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许下承诺却没有兑现,不是因为他不爱你。相反,他的承诺是他说爱你的一种方式,越是爱你就越想给你最好的。但或因性格使然,或因困难重重,诺言总是难以兑现。面对诺言,恋爱双方都应该保持理智,切莫让爱的承诺反过来将爱一军。
是否有那么一个他,给了你一个又一个承诺,却一次次地让你失望。渐渐地,失望累积成绝望,从此你不再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诺言不过是信誓旦旦的谎言穿了真诚的外衣而已。承诺的“诺”真的是有口无心吗?
加拿大劳里埃大学心理系的约翰娜·佩茨(JohannaPeetz)和劳拉·凯姆瑞斯(LaraKammrath)让情侣中的一方为了解决两人间的某个冲突对另一方许下改变的承诺,并于两周后调查他们履行承诺的情况。研究发现,满足对方需求的动机越强烈,作出的承诺越大、越多,也越愿意为了实现承诺作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说,他越爱你,越会对你许下承诺。承诺中是有真情的。
然而,浓浓的爱意影响了他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在困难的判断,他的承诺难免出现“假、大、空”的情况。约翰娜·佩茨和劳拉·凯姆瑞斯在研究里发现,诺言无法得到兑现是普遍的现象,参与者实际做的总是比他们承诺的要少。
爱让人们作出更多承诺,却不能支持他们履行自己的承诺。研究中,参与者的实际行动与他们满足对方需求的动机关系不大,而主要与参与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关。约翰娜·佩茨和劳拉·凯姆瑞斯用大五人格中的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大五人格(OCEAN)是目前最主要的人格理论之一,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分成5个基本维度:开放性(open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尽责性处于高分端的人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而低分端的人则马虎大意、见异思迁、不可靠。来估计参与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尽责性高的人,实际行动多。因为这样的人更能够克服履行承诺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悲剧的是,虽然他作出的承诺出自真心,而无法兑现承诺却是因为他不能持之以恒。承诺产生了较高的期待,失信却让人更加失望,进而降低了你对他的爱和好感。
不仅只有你根据他的实际行动来推测他是否真心,连当事人自己也这么认为。佩茨和凯姆瑞斯在研究中发现,多数承诺者也认为自己不能兑现承诺是因为不够爱对方(实际上并没有关系)。一切只是场美丽的误会,信誓旦旦的承诺一时缓和了关系,不能得到兑现的诺言却更深地伤害了彼此的感情。
所以,小心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许下摘星星捞月亮的承诺,暂时把她哄上天堂,随后又使她跌入地狱。特别不要轻易挑战难度较高或者需要坚持的事情,比如戒烟。否则,不但烟没戒断,还赔上了感情。为什么你背着我勾搭别人?
ByHcp4715
经验说:忠贞,只因爱得深。
实验说:忠贞不止是爱,更是一种执行控制能力。
为什么你背着我勾搭别人?你不爱我了吗?不一定,也许只是“执行控制能力”差而已。执行控制能力强的人不仅能在工作中排除万难,更能在爱情中对其他俊男美女心如止水、坐怀不乱——前提是没有压力和酒精作祟。
“别考验爱情,爱情经不起考验!”姚晨离婚事件后,有人感慨道。
那么,爱情到底经不经得起考验?最近《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发表了心理学家普隆克(T.M.Pronk)等人的研究,他们发现“执行控制能力”可能是考验爱情的关键之一。
执行控制力强的人善于排除万难争取最后的胜利。而在爱情中,执行控制能力越强的人越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保护爱情,比如少看帅哥美女、看到帅哥美女也觉得不咋地、尽量少和异性打得火热。
这样的措施对爱情的长久有没有作用呢?普隆克找来了处于稳定恋爱关系中的男女若干人,测量他们的执行控制能力,然后让他们报告在恋爱中对对方保持忠诚的难度。高执行控制能力的个体在保持忠诚上表现得毫无压力。
有人可能会说,自己报告的东西,靠谱吗?为了得到更靠谱的结论,普隆克等人使用了真实场景来考查执行控制能力与抗拒诱惑之间的关系。
这次实验的参与者均为处于恋爱中的男性,执行控制能力测量采用的则是工作记忆更新任务。任务进行一大半后,以设置下一实验为由,请参与者到外面的房间等待。而在这个房间里,有两个美女也在“等待”(两位美女都是“托儿”,对参与者友好但不会太过)。参与者在等待期间与美女们互动的10分钟将被拍摄下来用于实验分析。
10分钟后,参与者继续实验。最后,请他们评价美女的吸引力。美女们和另外4位评分者在观看录制的视频后,分别对参与者的搭讪调情程度进行评分,以此作为抵抗诱惑的指标。统计结果表明,执行控制能力能很好地预测了参与者和美女搭讪调情的程度:执行控制能力越高,搭讪调情行为越少!
