不是谦和的人,干脆会嘲笑他们眼里明显的谬误。其实他们的观点可能自始至终都是错误的。
由于各个艺术家的艺术动机不同,导致标准千差万别,所以还没有绝对的艺术标准可以评判素描的准确性,但是这一事实不能当作素描明显不合格的借口,比如让学生修改习作时他们经常会说:“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这种不合格有可能是能力不足造成的。毋庸置疑,素描艺术存在一个大体的正确性物理标准,与此标准相差太远,即便是在情感表达的支配下,也可能产生奇形怪状的作品。这个准确性的物理标准是学生训练的一项任务;学生还应通过学习透视画法、解剖学,甚至地理学和生物学(如果是风景画),利用一切科学可给予的援助。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能力,他们的表现手法以真实和自然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尽管,没有艺术表达,真实和自然一直存在,与艺术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如果表现手法冒犯了我们理想中的自然真实,真实的艺术表达由此被掩埋,那么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为了他们所感知到的真正情感,原谅这种冒犯。
允许对客体外观物理架构的支配的表达方式超越事实,其必要性达到何种程度,这将一直是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最优秀的素描与机械精度差别如此细微,我毫不怀疑很多人压根会否认这种差别存在。自然灵感丰富并且思想单纯的优秀艺术家在绘画时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但是都尽可能做到机械性的准确。
但是,不管对你深入艺术有多大作用,我还是建议你在素描训练期间,将自己的目标定为追求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