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舞台前的彩排
如果你在大学中有过知识的交流,技艺的切磋,有过思想的碰撞,感情的激荡,你便拥有“大学事件”。任何能力都是在生活中点滴积累的,在大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在所经历的“大学事件”中,大学生智慧和经验得到了增长,意志和能力得到了锤炼,精神和品德得到了陶冶。他们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为日后走向社会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事件”就是大学生走向舞台前的彩排。
我们相信,在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朝气、有灵性、有理想、有激情的大学生身上都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大学事件”。“大学事件”泛指在大学生活中一切对你有较大影响的事件。这种事件有你主动参与、追求的,也有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接受的,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些事件构成了大学事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是大学生能力增长的源泉。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大学事件”,然而就整个大学生群体而言,我们还是可以大致将“大学事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政治”
首先声明一点,这里的“政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之所以将其称为“政治”是因为这一类活动无论就形式还是内在的特点来说,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政治”色彩的组织很多,比如校学生会、各院系学生会、各行政班班团委、校园团委的各个部门等,在某些大学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也有下设的相应的学生组织。这些组织所做的工作以及它们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很容易让人将“能力”二字与之相联系起来。在历次的学生干部的招聘和竞选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也莫过于“能力”二字。“干部”这两个字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社会地位的国度里无论何时都是耀眼的标签。这些同学不仅在校园里倍受同学瞩目和老师“宠爱”,在毕业双选会上更深受用人单位的垂青。他们经过校园“政治”锤炼,能在“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其出色的个人能力不容置疑。
一次硝烟弥漫的竞选、一场精彩纷呈的晚会、一场学术或非学术的论坛、运动会、展览、一次成功的公关,哪怕是诸如收团费、发补助、买车票、写材料之类的日常琐事,从整体构思到具体的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安排实施,从内部的组织到与外界的合作、沟通、联系,从领会上级精神到安排下属的工作,学生干部都会用心去做。正是由于亲自参与了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在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同时,他们也获得了相应的能力。一般来讲,这些校园中活跃的“政治家”对事物有着更加深刻的洞察力,能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事件。每逢事件突然发生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审时度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他们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包括策划能力、说服能力、动员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可以说,学生“政治”的生涯,给了他们最初的管理训练。
王某曾是北京某所大学的学生会副主席,当年便以非凡的组织才能和横溢的才华赢得老师和同学的交口称赞。毕业之后,由于其在校期间的出色表现和突出的个人能力被国家某部委的一位副主任选去当秘书。在这个职务上,王某开始把他平时潜心思索的理论和在学校的工作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他能否有所成就,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能力和机遇,但他的“大学事件”带给他的是一个好的开端。像王某这样有能力有准备的人,一定会得到机遇的垂青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经历过这种“大学事件”的毕业生身上还具备另一种吸引力。在我们采访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负责人时,他表示,企业对于学生干部情有独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校期间举办各种活动时每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使得这类学生较之普通的毕业生有更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也算是一种能力吧!
二、社团文化
新世纪的校园文化是色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的社会景观,而社团无疑是这道景观中最为明快、靓丽的一笔,无论学年初“招新纳贤”时铺天盖地的“百团大战”,还是社团巡礼月的持久攻击,每一个置身大学校园的人都会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强大冲击。“爱心社”、“山鹰社”这些知名社团的影响再也不局限于某些成员、某个学校,他们的精神浸润了成千上万个大学学子。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社团的经历,但是大学社团数量之庞大、参与人数之众多、涉及面之广阔、影响之深刻也让我们不能忽视它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影响。
这是一个多元、开放、快速的时代,在这种“就业恐慌”的背景之下,大学生只能迎头赶上。他们不再有“怀抱利器无所适”的抱怨,而是主动去适应社会,“没有能力就没有发言权”,“有能力自然有魅力”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共识。而大学生社团这一组织形式以其灵活、多样、贴近生活、满足个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生活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大学生社团也因学生的时代体验的改变而变化。学生参与社团不仅仅是“其鸣兮,求其友声”,而更多的是想要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组织活动也不仅仅是缘于激情和爱好,同时为了过把“组织瘾”、“公关瘾”。在大学生的社团中,基本上所有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各个方面的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高。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社团这一典型的“大学事件”,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才干,使自己在进入社会时取得四方咸通、水到渠成的优势地位。
王某是一位普通的留学生,同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需要靠打工来维持读书和生活。但与其他同胞在国外的境遇相反,他从没有做过洗碗等杂工,却拿到了和美国人同样的月薪。他在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到电脑公司里做信息处理,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技能都不是他的专业,他只是在大学中出于爱好参加了相应的社团。在谈到他的大学生活时,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参加电脑爱好者协会时指导老师带来了美国流行的一种操作语言,以及当年为摄影“发烧”的生活和与好友爬上古城墙采风时的情景。他抓住时机掌握多种技能并最终立足美国固然离不开自身的专注和天资,但电脑、摄影这些社团所起的作用不也是显而易见的吗?
