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的表现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从众心理大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的情境中采纳占优势的行为方式,如面对弱者的求助主动帮助,或者跟随大家一起旁观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对长期占优势的观念和行为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和传统等。
为什么会产生从众心理
一般而言,当人们遇到不明确的情景时,往往会更加信任多数人的行为,以多数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参照会更有安全感。个体对偏离的恐惧也会使人从众,因为当个体偏离群体的时候,会顶着很大的压力,还可能面临着很大的危险,为了避免危险个体就会和多数人保持一致。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当个体处于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之中,会对自己所属的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愿意跟随大家一起行动。
总之,从众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它积极的一面是,有助于人们学习别人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消极的一面是,不假思索的盲目从众,容易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墨守成规、失去主见。
每个人身处不同的群体之中,比如,家庭、学校班级、工作单位都属于群体,我们之所以会加入群体,是为了满足心理的各种需要。
群体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受并且具有情感联系的包括两个以上个体的人群。群体是社会协作的产物,一个人可以同时参与多个群体。群体的特点:群体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成员在心理上有着依存关系和共同的情感。
个体加入群体的原因
1.群体有助于个体的某些重要心理和社会需求的满足。个体加入群体之后,会使自己获得安全感,有所依从;成员之间相处交流,使个体获得社交的需要;成员的关心和帮助使个体得到尊重;融入群体有利于消除个体的孤独和恐惧。此外,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会满足个体的自我实现。
2.在实现目标时获得群体的帮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事情非个人能力能够完成,而群体综合了所有成员的不同能力和长处,彼此分工合作、协调一致,通过群体的努力可以在实现群体目标的同时也顺利达到个体的目标。
3.参与群体有利于个体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群体之外的个体很难获得群体之中的敏感的信息,只有成为其中一员才能分享这类知识和信息。
4.有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社会认同。被群体所接纳是对个体价值的一种肯定,群体威信越高,社会对其成员的认同也就越高。
人们之所以参加社会交往,其目的在于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
社会关系包括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心理、血缘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且以一定的角色和别人进行交往,特别是经济、政治、道德、法律等关系,一定会反映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并通过交往产生一定的心理关系。比如,由于人们有异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需要,因此就产生了婚姻关系。所以说,人际关系一定带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人际关系的内涵是心理上的亲疏关系
不管人们以什么角色和别人交往,交往双方都会产生疏远或亲密的感觉,因为人际关系的形成是相互认同、情感相容、行为相近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这三个方面一起制约着人际关系的稳定程度和亲疏程度。
人际关系的外延是角色关系
人们之间的交往都是在一定的角色中进行的,因此就形成了角色关系。比如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领导和下属的关系等。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承担着多种角色,所以人际关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比如,两个人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亲属关系,还可能是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是通过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与周围的很多因素密切相关的。
在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会以一定的心理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举动,外化出来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心态。
诚信原则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根本,以诚相待才能换得别人的真心实意。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人是永远也不会有好人缘的。待人不诚就无法让人信服,所谓“人无信不立”,不讲诚信,终究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待人诚信才是赢得人缘的最基本的准则。
平等原则
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和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盛气凌人不会抬高自己,只会被人疏远。因此,待人接物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不小看别人,也不高估自己。
尊重原则
尊重是一种美好的德行,带有神奇的力量。它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心地是否纯正,气度是否宽广。尊重别人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赢得信任,换来朋友的好感和青睐。
自爱原则
古语云:“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之;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之。”自尊自爱是做人的基础,如果连自己也不爱惜自己,怎么能够使别人来爱惜自己呢?自爱是为人处世的基准和前提,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不要随意接受他人的馈赠,交往不深时,待人要庄重、严肃,不谄媚、低俗、放纵。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轻视。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有的有助于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而有一些不良心理,却会给人们的人际关系造成损害。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容易出现的不良交往心理主要有:
自私心理
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索取,不愿奉献,争名夺利、损人利己。自私心理对人际交往的危害极大,它时时处处会给别人造成伤害,这些人永远也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愿意和自私的人做朋友。
自傲心理
主要表现为唯我独尊,总是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趾高气扬,看不起别人,甚至嘲笑别人、侮辱别人,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认为自己的想法最高明。自傲心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之一,这些人往往很难和别人相处。
猜疑心理
有猜疑心理的人,常常用不信任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如果看到别人在说悄悄话,就觉得别人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疑心理严重的人,经常捕风捉影、惹是生非、乱嚼舌根、挑起事端,结果只是自寻烦恼、惹人讨厌。猜疑心理害人害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大敌。
逆反心理
有逆反心理的人总喜欢和别人抬扛,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标新立异。面对任何事情,无论是非曲直,如果你说好他就偏说不好,你说一他就偏说二,总之就是要和你对着干。存在逆反心理的人,容易使人反感和厌恶。
利用心理
有些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要“互相利用”。出于这种心理,他们只和那些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交往,并且经常“过河拆桥”。有利用心理的人,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总喜欢算计和占便宜,时间长了,别人就会发现他的用心,进而和他疏远开来。
冷漠心理
有些人性情冷漠,他们对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和事都不关心,甚至误以为言语刻薄、孤傲自赏、漠视别人就是自己的“个性”,导致别人不敢和自己接近。有冷漠心理的人往往很少能交到朋友,做朋友是两个人的心愿,而他们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嫉妒心理
有嫉妒心理的人,总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的好,看到朋友成功,不但不为之高兴,反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痛苦和不满,甚至恶意诋毁对方。相反,看到别人面临不幸或遭受挫折时,却在心里幸灾乐祸。这样的人,别人对他会避而远之。
自卑心理
有些人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看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长,总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强,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表现自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担心别人拒绝自己,结果反而被人疏远。上述这些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使彼此之间产生隔阂,进而失去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变成孤家寡人,致使其失望失落,郁郁寡欢,失去生活的激情和追求,最终走向痛苦的深渊。所以,与其自酿苦果,不如改变自己,用健康的心去对待别人,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帮助,体验真情的温暖和快乐。
一个人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的。不善交际的人很容易陷入孤僻、寂寞和空虚之中,因此,要努力走出自我世界。
了解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严重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容易让人产生挫折感、狂躁感,使人心灰意冷,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这种心理主要出现在性格内向的人身上,表现为不喜欢和别人来往、对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充满猜疑,怀有轻视、厌烦或防备心理。导致孤僻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童年的一些创伤经历,交往受挫等都容易使人的自尊受到严重伤害,于是就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不和别人来往,社交能力得不到锻炼,和人群越来越隔膜。
如何消除孤僻心理
1.完善自己的性格。孤僻的性格往往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强化而形成的。消除孤僻心理,就要改变自己的孤僻性格,克服清高孤傲的心理,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和周围的人交往,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2.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其实,有些孤僻的人并不是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他们只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懂得怎样和别人交往,对这些人来说,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就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孤僻心理的误区。
3.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孤僻的人常常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要么把自己看得过低,不敢和别人交往,要么把自己看得过高,总是自命不凡,轻视别人,不屑于和别人来往。因此,孤僻的人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看到自己和对方的长处,平等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