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如果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而且还起着表扬难以起到的警示作用。
让孩子学会勇于认错
现代的父母跟过去的父母一样有爱心,但是在管教方面,却常常觉得比过去的父母更艰难,因为,如果父母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管教技巧。尤其是当孩子有错误的行为产生时,父母需要在第一时间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及勇于认错,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且让这种好的习惯变成自然。
孩子年龄小,其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常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是难免的,也是容易取得大人理解和谅解的。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错事不肯认错,倔犟、执拗,就有些令人生气了。遇到孩子不肯认错的情形,就要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对策:
孩子做错了事,自己不知是错的
如三四岁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纽扣扣错位,将袜底穿到脚面上,把两只鞋子穿反等现象;再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顽皮、好打闹,有时会把衣服弄破,或是为了探个究竟,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错。
对这类错误,家长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孩子,更不要说那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如“你真笨”,“你真是没用”等。而应该在“如何做”上给予具体指导,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积极主动进取的愿望,让他在一次次战胜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本领,学会辨别对与错。
孩子做错了事拒绝认错
有的孩子个性强,倔犟、执拗、任性、自以为是,做错了事不愿承认,怕认错后丢面子。有的孩子则从来没有认错的习惯,这与家长的教育有关系,如
孩子摔倒了,家长不教育孩子走路要当心,反而怨地不好;小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家长往往是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的不是;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等,都是导致孩子做错事又拒绝认错的原因。
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急于追究错误的大小,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承认错误上,首先,家长必须改变以上不正确的做法,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怨天、怨地,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再就是鼓励孩子说实话,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改地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严肃地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待孩子表示认错后,肯定他的进步,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其严重程度、不良后果等,教孩子应该怎样做,让他从中接受教训,为今后正确的行为打下基础。
孩子做错事,怕受惩罚,不敢认错
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骂,常使孩子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当孩子做了错事后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只好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要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这种不良行为,家长必须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教育。家长制的作风要不得,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孩子虽小,但也有他独立的愿望,有自尊心,孩子做了错事,家长采取打骂孩子的做法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法。家长要持冷静的态度,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原谅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对其行为、品德上的错误则要毫不客气地给予严厉批评,绝不姑息迁就,以便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少犯错误。
从认识错到承认错需要一个过程
“小明,你把爸爸的杯子打破了,快说对不起!”一般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常希望他当下就能承认过错,但这样的想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不论孩子是无心或刻意犯错,父母都应探究其行为原因、动机、年龄与认知是否足够,再从错
误中去修正内容。家长要知道孩子到底错在哪儿,并非仅看到他的言行表现,而应着重于其背后意义。
认错应是让孩子“学会认识错”,而从认识错到承认错,中间的铺陈很重要。家长宜以适当的方式引导,才不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损,或是有负面形象介入。以孩子乱丢杯子为例,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先抱住他,并告诉他:“爸爸是爱你的,但是爸爸要让你了解这是怎么回事。你丢杯子,是因为心情不好呢,还是想要玩它,试试杯子坚不坚固?”先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再慢慢引导他说出行为动机,让他知道错不代表不好,只是该言行举止不被允许,或者是不恰当的。
积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七八只黄蜂同时关进一个密封的小木箱里,几天以后将箱子打开,发现木箱的四壁,分别多出了七八个小洞,每个洞里各有一只死去的黄蜂。而这些小洞,最浅的也超过了木板厚度的一半。也就是说,只要这些黄蜂在危急关头能够团结合作,每一只都在同一个位置轮流钻上一段,那么完全可以轻易钻破木箱,化险为夷,走出绝境。可遗憾的是,它们一个个只顾各自逃命,最后全部命丧黄泉。
一年两次的南北迁徙,对大雁来说都是非常漫长遥远的路程。任何一只大雁都不可能单独完成长达十几天的旅程,它们靠的就是团队的紧密合作。大雁在飞行的时候总喜欢排成“一”字或“人”字,在这种团队结构中,每一只大雁扇动翅膀,都会为紧随其后的同伴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每一只大雁都能比单飞的情况增加70%的飞行效率,从而减少体力消耗,这样它们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完成长途旅行。
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合作的重要性。与人合作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今后生活的效率和质量。着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一个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其职业生涯、人际关系以及爱情婚姻方面都会出现严重问题和遭到失败。
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目前由于孩子中独生子女数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成为孩子中大多数人心理品质上的弱点。有些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他们百依百顺,使这些孩子只知道自己,很少想到别人,逐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状态。对于现代家长来说,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合作精神涵盖着一个人对己、对事、对人的自制力,与人热诚相处的能力以及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人的能力。
