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矛盾。这些挫折和矛盾会引起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既不利于择业,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人生发展。心理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他们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以便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面临毕业,大学生们自然会考虑到社会给自己提供了哪些职业位置,有多少选择的机会与可能;同时也会想到如何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使自己能从消沉中走出来,尽快投入到择业的工作中去。
一、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正视现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正视社会和正视自我。
现实是客观的,既有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这将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广阔的天地,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与成才。
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控制人才流向;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规范,还需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自主权扩大以后,对大学生要求更加严格。这些都是客观现实,大学生应该面对这些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那种脱离社会、脱离现实,好高鹜远、凭空臆想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值得提倡的,逃避社会,回避现实的想法更是不可取的。
正视自我。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又怎么能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实际的目标呢?正视自身,首先要对自己的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有充分的认识,这有助于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这里需要指出,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充分的客观认识,在择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放眼未来
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仍难以实现。也许专业较为对口,但地域偏僻或工作在基层;也许地域优越但福利待遇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从长计议,正视现实,努力适应环境,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要看到不管怎样,职业是自己生活的新起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好地方。众所周知,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却是人才匮乏,有的还属奇缺。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在这种环境下,反而更容易成功。大学生要认识到,立足基层,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近年来边远地区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要看到我国人事制度正在进行重大改革。多年来,我国的人事制度适应计划经济的模式,管得较死,缺乏活力。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也正在适应这一要求,越来越开放,人才流动也越来越频繁。第一份工作未能如愿,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日趋频繁的人才流动必将会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择业机会。
三、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
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并尽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
其次,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工作。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就业政策不了解,盲目择业,造成心理失衡。因此,学校作为就业制度改革的一个主体,要加强就业政策引导,广泛深入地向大学生宣传就业制度,以及当前就业政策、供求形势等,使学生熟悉这些政策和规定,以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对号入座”对自己进行适当调整。学校有关部门,尤其是学生工作部门,要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引导学生顺利择业。针对择业中学生易产生心理障碍的情况,学校还要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另外,家长要主动关心择业期间的大学生,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解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这一重要阶段。
四、不断完善就业政策
通过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提供高效的服务,规范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行为,优化就业环境,从而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资源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要达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目标,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各方面的努力和相互配合。
完善就业咨询服务信息体系。为降低学生择业和企业录用的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就要做好就业咨询、信息服务的信息库和网络化建设。
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并不意味高校减轻了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责任,只是高校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校从原来协助政府部门直接进行就业分配,转向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录用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高校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相互沟通与配合,与更多的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向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咨询和信息服务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知识能改变命运。
——〔美〕爱默生
§§第一章 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