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能力盘点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就业方式发生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与以前不同,一种全新的人才理念强有力地撞击着中国知识分子固守千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能力论”取而代之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重新诠释着人才的含义。
于是,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四、六级考试不过照样进外企的;有学位证没拿到照样当经理的;有专业课不及格照样搞研发的。或许,他们的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们就业成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奥秘,只因为他们拥有能力。
能力是什么?在心理学理论中,能力是指直接影响到人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条件。这种内涵式的解释或许过于晦涩,但所谓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字眼却非常容易理解。能力的外延是极其广泛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活动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无法离开具体的时间和人物而单独存在的。然而对此纷繁复杂的表象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点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成长经历、环境、性格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而逐渐积累的。在短时间内要想使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在对美国工商、金融、政界数百位成功人士进行仔细分析之后,认为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认识和发掘自身的能力并尽可能使之得到发挥。因此,即将就业的毕业生应当对自身的能力和所具备的某种潜质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在求职应聘乃至以后的就业经历当中尽情发挥自身的能力。一般来讲,现在的招聘单位比较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学习能力
学习是人类摆脱愚昧、无知的唯一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得另一种必需的营养——知识。当然,这里的学习不等于读书上课,而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这种能力表现为能时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时时加以改进;要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接受应当掌握的未知事物和先进的思想理念;要能够学人所长,弃己所短;能够从事物当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走出校门伊始,新的工作、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陌生,无论是在知识技术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不仅表现在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而且会体现在未来的工作中。只有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成长,脱颖而出。从另一个角度讲,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更是以指数速度增长,要紧跟这一时代的潮流,就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否则停滞不前,必遭淘汰。
二、实践能力
如果说学习是采掘金矿的话,实践将炼石成金。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看,实践是获得真理的重要步骤;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实践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唯一途径。一个人实践能力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他的其他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发挥。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日趋成熟使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管是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尽管仍然存在着“资历”、“关系”、背影等影响就业的不合理因素,但“能力论”已经成为一种认识上的趋势。这种趋势显示了社会的成熟,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人才需求的现状。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中国大学生自身塑造的方向也随之悄悄改变。于是,在理、工、文、管的各大院校中掀起了一股“实践热”。秀才不再闭门不出,他们从课桌走向了试验台;从校园走向了社会;从活动的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干了什么事”比“拿了多少分”更被人看重。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实践的地位在校园内外空前提高。
某工科大学毕业生在大学四年内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组装、拆修各种电器等零敲碎打的活上,他甚至一个暑假不出校门将自己的创意和灵感付诸实际。校团委、学生会的不少活动都由他来调试音响。作为校广播站的机务人员,他三年坚持每晚一丝不苟地检查设备。在校期间,他获得了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的一等奖、数模竞赛的二等奖。毕业时,他依靠自己的实力叩开了深圳华为的大门,并进入了通常由博士生、硕士生占据的技术开发部。他在回顾大学生活时总结道:“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动手能力的实践机会”
一个人实际操作能力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操作的速度、准确和灵活性三个方面。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关键在于多看、多练。看得多、接触得多就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练得多才可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技巧和能力。一个毕业生在实际操作上如果有一手或几手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交际及表达能力
无论是西方的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人宣扬的“成功心理学”,还是中国数千年的俚俗文化当中的“厚黑学”都说明了交际能力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人是社会当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发生关系。这个时候,成功的关键往往就在于你是否拥有出色的交际及表达能力。所谓的交际能力,就是指人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信号与他人互相传递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当然就是你将这种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能力。中国没有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阶段,中国的民众也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独立的个性思想。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中人从属于族群,人伦关系与人伦理念之强是西方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关系”在各种活动中扮演着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角色。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即将步出校园的大学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交际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更是现代企事业单位所重视的,而自己又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去适应这个社会呢?
评定等级()=总计分数()/8
注:等级分为五级,-“1”为强;“2”,为较强;“3”为一般;“4”为较弱;“5”,为弱。等级如果出现小数点,表明位于两级之间。
交际在事业中的重要性人所共知,许多事业的成功者都是借助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其事业迈向成功的。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是提高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同时大学生们还要提高表达的技巧,以便他人能够准确、完整地接受自己的思想。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求职自荐信的撰写,个人材料的准备,回答招聘人员的问题,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等环节无一不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关键在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准确,是对表达能力最基本和最首要的要求。没有准确的表达,信息就不能如实传递出来,也就失去了表达应有的作用。但同时,表达又需要有人来接受。只有鲜明的、生动的表达,才能更好地排除人们接受信息时的各种障碍,有利于表达目的的实现。因此大学生在培养表达能力时要尽可能地向准确、鲜明、生动的方向努力。
四、组织管理能力
《哈佛管理全集》的热销,MBA的热考,“学生政治”在校园中轰轰烈烈的程度足以表明校园内外对于“管理能力”的认同。越来越多“不安分”的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专业领域内的建树,不再满足于技术研发工作。他们将眼光放得更长远,瞄准了自己认为更能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期望能成为组织管理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商品文化之间的融合使得“管理”这个词更加诱人,孔老夫子,9而优则仕的观点被新一代大学生重新诠释,学而优则管的思想弥漫于大学校园。当然,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需要大批这样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也使这一个尚管的群落看到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组织管理是指成功地运用一些管理学的知识和能力影响机构的活动并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项工作、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尽管不是每个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一定都会从事组织管理工作,也不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选择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但是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运用到组织管理能力。现代社会表明,组织管理能力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也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已经综合化、社会化,科研规模日益扩大,协作趋势日益加强,这就涉及一个组织协调的问题;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项工作完全依靠一个人去完成是不可能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问题时常出现。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工作也是无法顺利完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政工师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论哪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不仅是顺利就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五、适应社会的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无法适应。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毕业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的前提,所以,适应社会的意识不是很强,能力也不是很高。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与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大学毕业生只有注意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个人的适应社会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与他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很快就能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或者变不利的环境为有利的环境。
需要指出,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与之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如果只讲适应,不思进取和改造,那么社会和个人都得不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