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遇到了以上的心理冲突,切莫恐慌。因为面对择业这一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每个人心理上都会有冲突和矛盾,你只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大学生中的一员。为了克服这些心理问题,请你在求职之前,认真地为自己好好打算一下。
一、择业之前应该做好的准备
(一)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求职择业也不例外。正确认识自己,是直面人生、战胜困难的第一步。只有正确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价值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知道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确定择业目标。在对自己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之后,你才可以在求职时不至于缺乏自信或过于自负,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并最终取得成功。
(一)明确择业志向
很多大学生求职者之所以在求职时表现焦虑不安、盲目冲动和恐惧心理,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即将从事的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了解,导致在择业时无所适从。因此,要使自己在择业时获得主动,就必须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当前的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并注意搜集消息,不断调整自己择业志向。
(三)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理想目标。它是自己对自己价值的客观评估。抱负水平的高低在求职中常常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必须与社会期待相适应、相协调。恰当的抱负水平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的关系,摆正自己位置,克服名利心理,从而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四)培养工作必需的心理品质
在明确个人的职业意向和心理特点后,应进一步去了解该工作对求职者的要求,找出自己在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心理品质方面还存在的差距,进而通过外部帮助和自我训练,积极培养各种工作能力,从而增强自己的适应性和主动性。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给不少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形成了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这对大学生择业是十分不利的。只有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
二、择业过程中心理冲突的自我调适
(一)自卑感及其心理调适
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还有社会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等。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消除的心理障碍,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和强烈自信心的人才,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怎样消除自卑感呢?
首先要相信自己,因为自卑主要因为缺乏自信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假如一个人总想着我办不到,那他必然会办不到”一个人的自信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正如有的人讲“上帝不会把所有幸运都送给别人,而把所有不幸带给你”,克服自卑感的最好办法是行动,在实际行动中强化一种自我意识——我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其次,正确评价自己对有自卑感的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正确评价自己的办法就是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的长处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的财富对于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有好处的。人都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增强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
另外,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干好”等。
(二)心理焦虑及其调适
目前,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事实也是如此,一旦把求职的自主权送到大学生手中时,他们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竞争的风险及各种信息的刺激,反而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几年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以来,总有一部分人暂时找不到工作。这本来是正常现象,要找到本人求职愿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需要时间和机遇。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胆战心惊。尤其是面对自己向往的高职、高薪的单位,由于参加竞争的人多,录用条件严格,有的同学就失去了信心。当然还有的因为自己是女生而怕求职困难,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而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这些都是择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
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躁、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自己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要克服焦虑的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中国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恐怕要伴随你一生。大学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个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因为这样容易导致择业失败,而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自己的沮丧和忧虑。另外,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适当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三)择业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所谓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态度。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视为是对自己的威胁,甚至产生恐惧和愤怒之情,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实际上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满足方式。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产生严重的后果。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都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如嫉妒别人长得高、长得漂亮,嫉妒别人能歌善舞,嫉妒别人朋友多,嫉妒别人学习好等。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的表现是:看到别人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之情,转而感到痛苦,而又不甘心。为了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及背后拆台等不道德手段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嫉妒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太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嫉妒心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要它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来克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其一是要真诚待人,其二是要学会爱人。做人要诚实,这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诚实还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做好工作,使事业取得成功。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道德遗产。孔子在解释“仁”的涵义时只概括为两个字:“爱人”,“爱人者恒爱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提高道德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地加强自我修养。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及时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心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绩。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要有勇气超过别人。
(四)择业怕苦心理及其调适
现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工不爱工,学农不爱农,在毕业分配中死守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去新(新疆)、西(西藏)、兰(兰州)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最好是弹性坐班的单位。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国家各大部委、知名大公司。大学生要求所选择的工作要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校一宣布某外企招聘人,几个名额能有几百人参加竞聘;而一些国家需要但不能满足“六点”的单位求贤若渴却无人问津。
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吃苦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即使是“三高”职位也同样需要吃苦。曾有一些大学生,千方百计挤进了外企后,又很快跳槽了,其原因是受不了外企紧张的节奏和工作的高效率。其次应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容易成功。例如,世界大富翁、世界级企业家,美国的哈默博士,他在23岁时已是百万富翁,他完全可以在美英这些发达国家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勇敢地进入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苏联,在那里他住的是从未见过的污秽的房间,与臭虫、老鼠为伴,没有洗澡间,没有水,没有面包。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做了石棉、铅笔、毛皮、古董等多项生意,他的事业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要克服怕苦的心理,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更需要实践,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这对求职成功会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