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天,再让参与者看同样的6张画并排序,观察他们的喜欢程度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些一模一样的画,在参与者心目中的位置果然改变了,以前的第三位升到了第二位,第四位却降到了第五位。他们对自己得到了的画更喜欢了,对自己没得到的则更不喜欢了。
可是,这并不足以说明参与者自己合成了快乐,他们也可能是因为拥有,所以快乐。于是,丹·吉尔伯特找到了顺行性失忆症患者又重复了一遍实验。这些患者有个特点,他们虽然保留着童年的记忆,但对新发生的事情转眼就忘了。他们也被要求给画排序,然后从排名三四位的画中挑一张留着。
实验者出去溜达了半个小时后,又回来了。
“大夫,我认识您吗?”
看来患者已经忘了半个小时以前的自我介绍了。不过,他还记得刚才的实验吗?
“你还记得刚才你挑了这6张画中的哪张吗?”
“不记得了。是这张吗?”患者犹豫不定,完全随机凭感觉猜了一张。看来他是不记得了。实验可以继续了。
“那么你能按照自己的喜爱程度给这6张画排个序吗?”
尽管患者不记得自己之前的结果,也不记得自己拿了哪张,但是他们还是得到了和普通人一样的结果:第三位升到第二,第四位降至第五了。看来对于三号的喜爱不是因为在第二次排序时知道自己拥有了它,而是在刚得到它时就产生了愉悦的情绪。失忆症患者虽然忘事,但是他们不“忘情”。之所以他们第二次对三号的评价变高了,就是因为他们再次看到三号时产生了更积极的情绪。不为什么,就是乐意。
我们的情绪系统就像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自己调节。外界不给我们高兴,我们自己创造条件也要高兴,我们自给自足。虽然达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许多。考试的成败,比赛的输赢,职位的升降,家庭的聚散,对于我们情绪的影响都是短暂的,因为我们每个人自己才是快乐的源泉。乐嘉的“性格色彩学”是个山寨版?
By沉默的马大爷
最近,有人在网上指责《非诚勿扰》嘉宾乐嘉“涉嫌抄袭”,说他的“性格色彩理论”直接套用自《性格密码》和《色彩密码》两本书,不过是捡起了几千年前的旧思想,是伪科学。心事鉴定员认为,性格色彩学和科学心理学的差别主要在前者缺乏实证基础。
一个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红了“心理专家”乐嘉和他的性格色彩学。和这个节目制造的其他话题一样,“性格色彩学”一问世便引起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声称这种新理论根本不是他创造的,而是抄袭得来的。
“性格色彩学”是革命还是抄袭,是心理学还是伪科学?不管结论怎样,乐嘉都已经被相当部分媒体和公众看做是中国最知名的“心理学家”了。
乐嘉革命性理论不过是俗套
根据FPA性格色彩官方网站的资料,乐嘉是“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FPA性格色彩创始人”。这套“革命性的性格分析系统”把人分成4类,并用红、黄、蓝、绿4种颜色进行区别,认为这4种人在动机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并可据此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性格优劣等等。
不过,最近却有人指出这套系统抄袭了美国人泰勒·哈特曼(TaylorHartman)的《色彩密码》(TheColorCode)。乐嘉的“性格分析系统”描述的4种性格和泰勒所提出的极其相似,只是颜色稍有变化。如果将泰勒使用的红色、黄色对调,将绿色改成白色,那么,这两种理论就几乎“一模一样”。稍作调查还会发现,美国人罗格·波尔克曼(RogerBirkman)在《性格密码》(TheTrueColors)中提到的四种颜色甚至不用调换顺序就直接与乐嘉的性格色彩吻合。《性格密码》中的颜色配上《色彩密码》中的描述,与乐嘉的“性格分析系统”非常相似。
这两本书先后在2001年和2002年被翻译成了中文。再往前追溯,美国的丹·罗瑞(DonLowry)早在1979年出版的成功学畅销书中就已经用蓝、金、绿、橙4种颜色来划分人的性格了。(详见表41)表41各类性格理论
希波克拉底乐嘉泰勒罗格丹多血质红色红色橙色抑郁质蓝色蓝色蓝色蓝色胆汁质红色黏液质绿色白色绿色绿色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这些五颜六色的理论,就会发现它们在具体的分类上其实都是差不多的:第一类人(乐嘉和罗格的红色、泰勒的黄色、丹的橙色)追求快乐、活泼好动;第二类人(四种理论均为蓝色)追求完美、阴郁、重人际关系;第三类人(乐嘉和罗格的黄色、泰勒的红色、丹的金色)有控制欲、有条理、重效率;第四类人(泰勒的白色、其余理论的绿色)不好动、耐心、求稳。
性格色彩捡起了2000年前老观念
对医学史和心理学史稍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将不同性格分类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它们都与古希腊医圣、哲学家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有关。
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作为西方医学奠基人的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人体内4种体液的多少决定了这个人的性格。他认为人体内有4种基本体液:血液、黑胆汁、黄胆汁、黏液。不同人身上的这四种体液的比重是不同的,哪种体液占主导地位决定了这个人的气质:
●多血质:血液多,这种人快乐、好动;
●抑郁质:黑胆汁多,这种人悲伤、易哀愁;
●胆汁质:黄胆汁多,这种人易激怒、易兴奋;
●黏液质:黏液多,这种人缺乏感情、行动迟缓。
虽然解剖学方面的证据已经驳斥了希波克拉底关于体液的假说,但是他对于个人气质的分类却流传了下来,影响了此后众多的性格分类系统。而前面提到的那些性格色彩学理论与希波克拉底体液说的血缘关系更为明显,它们看起来只是给4种“体液类型”涂上了不同颜色而已。
没有实证基础就没有心理学
听心事鉴定员分析到这里,想必你已经对“性格色彩学”的发展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大致明白了它的实质不过是一种古老的性格四分类理论。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分类方法究竟是否科学?关于这个问题,本心事鉴定员只能很遗憾地回答:在当今的科学心理学领域里,希波克拉底的思路已经失去了研究者的偏爱。
