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从小注重培养,中国有句古话:“之于始”,就是这个意思。
把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当做主要的家教目标之一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表现出某些习以为常的言行举止,而这些言行往往不是经过大脑表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习惯”。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任何习惯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通常把习惯形成的过程分成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处于不自觉阶段,在外力的督促教育下,不断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就成了最低层次的习惯;第二个层次开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也是在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形成,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这时达到了类似本能的程度,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成为行为习惯。
比如说,孩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认真地听讲,学习中耳、眼、手、口并用;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等,那么家长和老师就不需每天监督孩子学习,他们自己也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了。
巴顿出生于一个富足之家,是全家宠爱的独子。上小学时,他被送进一所走读学校,但因为那里环境与家里完全不同,老师也不像家中长辈那样百般呵护他。小巴顿很不适应,学习很糟糕,与同学关系也紧张。父亲感觉这对小巴顿的成长不利,于是在他刚刚10岁时,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
这所封闭式学校实施军事化管理,学生们都过着军营式的生活。早晨,只要钟声一响,学生们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出操跑步,日日如此。如果跟不上节奏,就会受到惩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用凉水洗漱。伙食也就勉强算得上是“粗茶淡饭”……小巴顿简直是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由于条件确实艰苦,小巴顿对这所寄宿学校更不适应,每逢星期一早晨送他去上学时,他就大哭大闹,不愿意去上学,希望父亲能给他重新换一所学校。折腾了几个星期,小巴顿瘦了很多。母亲和姑姑对他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但父亲仍然坚持,始终认为磨难和锻炼对巴顿不是坏事,反而是一道十分有益的“营养剂”。
这段生活为巴顿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巴顿成名之后十分感谢父亲当年给自己吃的这些苦头。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曾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一天之内会发生几十种习惯。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写字的姿势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甚至连我们的性格都是习惯使然,它甚至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等他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好习惯成了自然的行为,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应该把习惯培养放在第一位。
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引导他克服坏习惯
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每个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都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培养某种好习惯,或纠正某个坏习惯,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有深刻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的习惯。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样的情节:有一次,保尔参加青年团员们的争论:人能不能克服已养成的习惯,比如吸烟?保尔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
当时有位青年嘲笑说:“保尔就会说漂亮话……问他自己抽不抽烟?抽的。他知不知道吸烟没有好处?知道的。”保尔听后,马上将口中正抽着的烟卷拿下来揉碎,说:“从今以后,我绝不再抽烟。”从此,保尔以坚强的毅力,戒掉了几乎是从儿童时代就养成的抽烟习惯。
养成好习惯方法极为简单,结果如何取决于决心。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引导他克服坏习惯呢?
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
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的时期了。
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生;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生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
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要使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例如,孩子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并不是道德驱使,而是觉得好玩。这时候,孩子会观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冷淡的、严肃的,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由此,他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这时有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赞扬、夸奖或者高兴地笑等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成人喜欢的,由此,他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文化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价值趋向、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中,也体现在家庭环境建设和衣、食、住、行中。家庭文化环境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同其他方面文化相比,亲和力、感染力更强。家庭文化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里,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就少打点麻将,少看电视,尽量不影响孩子。大人在那边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嘻嘻哈哈的,却要求孩子静下心来学习,这是很不公平的。孩子在写作业,父母也可以在旁边看看你的书,给孩子一个榜样,给孩子一份力量,这样孩子自然就心静了。
父母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对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学什么。
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在儿童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
役儿童的过程。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定规范,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做就很可怕,孩子始终处于被动中,处于父母的高压下,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有的父母就采用这种“逼”的方式,“压”的方式,每天逼孩子弹琴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看书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必须要完成各种任务……一直约束着孩子,始终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孩子就特别被动。
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孩子的自我教育。会教育的父母是会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自己学会约束自己,充分调动孩子自己养成习惯的主动性,让孩子觉得养成这个习惯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养成这个习惯。这才是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地方,也是评价一个家长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鼓励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没有说出来的习惯,只有练出来的习惯。比如:有些家长教孩子尊敬长辈,然后对着孩子说一大通道理,应该怎么样,这样往往没什么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训练孩子尊敬长辈。比如:父母下班回家,让孩子帮父母拿一双鞋过来给父母换上,再让孩子给父母倒一杯水。或者妈妈在厨房做菜,让孩子帮着妈妈择菜。
要知道,孩子,特别是很小的孩子,他不能理解太高太大的事情,给他讲大道理的作用小。要让他明白什么是爱心、孝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做”的方式,鼓励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孩子总把家里搞得很乱,家里刚刚收拾好,又被孩子弄乱了,父母看到了,气不打一处来,一边说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没看到家里刚刚收拾好吗?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也不体谅体谅父母。”然后,却又不让孩子去收拾,自己又赶紧收拾好。这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
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
种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