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大学生评价什么样的公司好,去什么地方工作好,工作后要赚多少钱……让我们先看一看当前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状。在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论:
1 当被问到“您最希望从企业得到什么?”时,获选率最高的是“发挥自己的能力”(16%),紧随其后的是“良好的专业技术”(15%)、“进的管理方法”(14%)和“较强的业务能力”(13%),而与薪水关系较大的“较高的职位”获选率则很低,只有2%的大学生选择了该项。
2 最想去什么企业?行业首选IT公司,侧重跨国。虽然新经济正在遭遇寒冬,但并没受到大学生们的冷落,调查中,IT业仍被近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选中,以较大的优势排在首位。
3 在大学生们的“首选企业”排名中,排在前20位的企业几乎全是IT企业,在前50家企业中,IT企业也占了一半多。而且大学生选择的企业相当集中,前20名企业占了所有提名企业的50%。另外,大学生更青睐外企,微软、IBM、摩托罗拉等响当当的世界知名企业全部上了大学生的“首选企业榜”。在被提名的前50家企业中,外企占52%;提名靠前的20名企业中,外企占了12个,达到了60%;前10名企业中,外企就占了7个。而榜上有名的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IT业(如:联想)、传媒(如:中央电视台)和银行(如:中国银行)等。
4 想挣多少钱?1500-3000元。薪水不是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从本次调查看,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也不少,占到了三分之一,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大学生达到了15.2%;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5 想在哪里落脚?上海、北京。大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当问到“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时,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方的八个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工作。
6 专业要对口吗?可以不对口。当问到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时,44%的人回答“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30%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三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两成。
7 在第一个单位呆多久?1-3年。换工作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似乎没跳过槽的人反而成了另类,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时,44%的人回答1-3年,6%的人回答3-4年,还有18%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如果按照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为5年的话,再加上还有2%的人只想在第一个单位工作“1年以下”,5年之内会有70%的人离开第一份工作。希望“尽量稳定下去”的只有两成。
从上面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和前几年相比,大学生们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智。但也不难看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或多或少的缺少职业选择的策略。所谓就业决策,就是大学毕业生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职业取舍的过程,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做出人生选择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给自己设计一个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如何进行职业选择,这些问题都是大学毕业生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职业选择前的准备
大学毕业生一般都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了解社会现状,尊重客观规律,择业前要对自身素质进行一次彻底的评价,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个人的理想志愿等做一次全面充分的分析,对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有一个确切的定位。同时,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塑造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中有的放矢,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一)自我评价
职业选择,不只是单纯找一个单位了事,选择职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对于刚刚迈出人生第一步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在整个就业过程开始之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总结,认清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活是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业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都是第一回,因为缺少经验,可能会不时地被周围的环境左右而忘掉自己的特性和初衷。所以在就业活动中,一定不要忘记自己是什么人,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大学生择业而言,除了对自己的一般素质如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评价外,还应对自己职业素质加以评价,包括对所选择职业的体力倾向、能力和个性等内容进行评价、总结与思考。建议用文字把上述内容整理出来,在应聘时用在自己的简历和自荐信当中,有时稍稍加工也可用在面试中,做到成竹在胸。
(一)学以致用
所谓学以致用,狭义上是指“专业对口”,广义上则是指毕业生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职业,其工作性质要与所学专业存在某种联系。可以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也可以是相近专业的工作。学以致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使自己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脱颖而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浪费。
(三)根据兴趣选择职业
一个人对将要从事的某种职业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对于他的学习活动和职业生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他对这个专业、这种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时候,即使在常人看来它很枯燥、很单调,他也会感到趣味无穷,这正是兴趣的作用。
(四)扬长避短
毕业生择业时,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一般来讲,当职业与个人的理想、爱好、个性特点、专业特长接近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在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长,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去做。其次,毕业生在自荐和应聘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学习成绩、获奖记录、实习和实践经历以及社会工作能力等。还要知己知彼,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无论应聘何种职位,都要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否适合该职位,在竞争时是否有一定优势,同时还要看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性格特点以及是否与该职位所要求的气质倾向一致。如果舍己之长,盲目应聘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或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不相一致的职位,则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二、职业选择的过程
(一)全面理解职业内涵
首先列出你所希望的几种工作,从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角色和工作要求四个方面,看看自己能理解多少,如果有许多内容自己都不甚了解,那就应该回过头去对工作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免得将来走弯路。上面列出的四个方面对某些工作而言其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拿现在比较热门的咨询行业来讲,通过与人接触、交涉、谈话,甚至辩论,来给人提供意见建议作为决策的参考,这是一个给人提供帮助的工作角色,要求咨询者本身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知识层次,具有掌握最新科学知识的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技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工作内容、方式、角色、要求有时是交叉的、多重的,是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即使在某些相同的工作岗位,工作角色分配和要求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需要细节处理能力,有的地方需要宏观控制能力,有的是单独的工作角色,有的是与人配合的工作角色。
(二)想职业与现实职业的选择
明确了你所希望的工作,下一步就是看哪些工作真的适合你。那份工作你干勉强不勉强,现实可能性如何,你的愿望与社会现实是否有距离,等等。分析你所希望的工作的现实可能性:自己有能力干吗?仅仅靠自己的能力能干好吗?自己的能力能充分发挥吗?能让你负起所希望的责任或挑战吗?与你的价值观矛盾吗?你的价值观能被该企业接受吗?能实现所希望的生活方式吗?是你爱好的工作内容吗?能得到预期的报酬吗?与你的自身条件相符吗?能实现你的长期目标吗?劳动条件等可以接受吗?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如果以上问题,你能肯定的占多数,证明你的选择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反之,如果不占多数,那你不得不重新考虑你的现实职业了。
(三)志愿单位的具体化
在对工作有了全面理解之后,就可以进行志愿单位的排序,主要考虑的条件有:地理条件、单位性质、单位规模、行业地位、预期收入、提升机会、专业对口度、工作环境、福利、调动工作的可能性、稳定性等等。列出三个志愿单位之后,针对以上所列出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合度的衡量,看看这几个单位对自己的适合程度如何。
(四)制约条件的权衡与取舍
任何一个就业单位,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在选择时,一些条件能够妥协,而另外一些条件则可能无法妥协,这些条件就是制约条件。必须对这些制约条件进行全盘考虑,并决定最终的单位取舍。起作用的制约条件有:工资水平、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业余时间分配、专业对口程度、福利以及单位的形象、风气和文化等等。评价有两种标准,即不能妥协的和能妥协的。毕业生可以针对具体单位进行评估(这里假设所有的制约条件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如果不能妥协的条件占大多数,也许你就应该重新考虑你的志愿单位了。
(五)适时调整
是不是依据以上三个策略做出的选择就不需要改变了呢?有的人的选择可能当时是对的,而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还有的人在选择时考虑不够全面,在实践中行不通,这就要依据新的情况,适时调整,慎重地进行新的选择。适时调整的引申含义是: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职业,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可以采取打好基础、抓住机会、分步跃进、逐渐逼近的策略。为了理想而甘愿追求终身的例子举不胜举,作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如果客观现实不具备,就应该适时调整,等待时机成熟。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只是职业发展计划中的第一步,走好第一步固然重要,但未来的路还很长,也许还会面临更多的选择。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你而言,你所做的工作选择正确的概率大约是百万分之一。如果你认为你的第一个选择是正确的话,那么就表明你是十分懒惰的。”因此,一个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才可能发现一条令自己满意的职业发展道路。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