难道说这些高执行控制力的人面对诱惑总是这样坐怀不乱、心如止水吗?这个实验中使用“颜色词命名任务”(也叫“Stroop任务”,就是念用黄色写的“绿”字会不会容易出错之类的)来考查执行控制中的抑制能力,参与者中有单身者也有非单身者。
参与者会被安排参加“交往”游戏,通过电脑认识另一个人(还是“托儿”),这个游戏中可以看到对方的照片并与对方聊天,通过“交往”实验让参与者认识到对方是很有吸引力的异性。最后让参与者评价对方的吸引力程度和想在现实中认识对方的程度。
高执行控制力的人不是木头,他们也会被“诱惑”,不过前提是必须处于单身状态。
处于恋爱中的人,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有吸引力的异性,这就要相信他的执行控制能力。不过普隆克还说:“影响执行控制能力的因素很可能也会影响人们抵抗诱惑的能力。”工作量、压力、酒精等都是执行控制能力的杀手。
在此提醒各位恋爱的朋友,要恋爱愉快的话,必须保持高执行控制状态,还要避免工作、压力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尚未恋爱的朋友也要注意,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在择偶标准里加上一条“执行控制能力”呢?爱他,原谅他?
ByDindin
经验说:伴侣之间常常发生冲突,怎么能一起安安稳稳过日子呢?
实验说:若要人长久,不要太“记仇”。
“般配”是天长地久的秘诀,你们越“相像”就有可能越契合。但是世界上不可能会有另一个自己,两个人在一起难免出现磕磕绊绊,怎么办?事实上,矛盾本身并不会影响你们的关系,只有“记仇”才会让对方不满。
恋人之间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总是想和他在所有事情上都达成一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两个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任何意见不合都会让人觉得两个人没法继续在一起了。问题是,统一意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能达成共识就闹翻,恐怕最终只能落个“齐天大剩”之名。
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莱恩·斯蒂尔(RyanD.Steele)和杰弗瑞·辛普森(JeffryA.Simpson),以及儿童发展中心的杰西卡·萨尔瓦多(JessicaE.Salvatore)、郭青云(音译)(SallyIChunKuo)和安德鲁·柯林斯(W.AndrewCollins)共同进行了一项别致的研究,研究对象是73名20~21岁之间从小被追踪研究的儿童及其长大后的情侣(最终获得完整数据的有69对)。研究内容是当情侣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哪些情侣的关系满意度更高,哪些情侣的关系更稳定。研究者想搞清楚的不是恋人们解决冲突的秘诀,而是当冲突不能完全化解之时,情侣们不同的反应对关系起着怎样的作用。
研究者首先让每对情侣发生“冲突”——进行10分钟针锋相对的争论;然后进行“冷却”——4分钟温和的对话;最后安排“合作”——2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整个过程被录像。4名受训的观察员通过录像对每位情侣在发生冲突后恢复常态的程度进行评分,分数为1~5分。1分代表这个人还在气头上(他们会在“冷却”阶段反复回到争论中,在合作阶段采取不合作的行为),而5分则代表这个人已经“放下”(会在“冷却”阶段就已经有了积极正向的言行,且完全不受先前负面情绪的影响)。
研究者在实验前已经通过问卷测量了每个人对当前关系的满意度。那么,各位聪明的读者,猜猜看,如果一个人在冲突后不能很快恢复常态,那么他对关系的满意度其实是怎样呢?
也许你会认为这个人对关系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不然怎么会“记仇”呢。不过,统计结果却出乎意料:个体的冲突处理能力,与他对关系的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一个“记仇”的恋人,有可能是很爱你的。
以上结果是不是说明我们可以“记仇”呢?千万别!研究者发现,个体在冲突之后越不能“放下”,其恋人对关系的满意度越低。
的确,如果一个人在发生了冲突之后,就一直在气头上下不来,他自己可能会觉得没有什么,但他的恋人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却会降低。学会“放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另一半。如果你真的在乎这段恋情,那么就学着宽容吧!
研究者继续跟踪了两年后这些情侣的情况,发现69对中,有的已经分手,但仍有38对还在一起。而这38对正是当初那些能够宽容的个体,相比于不宽容的个体,他们和恋人继续在一起的几率要高很多。
“拿得起,放得下”这句话,虽然更多地被用来形容大丈夫,但在情侣关系中,这却是双方都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怎么培养?研究者对比了一些被试的幼年孩子的成长经历,发现在幼年期母婴依恋关系良好的个体,在发生“冲突”之后更倾向于“放下”。所以,各位已经为人父母,还有打算为人父母的读者们请注意,你们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也有一部分把握在你们手里!好好爱护小宝宝吧。
现在责怪自己的父母已经来不及了,教育宝宝也许还为时尚早,好在童年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会影响我们一生,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也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吧!请从你意识到问题的那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