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完全了解他的手足?
有谁去探究过父亲的心路?
有谁没有心灵枷锁的羁绊?
有谁可以逃出灵魂的孤独?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
(摘抄自《害羞心理学》)人际:认识自己还不够爱与恨本是同根生
By赵紫凌
经验说:爱和恨是绝对对立的一对矛盾体。
实验说:爱和恨都是由同一种物质催生的。
什么可以让他对你专一,而视其他异性如粪土?什么可以让公司员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答案居然是同一个——催产素。这种由脑垂体释放出的激素不但会让人们彼此之间信任友好,也会让他们对“外人”更仇视。
爱之药,抱一抱
爱和恨,谁都知道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感情;友好和敌视,谁都能理解它们之间的鸿沟。不过,在两种对立的情绪之间,就真的不存在某种不易觉察的联系吗?
然而科学研究证实了,两种看似截然的情感都与同一种激素有关,这种激素既可以让人陷入极端的排外情绪里,也能让人融化在浓郁的亲情中,它就是催产素(oxytocin)。这名字也许会让你误解为为女性独有,可事实上它在男性体内也能合成,被称为催产素只是因为最初发现者只注意到了它的催产作用而已。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绰号为“爱之药”(lovedrug)或“抱抱化学物质”(cuddlechemicalsubstances)的玩意儿自有奇特之处,作用可远不止催产那么简单。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家卡斯滕·德·德勒(CarstenK.W.DeDreu)等人发现,新婚的夫妻会表现得越来越亲密,其实是催产素在血液中的浓度随着蜜月生活的延续而逐步上升的结果。相应地,出席有助于族群或家族成员团结感情的活动(比如婚礼)时,参加者们体内的催产素水平也会明显提高,接下来他们就会更爱自己的朋友或家人。这也是催产素影响的结果。
催产素:催爱也催恨
不过,催产素并不只会让我们爱上他人,它也可能让我们敌视别人,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志愿者们被卡斯滕和他的同事分成两组,实验组擦上混有催产素的香水,并在这个气氛中通过聊天的方式共同度过半小时,然后和对照组一道回答一个问卷。答案差别最大的是最后一题:“假如你生活的社区是两个族群混居的。某天,这里发生了一场大灾难,只有牺牲掉一个人,才能拯救其他人。那么,你希望被牺牲掉的这个人与你同族,还是属于另一族群?”实验组的测试者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牺牲外族人,而没有吸入催产素的对照组中则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牺牲本族人。更让人吃惊的是,在描述理由时,吸入催产素的人表现出了明显的民族主义情绪。
爱与恨不是一对矛盾
其实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催产素的作用并不矛盾。一方面,它会驱使一个人更爱护自己所属族群的成员,加强自己所属族群的生存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面对其他族群的个体时,它则可能激发同仇敌忾之情,催生竞争搏斗之心。
负面的影响可能表现得很残酷。幸好,人类现有的伦理和法制可以规避其破坏作用,所以诸位也不必过于担心。当然,我们更应该在催产素能促进族群内部和谐的功能上动些脑筋。比如说,开发一种类似于实验中用到的香水或者清新剂,“办公室里喷一喷,大家亲似自家人”。可以想见,公司老板们将会多么青睐这个产品……在朋友眼中,你本来就很好。
By艺同学
经验说:朋友们很善良,都不忍心指出我的缺点。
实验说:朋友眼中,你在某些方面确实比自己想象得还要好。
你觉得朋友们总夸你好,只是因为他们太善良,太抬举你?错。朋友们夸你不可能是为了骗财骗色,而是在他们眼中,你本来就是靠谱的好同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你等于爱自己,相信我,朋友们的赞美是真心的!
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好奇:在朋友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终于,有一群心理学家决定探索答案。他们找到了几个志愿者,并邀请了他们的朋友圈来填写一份问卷,对志愿者的性格作出评价。与此同时,志愿者本人也要对自己做出评价。
对比朋友和本人的问卷,结果很有意思:一般来说,在朋友眼中,你比你心目中的自己更淡定(情绪稳定性),更靠谱(尽责性);但你的艺术细胞、创造力(开放性)等却比自认为的要低。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一结论在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中(无论是美洲、非洲,还是欧洲、亚洲)都如此,堪称“普世定律”。
在你眼中,自己也许毛病一身,今天哭明天笑,做事乱七八糟。但是,在朋友眼中,你就像世外高人一样,任它风吹雨打雷震天,你就一个姿态:心如止水!你还像无敌小超人,3篇总结2个报表1个提案一周内全部搞定,而且有理想有抱负非常靠谱!你的朋友就是这么“看好你哦”。
可是,没理由啊,朋友们经常粘在一起,那些乱七八糟的小秘密他们早已一览无余,怎么还不管不顾给你套这么个光环呢?
对此,普林斯顿大学的艾米莉·普罗宁(EmilyPronin)教授的偏见实验可以给出解释。她先给学生们描述了一些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偏见效应:自我服务偏见、光环效应和基本归因偏见,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失败时,则归因于外在因素。简单说就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光环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那么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俗称“爱屋及乌”。
基本归因偏见: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具有双重倾向,高估倾向性因素(与人有关的因素)和低估情景性因素(与环境有关的因素)。简单说就是,大家容易认为还是性格决定命运,机缘环境等都是次要因素。然后让他们判断自己和其他同学出现这些偏见的可能性各有多大,并且给出判断的理由。
普罗宁教授发现,在对他人和自己作出判断时,我们采用的是“双重标准”。在判断自己时会更多参照些自己的想法、感受等内心的东西,但在判断别人时,则更多参照他的外在行为表现。而且这种双重标准在你了解了别人的想法的情况下也依然存在,因为即使别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过,我们还是会觉得这些信息没那么重要,会觉得对方只是在谦虚、夸大或者逗自己玩呢!
