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7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巧妙利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突破口
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不要着急,更不能一味地唠叨或者强制,而要想点儿聪明的办法。比如,有的父母使用激将法,有的父母使用体验法,有的父母使用比较法,等等。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是温和的、有效的,是能够真正引导孩子的精神和心灵的。
要找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合适的突破口,就要注意下面几点:
了解孩子,要有针对性
这是寻找突破口最重要的一点。正因为孩子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因此,父母在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时,才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环境、心理特点、性格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办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有的孩子不爱洗手,不讲究卫生,父母怎么说可能都没有用。可是,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看科幻故事,这时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帮孩子找一些和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让孩子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获得知识。
用孩子的特长作为突破点
有个中学生,特别爱玩游戏机,曾经因为玩游戏而和父母吵过很多架。母亲吓得不敢回家,只要她一回家,孩子就逼着她给钱,不给钱儿子就要哭闹。后来,这位母亲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开始和儿子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悄悄引导孩子和高手比赛。当儿子有不懂的知识时,母亲为儿子买来电脑书籍。久而久之,儿子转了方向,游戏已经不是他的最爱,设计游戏程序反而成了他的爱好。不仅如此,儿子还慢慢成为了一个电脑软件高手。因此,父母要寻找突破口,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热点是什么?兴奋点在哪里?
找到突破口以后,父母还要放下架子
引导孩子的关键,在于父母和孩子心灵上的平等。如果父母一直摆出教育孩子的姿势,即使你找到了突破口,也无济于事。因为在孩子看来,你还是要教训他,要把他这样或那样。因此,父母要先放下架子,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默默引导孩子。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如果父母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的突破口在哪里了,今后我们要改变办法,要这样做……”那么,你的教育就如同白开水,无滋无味,而孩子还会在心中生出些敌意和警觉来。
把引导和训练结合起来
习惯培养毕竟是具体行为的体现,因此,的确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训练和强制。在一定时期,光引导孩子是不够的,看到孩子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时,还是要及时进行强制改正。父母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不能少,巧妙的引导教育也很需要。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高尔基说:“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梁实秋说:“读好书是充实知识的方法,也是调剂心情的良方。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古人说:“开卷有益。”这些话都是强调读书的重要,鼓励人们努力读书。
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语文领域的学习可以得心应手,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也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孩子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外,并可提高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多元智慧。
爱读书的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毋庸赘言的。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参考有关专家的如下建议: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有些父母认为,婴幼儿的理解能力低,给他们念书似乎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当婴幼儿瞪着眼睛听你念书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和理解能力正在悄悄地发展着。美国伊诺斯大学的研究者德·多金教授对205名具有较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儿童都在学龄前就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阅读能力,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从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使他们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具体什么时候读书,这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每天最好坚持在同一时间读书,而且至少要保证15分钟。
坚持为孩子念故事书
很多父母在孩子能够自行阅读后,就不再和孩子共读了。事实上,虽然孩
子已经能自己读一些简单的书了,但父母还是应该继续念书给孩子听,特别是在孩子睡觉之前。在念书给孩子听的时候,父母可以多加入一些声音的表情和抑扬顿挫,这样除了可以让阅读变得更有趣之外,也帮助孩子了解标点符号的意义、句子的结构以及故事的高潮迭起。
鼓励孩子读书给父母听
父母可以跟孩子以轮读的方式来阅读,也就是父母念一段或一整页,接着让孩子来读一段或一页。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是父母先念一本比较困难的书给孩子听,再让孩子读他最喜欢、最熟悉的那本书给父母听。别忘了事后给孩子掌声和赞美,当孩子在学习一项新技巧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回馈和鼓励。
与孩子讨论书的内容
亲子共读时,通过讨论可以让阅读更加生动,例如: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可以先问孩子:“你觉得这本书在讲什么呢?”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问他:“你猜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你觉得小主角应该怎么做呢?”只是,与孩子的讨论应该是很自由的,不需要事先设定好问题,也没有一定的答案。这样做只是要帮助孩子更能理解故事内容,也给孩子机会练习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定家庭的阅读时间
每周挑选出一段固定的时间,是家庭成员共同的阅读时间,例如吃完晚饭后的30分钟,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各自安静地阅读,事后也可以安排一个小小的分享(分享快乐、分享经验、分享心情),轮流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订定家庭阅读时间的目的,除了养成孩子固定的阅读习惯,也让父母有一段清闲的时间,可以读自己的书。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关注细节的习惯
一部电影好看,需要注意细节;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注意细节;一个企业若想发展,也需要有人注意细节。人生固然要有大模样的远景构思,但人生更富价值和意义的却在于生活的平淡琐节中。生活是充满了细节的。正是这些细节才使得生活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才使得生活丰富多彩、魅力无限。否则,生活一定是一片空白或者显得单调乏味。
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能面对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显得鸡毛蒜皮,但这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认为小事可以忽略、细节不影响大局的想法,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可能使一个人的事业功亏一篑。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即使很成功,也不可能时时刻刻轰轰烈烈,大部分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于每一个活动细节之上,即坚定不移地做好每一个细节。任何一件大事的成功都建立在把每一个细节做好的基础上。那么,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关注细节的习惯呢?
让孩子在每一件小事上下足工夫
有人说: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工夫。众多的例子都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细节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细节在创造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做一种乐趣,而只是当做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
功之路。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就能够为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留心才会注意细节
细节往往不易于被发现,需要留心观察,机会也往往隐藏在细节中。当我们把留心到的细节做好,也许就是我们成功的开始。
有些小事情去做了确实非常简单,但可贵处就在于要留心观察,发现细节。
1928年,英国着名细菌学家弗莱明研究葡萄球菌的变异。葡萄球菌是一种圆形小点样的细菌,常常聚集成串,像葡萄一般,因此得名。它是引起人类许多疾病的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