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君:
你好!来信收到,谢谢关怀。
尽管我不知道我是否有希望再次减刑,但毕竟已不到一年了。这就是说,我的大墙生涯不久将画上句号。在九年多的特殊学校改造学习中我有三大收获:一是读了不少有益的书,摘录了60万字左右的哲学笔记,写了近70万字的阅读随记和日记。因此当我回家的时候,除了40多本书与50多册笔记,其他东西几乎没有,我算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了。二是健康的身体。由于生活的规律化,加之我坚持锻炼,我的身体也许比你想象中好得多,我虽已花甲之年,但精神比过去更年轻。三是养成了勤俭节省的习惯。九年来我的稿费收入5000多元,但这笔钱我都用在刀刃上。给母亲寄去3000元左右,买书800元左右,向亚运会捐款100元,又向灾区捐款125元,还读了三家函授学校。余下几百元,可以打扮一下自己。
近九年来,我主要读的就是哲学方面的书籍,凡监内阅览室能借到的哲学书,我都读了。有趣的是,我有一大本《哲学辞典》,这本工具书,我津津有味地当小说那样从头到尾读了两遍,它使我了解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的不同论点、不同流派,受益匪浅。
你或许会感到奇怪,我作为一个囚犯,怎会如此认真阅读这么多可说是“无味”的书!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让我赢得了动力:一天是24小时,而每个人又是如何安排这24小时的呢?1.8小时睡眠。2.8小时工作。3.三餐饭约3小时。4.上下班1至2小时。24小时——1.2.3.4,余下最多只有4小时的业余自由时间。这4小时对人们非常珍贵,年轻人有的忙于谈情说爱,跑舞厅、唱卡拉OK。中年人呢?由于有家庭负担和社会关系,忙于家庭与社会的周旋之中。就是说,很少有人把这珍贵的4小时都花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上。然而,报上宣传的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虽然是正确的观点,但要彻底弄懂这些观点的来龙去脉,必须读大量的原著。有多少人能舍得这宝贵的4小时去拜读原著?即使有的人有心想系统地读,如果他的知识仅中学生水平,那么即使读也只能一知半解。这个简单的发现,让我面对牢狱生活倍添了学习哲学的信心。你是知道的,我从1968年“文化大革命”受隔离审查时,已决心系统地阅读马列主义全部著作。这20多年来,我几乎阅读了70%左右的马列著作。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过去,我是走马看花,不求甚解,经过几年的努力,渐渐地我开始找到了一把钥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只有真正掌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马列主义的理论宝库。于是近几年来,我下决心集中精力在哲学上下苦功,让辩证法真正在我的头脑里“安家落户”。
我读哲学书籍有一个习惯,就是提出我所不理解的问题,以求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比方说吧,有关人性问题、人的恶与善的根源问题,这些问题过去我并没有深思过。于是,我将老子的自然人性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庄子的无善无恶论,以及萨特、尼采等有关人性论方面的论点一一列出。然后又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有关人性论方面的观点作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从而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较深的体会与收获。
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一切有分量、有内容的知识,都是较为艰深和难于接近的。轻松的东西容易学会,但是用处少;严肃的东西不易学会,但用处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世界观,如果很容易被人们掌握,那它就不是科学,只是常识而已。
为了使自己在学业上扎实些,我对基础知识很重视。比方说,什么是“感觉”,如何理解“感觉”问题,我不仅反复查哲学辞典,还结合贝克莱、费尔巴哈、毛泽东等对“感觉”的不同点进行比较,就加深了印象,加深了理解。再比如,“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为了彻底弄懂它们,我首先学习了解中世纪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焦点,再结合学习《反杜林论》及列宁的《哲学笔记》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进而10次以上反复学习《矛盾论》,这样一来,我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有的人只会背这个问题的正确结论:“一般寓于个别之中,个别包含着一般”。然而会背不一定能理解,不理解就可能成为死的东西,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应用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绝不是学习科学的态度。
以上我泛泛而谈,情不自禁地向你汇报一下近10年来在学习上的一些概况,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我在努力着,虽然水平有限,但毕竟我在艰难中前进着。
人生本无所谓美满,它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感到茫然、不断收获,又不断感到失望与不满的过程。我对自己将永远不会满足,因此我对未来的追求也不会有终点。
读了此信,请别见笑。但有一点你可以相信,满纸都是真心话。
敬祝
愉快!
友:汪爱源
1992年9月15日
写于浙江省第五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