为了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可参考如下建议:
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一个整天争吵不休的家庭,很难造就出一个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孩子。父母必须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当、合理。对邻居、对朋友、对来客都要热情、平等、谦虚、有礼貌。孩子会以父母为楷模,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工作和谐、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助推器”的理念,教育孩子要有交往热情,懂得尊重他人,用爱心和同情心去对待和理解周围的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一臂之力。
让孩子树立平等的观念
要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为人处世,告诉孩子不管对谁都应树立平等的观念。要让孩子懂得,在人格上,人与人之间永远是平等的。遇事要无私,要言而有信。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互相信赖、和睦相处。特别是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尊重他人,不轻易地怀疑、怨恨、敌视他人。
教孩子学会宽容和谅解
要让孩子学会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周围的人不可能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同伴之间的不同意见也会常常发生,这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明智的家长不要为此而封闭自己的孩子,而应积极引导孩子认识社会和他人,学会与意见不同的人交往和相处,真诚地向他人集智取长。特别是要学会宽容和谅解,而不是求全责备,苛求于人。
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开始在集体活动中很难与同龄伙伴和睦相处,只有碰了几次钉子以后,才会意识到在集体活动中一定要想到他人,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训练孩子合作思维的方法
要使孩子所想的不仅仅是自己需要什么,而是整个活动、整个家庭需要什么,训练孩子的合作思维法,父母不要无限度地迁就孩子的愿望,尽管有时这种愿望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它却意味着父母要作出过多的牺牲。
多给孩子提供受锻炼的机会
孩子们从小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而在长大后带入社会。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的困难,而无所适从。
教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交往是发展孩子社会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孩子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让孩子学会交往是现代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际关系虽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其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遵循的。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让他了解和掌握如下几点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择善原则
要告诫孩子,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时,不能盲目从事,而要有所选择地进行。不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而且要“两害相取,取其轻;两利相取,则取其重”。善,就是指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无害或有益的人及其关系。在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己与交往对象相互需要是否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如果是有益的,就采取积极态度;如果是有害的,就要坚决放弃。
调衡原则
要让孩子学会协调平衡各种人际关系,使之不相互冲突与干扰。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不能过多或不足。过多则忙于交往,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不足则会使自己陷于孤独苦闷,导致信息闭塞、孤立无援,使自己减少了发挥能力的机会与范围。所以,要经常协调平衡人们需要与时间、精力之间的关系。
积极原则
要引导孩子,在人际交往行为中要主动,态度要热情。即待之以礼,晓之以理。如在日常生活中,对来拜访的客人和同学,一请坐,二倒茶,三交流,四送出。在态度上主动认真,才有利于加强彼此了解,密切关系。主动的作用还表现在文明礼貌的语言中,表现在热情的交往态度上。热情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没有热情,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冷漠,暗淡无光。
真诚原则
真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要以诚相待。信息反馈原理告诉我们:有良好的信息输出,才能有良好的信息反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融。真诚是一种传统美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心诚则灵”,这些都是对真诚及其作用的高度评价。
理解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指关系双方在人际行为中互相设身处地、互相同情和谅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心心相通,才有同情、关心和友爱。古人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关系主体双方要互相了解对方的理想、抱负、人格等情况;了解彼此之间的权利、需要、义务和行为方式。要相互体谅、互相包涵,不斤斤计较、吹毛求疵。要善于“心理换位”思考。这样,不管在平常交往,还是在人际双方发生矛盾、产生冲突时,都能妥善处理好。
守信原则
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讲求信用、遵守诺言。守信是处事立世的根本。
要时刻提醒孩子,在生活中要努力做到“言必信”,说真话,说话算数;要“行必果”,遵守诺言,实践诺言。在交往中,要不轻诺。不轻诺是守信的
重要保证。此外,还要严守对方的秘密,不炫耀和披露大家不知的隐私,也不要依据自己的臆想来推测对方如何如何。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长久信赖。
平等原则
在生活中,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不干涉他人的私生活,人格平等。在交往中,情感对等、价值对等、地位对等、交往频率对等。如通信交往,次数基本对等;朋友之间,彼此拜访大体对等。像对待朋友那样平等地对待交往对象,寻求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方法,关心、体谅、理解他人。
相容原则
相容,即宽容,是指宽宏大量、心胸宽广、不计小过、容人之短、有忍耐性。要告诉孩子,相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讲原则。容人正是为了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远大目标。为了做到宽容,就要有谦让精神,做到有理也让人;要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适度原则
适度也就是说在人际关往中的一切行为都要得体,合乎分寸,恰到好处。这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如自尊、自我表现、忍让、诚恳热忱、信任他人、谨慎、谦虚、交往频率、言谈举止等都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