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流传千古的曹操《短歌行》开头八句,是对人生苦短的慨叹,诗人形容人生“譬如朝露”。然而,这吟咏虽然感人至深,但其“对酒当歌”实不可取,既然“人生苦短”,却在“对酒当歌”,这岂不是消磨时光、醉生梦死么?这样的人生观及其行为,实在有点不对味。
记得二十年前的大学教材,赏析这“对酒当歌”是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他借酒抒情,发出苍凉悲沉的感慨,教材还告诫我们说,如果把这四句理解成寻欢作乐的意思就错了。当时听老师如是说,当然也就如是想,但知天命之年后,再读其诗就觉得不对了,因为其诗后面还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醉吟,这不是想一醉解千愁,又当如何理解?试想,如果酒能冲淡世事的艰辛和生活的苦难,人在醉酒的朦胧中能忘掉一切,那酒不就成了人生的调解剂吗?其实,“酒不醉人人自醉”,“以酒消愁愁更愁”。
正如曹操慨叹的那样,人生在世确实苦短,没有几何!但我们最好还是别学他“对酒当歌”的处世观,为何他会成为一个千古非议的枭雄?也许就是因为他对人生的认识充满了矛盾,他在慨叹“人生几何”之前,不仅先“对酒当歌”,慨叹之后还说“解忧”之物“唯有杜康”。殊不知如此好酒,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纳贤理想怎能实现;如此好酒,怎能有仿效“周公吐哺”的真心,所以他最终无法实现“天下归心”的专权野心。
酒,确是人类饮食文化中的一绝,没有酒,也就没有李白壮丽奇异的诗篇,没有酒,也没有霸王英烈悲壮的故事。酒的精神,也是希腊的阳刚之气,曾被喻为西方文化的象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酒多误事,尽管武松酒后还能打虎,英雄了得得不得了,但毕竟是在一半清醒一半醉的状态下完成的,否则,读者观众何须为他捏一把汗?如果不是因为观众为他捏着一把,为何李逵没喝酒一口气杀死四只老虎的故事,反倒没有武松喝酒打虎的故事出名?
如果你熟悉历史,那你一定知道曹操《短歌行》的主旨思想,他是为了图谋霸业,才求贤若渴地发此豪情壮语,但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代,只要是真正的贤者,绝对不会去追随喜欢以酒解忧的主子。
不客气地说,在很多情况下,喝酒不但不是英雄气概的证明,反而是怯懦的表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战国时期,那位吃马屎装疯的勾践,回国后如果不是以卧薪尝胆做法,而是终日“对酒当歌”,只怕文仲和范蠡也会逃之夭夭。
可见,“唯有杜康”不是英雄,那自欺欺人的“对酒当歌”也绝对是不可取的呀。
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袊,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青青子袊,悠悠我心”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都是曹操引用的《诗经》句子。
句句要命的《七步诗》
诗曰:“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流传千古的《七步诗》,说的是曹操死后,由曹丕继位,但那曹植,虽然年少却很聪明,传说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故自视才高,不服其兄,所以不久就闹矛盾,其兄经常被弟弟弄得很尴尬。曹丕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就想迫害弟弟曹植。有一天早朝的时候,曹丕让其弟曹植在殿上现场作诗,并限其在七步之内作出来,谁知曹植果真在大殿上漫行七步后做出了这首诗,虽然当时曹植吟完此诗,没有被哥哥当场杀死,但后来曹植还是死于其兄之手。由于此诗诞生的环境如此之特殊,所以后人就称这首诗为《七步诗》。
大家知道,这几句诗的大意是: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这可是一首感动了古今无数人的名诗佳作啊。众所周知,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亲兄弟本该情深,现在却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人们都赞扬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然而,这首诗并非真的很高明,该诗之所以感动千古,主要是因为它深刻地讽刺了“窝里斗”的民族劣根性。因为那枭雄曹操是不受人欢迎的,他的长子曹丕也不是大德贤能之士,而曹植的《七步诗》极其辛辣地鞭挞了他父兄“窝里斗”的毛病,很有些大快人心的批判效能,所以人们对诗作中的艺术问题也就不去挑剔了。但是,就诗作的艺术和诗作的自害性而言,这首七步诗实在是流传古诗中最差的一首。何以见得呢?如果读者肯先暂忍自己的思维定式而看完下文,也许也能首肯笔者的观点。分析如下:
第一、二句:“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是指豆秆,漉是过滤,而豉是豆豉,汁是豆浆。因为豆豉是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的,有咸、淡两种,这里要过滤煮成豆浆,当然是咸的。不论是把自己比喻成豆子还是比喻成豆豉都是抬高自己,把兄长比喻成豆萁是贬低哥哥。大家知道,虽然豆与萁在生长过程中是不可分高低的,因为它们缺一不可,但一经收割就不同了,豆一经收割下来,不用说就是豆科植物的全部精华,而萁呢?如果人们不用它来烧火或烧成草木灰后当肥料用,那它实在就是一种多余的废料,可曹植七步诗的第一句“煮豆燃豆萁”,显然豆是指自己,萁是指哥哥,把自己比作精华--豆,把曹丕比作废料--萁,这不是抬高自己贬低哥哥是什么?
第三、四句是:“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这是颠倒是非、搬弄曲直的言论,因为在第一句中,把自己比作精华豆,把哥哥比作废料萁,已经占尽便宜了,可占尽便宜的豆却又在“釜中泣”,这实在就不通了,你想呀,不论是豆煮熟还是豆豉煮熟,都会成为一道好食物,可萁烧后却要化为灰烬,按理说,该哭的是那在灶中燃烧的萁才对呀,怎么反而是那就要成为好食物的豆呢?这不是颠倒是非、搬弄曲直是什么?
第五、六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最让人同情的句子,但也是最伤害自己的句子。古人说:“侍君如侍虎。”这是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读书人焉能不知?那曹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句子来责问为君的兄长,怎么说都是不合适的话语。哥哥让他做七步诗,明明是要加害于他而出的难题,如果做不出就要被杀头的呀,一个人在死到临头的关键时刻,还不知避凶险地自吹自擂,岂能算是智者?虽然当时做完七步诗没有当场被杀,但后来不久不还是死于其兄之手吗?不善于斗争,当然难以自保。
当时作为君王的曹丕,之所以要杀弟弟,就是因为他一点都不懂得谦卑,自恃才高,目空一切。试想,曹植做七步诗时,如果能借鉴“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以诗意婉言相陈与之周旋,不仅也能保住身家性命,就是化解哥俩的矛盾也不是不可能,怎么可以当众贬低君王呢?
美中不足的“锄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