性格问题属于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psychology)的研究范畴。希波克拉底的遗产代表了一种研究人格的思路:研究者提出一些不同的人格类型(personalitytype),通过这些人格类型,就可以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不过,现在人格心理学家更愿意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思路——描述“人格特质”(personalitytrait)。特质就是一些持久的品质或特征,不同的人在这些特征上存在量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连续的。比如,“外向性”可以算一种特质,有些人比较外向,有些人则比较内向。统计每种外向水平的人数,就可以画出一张图来:
如图所示,大部分人在“外向性”方面处于中等水平,越往外向或内向的方向走,人数就越少。通过若干个这样的特质,比如“诚实”、“友好”等,就可以完整地描述一个人的人格。人格心理学家的工作之一就是确定究竟有哪些主要的人格特质。
这种思路提供了一种更精细的性格描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产生出无限多的组合。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基于特质的人格问卷确实要比基于类型的人格问卷能够更好地预测各种行为指标。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采取了一种相对落伍的思路,就嘲笑这些性格色彩学理论,毕竟人格类型研究也有它自己的优势。但问题在于,心理学早已发展成一门实证科学。要想创建一种科学的人格理论,必须接受实证数据的检验。
而那些性格色彩学理论往往野心很大。它们宣称自己能最深入全面地描述人格,能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终极原因,能准确地预测别人的行为。但支持这些宣传口号的证据却很少。如果说面对一般公众而无需提供这些数据的话,那么在学术期刊中也看不到相关的研究证据就很难理解了。果壳网心事鉴定员认为,在看到这样的研究证据之前,只能遗憾地将这些五彩斑斓的理论排除在科学的范畴之外了。
精神可以永存,观念请不断更新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因为一句“水是万物的本原”而被尊为“哲学之父”,当然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因为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用自然本身而不是神来解释这个世界。但是,如果有人现在依然认为水或者“金木水火土”组成了整个世界,那么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个人无知可笑。
同样,现在出于对希波克拉底这位2000多年前便有意将性格分类的心理学家的敬意,心理学教材中时常提及他的体液说。但是,谁真的会把他的思想当做性格分类的范本呢?当然,放在“成功学”畅销书中当个小点缀,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没有难题,只有抽象题。
By0.618
经验说:做错了,因为问题太难了。
实验说:不是因为问题难,而是因为问题太抽象。
相对论不难理解,公式不难背,数学不难做,只要你能把这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也许世界上本没有难题,关键是,你能找到一个好的比喻吗?
首先,我们来做一道题,鉴定一下你的成绩吧!
桌子上放着4张卡片,它们都是一面数字一面字母,而你只能看到它们朝上的一面。告诉你一个命题:“D”的背面一定是“3”。请翻开最少的卡片,验证这个命题的真伪。你会怎么翻呢?DK37
你应该不会动K,因为它不是数字,也不是D。你一定会翻开D,看看背面是不是3。还要不要翻开其他的牌呢?在皮特·华生(PeterWason)的这个实验中,将近一半的参与者认为只要翻开这一张就够了。又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还要翻开3——命题中提到了3嘛。但是,其实翻开3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即便3的背面不是D,也不能推翻原命题,毕竟人家没说“3的背面一定是D”。可是,如果你翻开7,发现背面是D的话,命题一下子就被推翻了。
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翻开两张,分别是D和7。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没有看错,这是心理学图书,不是数学课本。请放心大胆地往下阅读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这道题很绕?华生教授当年做这个实验时,128个参与者中只有5个人答对,这些可都是美国重点大学的大学生,难道他们的脑子真的这么不好吗?
于是华生教授又问了他们另外一个问题:你怎么能够问最少的人就能知道这4个人中“开车的都没喝酒”呢?水没开车啤酒开车
这道题确实很容易就能想到只要检查喝酒的有没有开车,开车的有没有喝酒就可以了。因为喝水的和没开车的根本就没有必要检查嘛。你一定很快就选出“啤酒”和“开车”了吧!
你发现了吗?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路和前一个问题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难度对我们来说却差这么大呢?如果这是一道考试题,那么这个知识点你到底是掌握了没有呢?
这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所谓抽象的逻辑思维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的基础上的。在我们还不会抽象思维,还没有语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感官去理解这个世界了。最开始,只有几个苹果,手指脚趾就够了;后来有了很多苹果,在绳子上打几个结也够了;再后来,绳子上的结太多,人们看得头晕,于是就发明了抽象的数字;后来有了语言和代数……比起形象思维,抽象的思考来得太晚,我们运用得还没那么自如。
同样的问题,和生活一结合就会变得简单。我们学减法的时候,老师总是用苹果举例,“妈妈买了7个苹果,爸爸吃掉了3个,还剩几个?”
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背公式呢?因为公式都是一些抽象的符号。一些人说自己从来不背公式,其实没什么,无非是因为他理解了每个符号的含义罢了。小学数学简单就简单在很容易与生活结合,相对论为什么难?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平时的经验,又很难找到恰当的比喻来帮助理解。
所以,课本本来不难懂,试题本来不难做,都怪它们表述得太抽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