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毕业生面临着一个相同却又不同的问题——择业。大家“同是天涯求职人”,不同的是大家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几乎每一个毕业生在择业之前都是忐忑不安的。虽然他们有过许多与社会的接触,但是真正走向社会对于每一个毕业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择业前的心情就和即将上战场的士兵一样,有几分忐忑,却又希望自己能树立赫赫战功。当代大学生面临“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受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择业心理呈现多样性。对大学生心理类型进行分析,进而进行有力的引导,无疑会使大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职场中多一分把握,多一分成熟与自信。
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智能。由于个性特征左右着个体的行为表现,所以个性特征的职业适应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就业前选择何种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做决定。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则是人面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家一般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不同,适宜从事的职业亦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气质类型十分典型的大学生并不多见,多数是近似于某种气质类型,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某些特征。虽然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德和智力发展水平及将来的贡献,但对人所从事的工作和效率有一定影响。了解气质的特点,可以对气质的表现加以控制和调节,使气质向积极方向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学生在择业时找到适合自己气质类型的工作。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有人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类型;有人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类型;也有人将之分为六种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苏联的一个科研机构曾把大学生的性格划分为16种类型:(1)“未来理想专家”型(2)“想大学生”型3)“职业家”型(4)“院士”型(5)“纯理性主义”型(6)“勤奋”型(7)“平庸”型8)懒汉型9)社会活动家型10)博学型11)运动员型(12)“消费”型(13)“假现代”型(14)“中心人物”型(15)“机灵鬼”型(16)“极端消极”型。性格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性格的特点,则有利于择业。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带有稳定、主动、持久等特征。人的兴趣多种多样,根据内容可分为物质的兴趣、精神的兴趣、社会的兴趣等。就大学生来说,主要有专业兴趣、课外活动兴趣、社会兴趣、物质兴趣。兴趣常被看作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当人们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时,这种兴趣就会促使人们加倍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多于别人的真知灼见。大学生在择业中应适当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充实,获得更多的乐趣。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活动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能力,也才能表现一个人的能力。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
大学生的能力除了一般能力(即智力)之外,还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就业制度改革的今天,用人单位要求的,不仅仅是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而且还要看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将人的个性分为六种,并将个性与职业相联系。这六种类型为:(1)现实型或实际型(R型)(2)研究型(I型)(3)艺术型(A型)(4)社会型(S型)(5)企业型(E型)(6)常规型(C型)。他将这些个性用正六角形表示:
霍兰提出:
L个性适用原则。即个性和所从事的职业属同一类型。如个性属于R型的人适宜从事R型职业;个性属于S型的人适宜从事S型的职业。
2 个性相近原则。如现实型(R)与研究型(I)相近;现实型(R)与常规型(C)相近。选择与个性相近的类型职业,比较容易适应。
3 中性原则。如现实型(R)与艺术型(A);现实型(R)与企业型(E)。人们选择中性关系的职业,经过艰苦努力,也较容易适应。
4 相斥原则。如现实型(R)与社会型(S);常规型(Q)与艺术型(A),对角相斥。人们如果选择与个性类型相斥的职业,则很难适应。
每个大学生对自身都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为此,我们首先要准确评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从专业、兴趣、性格等方面考虑职业方向的选择,并专业地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个步骤,这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关键的“功课”。职业生涯规划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和历程的预期和计划。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每个要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近年来,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出现一种新观念。他们认为,性格比能力重要。其原因是,如果一个人能力不足,可通过培训提高;但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不匹配,要改变起来,就困难多了。所以,在招聘新人时,用人单位将性格的测试放在首位,当性格与职业相匹配时,才对其能力进行测试检查。简单地说,如果你是一位典型性格内向的人,选择营销工作,是不会有好业绩的;如果你的情绪易激动,控制力较弱,就不能去玩股票。
二、兴趣与职业的匹配
在选择职业或岗位时,不仅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还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有的人对研究自然知识感兴趣;有的人的兴趣倾向于情感世界,在人际关系领域较为活跃;有的人对智力操作感兴趣……不同的职业也需要不同的兴趣特征,一个擅长技能操作的人,在技能操作领域得心应手,如果硬把他的兴趣转移到书本理论上来,他就会感到无用武之地。正是这种兴趣上的差异,构成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选择的职业与自己兴趣吻合,那么枯燥的工作也会变得趣味无穷,就会产生一种动力。如果一个人的兴趣与职业不吻合,那么这个人的工作就始终是被动的,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此外,还要考虑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将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权衡利弊,综合考虑,在自身兴趣爱好和市场的需求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