三、学生活动
大学中基本上所有的活动都是由学生会、团委和大学生社团这三个组织包办的。然而,作为活动的筹划者、组织者,他们在锻炼自身的能力的同时,也在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任何时候,任何活动的主体都是它的参与者——广大的同学,他们在田径场上英姿勃发、在演讲赛上饱含激情、在各类晚会上魅力四射、在辩论场上幽默风趣……学生活动能最直接体现的是学生的个性与活力,更能印证学生们的能力。如果说学生会和团委的干部是学校中的“显贵”,大学生社团是学校中的“豪门”,那么,在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中涌现出的高手则可称为校园中的“名士”。他们成为在某个方面同学们最钦佩、最崇拜的“校园明星”。“百米冠军”、“最佳辩手”、“英语演讲大赛第一名”……这样的头衔本身就是其个人能力的最好印证。
当然,能在学生活动中取得如此骄人战绩的毕竟是少数,为更多的同学所重视的是那种参与的精神。抛开那些具备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学生,仅从一名普通参与者的角度来加入这些社团活动,同样是一种对能力的锻炼。
武汉大学的李某,高中三年靠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信念发奋读书,最终踏入了这所历史名校,小乡村曾一时为之震动。上了大学他才发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面对强手如林的竞争对手,回想当年的“尖子”生活,曾一度仿徨,无所适从。就是那一次合唱比赛改变了他。当时系里参加学校的合唱比赛,招募新队员。李某作为其宿舍唯一的报名者一度被讥讽为“公鸭”,然而他最终入选并随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件小事成了李某最为重要的大学事件,他因此而摆正了心态,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此信心十足地面对每一件事情,并最终踏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学生活动是大学生活当中最绚烂、最值得回味的事件。大学生在活动当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也许其初衷并不是去刻意追求这些东西,然而回头想一想,却发现无意中获得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正如卓别林所说的那样:“时间是伟大的作者,他能写出未来的东西”。
四、弄潮一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所需的学费直线飙升,大学这座曾经被学术笼罩的森严堡垒城门大开,曾经被鄙弃多年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大家共同的渴求。在经济浪潮强有力的冲击下,在高昂的学费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下,这种追求堂而皇之地走上城头,摇旗呐喊,成为世人的行为准则。教授经商了,博导下海了,学生打工了,后勤都社会化了……整个校园因之而沸腾。
从校园布告栏中铺天盖地的勤工助学海报,学生中人数壮观的“打工经商”一族,到无法抑制的创业激情足以证明“打工经商”在当今校园不再是一时的潮流,其浩荡的声势,对学生影响之深刻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构成了一类独特的“大学事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这类事件中,大学生各显神通,有凭借能言善辩的、有依靠专业特长的、有倚借家庭资产的……在不同的领域、项目上一展身手。在形形色色的弄潮一族中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例子,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家稍稍留意便能发现,超过半数的政治家、企业家都有过这种经历,这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巧合吧。
胡某是西安某高校的一位特困生,家庭经济的拮据和不菲的学费令他在刚刚入学时就不得不走出校园。由于人地两生,开始失败乃至上当受骗的经历让这位东北学子潸然泪下,但他还是顽强地走了下去。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已经摸索出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一套规律,熟悉了许多助学的渠道。上大三时,他利用自己的熟门熟路承揽了大量的勤工助学的工作,自己亲身实践,同时将多余的机会介绍给一些其他的同学去做,自己从中收取一定的回扣,一年下来,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胡某成了系里小有名气的勤工助学“经纪人”。毕业后,胡某将这一段经历写入了自己的简历,如愿以偿地叩开了某信息公司的大门,踏入了自己所喜欢的行业。
五、爱之初体验
“青春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哪个不善怀春?”虽然说爱情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但在大学生这些风华正茂的青春男女身上,爱情表现得更加炽热,更富激情。爱情和大学校园结成了最美丽的组合,这种美丽首先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大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在这个开放的个性空间中,大学生们演绎着各自不同的故事:有志同道合,比翼双飞的;有“郎才女貌”,相互钦慕的;也有门当户对,强强联手的……就在这样各有所求的“拍托”热潮中,他们又似乎不约而同地演绎着“追求一理智一解脱”的恋爱三部曲。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从一而终”抑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青年。无论他们的目的是否单纯,无论他们的结果是否美丽,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情感的阅历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在中国大学生当中,有过恋爱经历的占到50%,曾经涉足爱情的更高达85%。如此大范围的影响,使之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都称得上是一类重要的大学事件。
无论何时,将“爱情的经历”和能力联系到一起都显得有些牵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爱情自始至终是和事业并行的舟楫,是不同领域的事情。诚然,一个人在情感经历中,很难获得诸如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职业性的能力,但我们相信每一个有过这种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同学,宁静地回味这一段感情的时候,能够从酸、甜、苦、涩中品味出它的价值。这种价值是难以确切形容的,但我们也不难认识到人在爱情当中的逐渐成熟,在追求当中的执著专一,在相处时的体谅容忍,在迷茫时的积极思考,还有冷静理智的抉择……能力本来就是在生活中积累的,而爱情尤其是初恋对一个人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的大学事件,所以莫里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他教会我们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