所以说,淡定前的那阵翻江倒海,辉煌前的那些挣扎纠结,个中滋味你品尝过了,也和朋友分享过了。你深深记得当初要死要活的感觉,可是朋友们听完就忘了,只记得你后来的淡定和辉煌。
除了信息参照的差别,群体偏见也在光环里加了一笔。这里的群体偏见主要是指人们会偏向于认为“和我一伙儿的都是好的”。因此,当别人把你当朋友时,你也就加入了他那一伙儿人,光环也跟着来了。
不过,光环虽然是光环,光源总是还在你身上,朋友的称赞不是毫无道理,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安慰——拜托,自信点儿嘛——在他们心中,你就是那么好!予人金钱,自己健康。
By艺同学
经验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它可以买到补品,但是买不到健康。
实验说:金钱确实不是万能的,但却真的能买到健康。
金钱真的可以买到快乐和健康!而且,任何人都能“卖”给你,只要你肯把钱花在他身上。实验表明,给别人花钱不但能获得快乐,还能降低自己唾液中的皮质醇,提高身体免疫力。
理财很有学问——怎么存钱才能保值?怎么花钱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而花钱的学问不仅关乎增值和贬值,它还关系到你的身心健康。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早期研究发现,我们花钱买礼物送给别人的时候,自己的情绪可能也会有所改善,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而且,人在送礼或慈善方面花的钱越多,获得的幸福感也就越多,这与收入多少无关——所以那个靠捡废品卖钱供素不相识的孩子念书的大爷,内心说不定比我们都要幸福得多。脑神经方面的实验也表明,我们把100块钱捐给希望工程时,大脑中活跃的区域与受到奖励时的活跃区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捐钱时,大脑告诉我们的不是“奖金走了”,而是“奖金来了”。
早在2008年,社会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邓恩(ElizabethDunn)等人就做了一个实验:她给参与者每人5或20美元,并任由他们在一天之中把钱花在自己或别人身上。结果发现,不管一开始拿到多少,只要是把钱花在别人身上,就会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开心。
这样看来,为别人花钱的确有带来让心灵阳光灿烂的奇效。所以,下次你压抑、郁闷、烦躁了,与其大出血买东西发泄,不如去给朋友挑个小礼物,或者往捐款箱里塞一些钱。
予人金钱,自己健康
发现了以上做法的心理收益后,邓思教授等人又开始对其生理收益产生了兴趣。她发现,“花钱买健康”这事儿真的靠谱。邓思教授采用了一个经典的“独裁游戏”方式:她找来50名大学生参加实验,开始时付给每人10美元报酬,然后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伙伴,被试可以选择给这个伙伴一部分报酬,不过到底给还是不给,以及给多给少都由参与者自己说了算,而他们的伙伴只能无条件地接受他们决定的金额。研究团队分别测量了50个参与者在游戏前后的积极和消极情绪水平,并提取了他们的唾液标本做进一步检测分析。不出所料,给伙伴的钱越多,参与者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就越多,消极情绪就越少。
在这个过程中,唾液里有一种叫皮质醇(cortisol)的东西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皮质醇是一种激素,也有人叫它“压力荷尔蒙”。顾名思义,它能够在人们面对压力时对身体作出保护,但分泌过多也会有副作用。正常状态下,皮质醇有助于身体恢复平衡,防止过度发炎,抑制过敏反应。与此同时它也会削弱身体的免疫系统,抑制骨质生成,同时影响记忆力。所以,人如果长期处在皮质醇量较高的环境下,免疫力就会降低,骨质变得疏松,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这些可都是老年人经常出现的症状。
邓思教授的实验表明,在和伙伴分享报酬时,那些觉得自己太小气而感到羞愧的人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而那些没有产生羞愧感的人,无论给伙伴多少金额,皮质醇浓度都不会变化。
这么说来,在别人身上花钱会不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跟脸皮薄厚还很有关系。如果你脸皮薄,看到路边的乞丐或者弹吉他的小伙儿时总会觉得过意不去,面对募捐的环保人士即使从不扔电池、从不开车也难以平复内疚的心,那就麻溜儿地掏钱吧!这不仅帮了别人,也能帮到你自己。而那些脸皮够厚,和朋友一起吃饭时总是欣然接受别人埋单的家伙,就掖好钱包继续昂首挺胸地无视尔等吧。
如此你也该明白了,用送礼捐款来改善心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桩小事,但换个健康回来,可算是脸皮薄的人才有的特权呢!对于你的帮助,我表示压力很大。
By懒木
经验说:助人为乐最受欢迎啦!
实验说:不是所有被帮助的人都觉得开心。
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但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危难之时能够伸出援手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伴随一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装腔作势的姿态,却可能给别人帮了倒忙。
苍天啊!请赐予我一盏阿拉丁神灯吧!
大地啊!请告诉我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漫漫人生会去往何处!
每当遇到各种困难,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人能像哆啦A梦一样对我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啊!
然而,尽管迫切需要帮助,可一旦有好心人跑来对我说:年轻人,要克服困难的话,你应该……你应该……没准我一下子就厌烦起来,恨不得躲得远远的。
我的事儿不要你管!
再一次,我们把好心放在了驴肝肺的位置上,把好心人反弹了开去,而事后也许又将为此懊恼不堪。可这真的是令人万般无奈,为什么在被人安慰或者鼓励时,我们反而会更加没有自信,更加不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