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八年(1838)4月。张穆谐友人游历长江以南一带,除江浙外,足迹还遍至湘、桂、闽、粤。
当时,北京通往南方的铁路尚未修建,张穆此次南行,该是乘舟沿京杭大运河循水而下。是年五月下旬,抵达江阴,驻足于江阴学使署。这从张穆的五言古诗的标题《五月下旬初抵江阴。春圃侍郎邀谐同幕诸君,游君山,晚宴存雪亭,即送许莲西大令归里》中可以看出。
除此之外,这首诗的标题还向我们透露出了两点消息。一是此时的祁寯藻正在南方做官,二是张曾经谐友人游览了洞庭湖畔的君山。
六七月间,游历湘、漓、闽、粤。有一首诗记录了他这次远游的行踪:“我时亦衔星诏出,高建英簜渡湘漓”“东闽西粤隔重嶂,引领还得遥相望”。
这次江南之游,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他后来的写作和研究都大有裨益。
不幸的是这一年冬天的10月25日,其妻刘氏病故。但远在江南的张穆在腊月初八日才得知她的死讯。13日作《悼妇篇》,悼念他的妻子。前有小序曰:“十二月十一日,君亡四十有九日矣。黑云如磐,灯寒雨晦,拉杂写此,写毕不能复视也。”伤痛之情,溢于言表。诗中“蚌珠随地碎”句下自注:“曾有二子,皆夭折”更令人不忍卒读。
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秋天,张穆再游江南,足迹遍至长江淮河流域,从行程上看,主要是会友和访贤。
在这次南游中,张穆与何秋涛订交。
何秋涛,字愿船,福建光泽人。进士出身,官授刑部主事。秋涛钻研汉学,尤精舆地之学。因俄罗斯地在北界,与我国边卡切近,而未有专著加以考证借鉴,于是编著《北徼汇编七卷》,继而详加修订。咸丰七年(1857),皇帝赐名《朔方备陈》。
张穆和何秋涛都关注我国北方舆地,志趣相投,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后来,秋涛和张穆在北京比邻而居,来往密切,如同一家。张穆死后何秋涛为他撰写墓志铭,竭力称颂他的生平业绩,并整理、校订他的遗作《蒙古游牧记》最后付梓刊行,是个有始有终的人物。
张穆在南游期间,还在扬州拜见了曾任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的大学者阮元,并将自己的几本著作赠送给他。阮元翻阅《俄罗斯补辑》时,赞叹道:“可谓天下奇才,二百年无此作也!”张穆请阮太傅赐撰《延昌地形志序》,阮元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并书赠一联以资鼓励,联语是:“讲学是非求实事,读书愚知在虚心。”
此联语言浅近,但文笔曲折,不加疏通会产生误解。“讲学是非”一句,是说研究学问判定是非要讲求实事求是。下句中那个“知”通“智”。这句的意思是,读书的愚蠢和智慧是体现在能否虚心汲纳,融会贯通书本的内容。
这既是对张穆的肯定称赞,也是对他的鼓励和期盼。张穆把这两句话,“书于座右而自箴。”
张穆感到十分的欣慰。在他的《复阮芸台相国书》中,把这次会见比作东汉末年的大学者蔡邕接见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张穆在信中对阮元尊敬有加,但也没有小瞧了自己。那王粲虽然其貌不扬,为刘表所不容,但后来曹操却慧眼识才,委以重任。相传:“王粲马上作檄,援笔立就。”从中可以想见这位考场失意而以学问自许布衣之士——张石舟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