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欣虹
岁在2008年深秋季节,为做好明年的工作,我和同事踏勘园区。
站在三架山上,回首西眺,晚霞夕照,看着烟树茫茫的绿浪,奇美挺秀,蔚然可观。远处栖霞山八角亭(栖霞亭)、二郎山六角亭(紫云亭)在夕阳的映射下,显得格外秀美。两座亭子如耸立在绿波霞光中两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在万木丛中,尽显风姿。远处黛青色的水泥路,如条条缎带,在红叶绿树中蜿蜒盘伸。兴园、盛园两座新建水泥桥,如两个血气方刚的汉子,横卧在林区主干道上,用坚硬的脊梁,贯通了园艺场东西道路。回望远处的芦草洼、飞槽边,过去那高低起伏的坟茔,早已荡然无存。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天然巨石,自然堆放在各条路段旁边,给人粗犷而富有内涵的感觉,让人有享受田园风光时不由得惊叹。遍览2008年所取得的成就,使人浮想联翩。
灵武园艺场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场,建国初期是一个仅有50亩的荒芜多年的果园,园林破败,园亭倾塌,渠沟淤积。破败的园墙和荒草,倾诉着过去的岁月。《宁夏新农政》一书中曾叙述说这个果园是1938年国民党宁夏省政府建设厅的区域性农果作物的推广中心。旧时代的政府对农业是不关心的,这个50多亩的试验中心形同虚设,没有什么试验成果,和一个普通果农经营的果园差不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个“一架车、两头牛、六个职工、四间房”的果园。虽说是果园,但从这句顺口溜里就知道它是如何的荒凉。它位于灵武的东郊,周边更是荒芜凄凉,人们给这片土地下的定义是“乏牛岗子,锅底坑,文家沟里埋死人。芦草洼,教场滩,烟墩沟旁没人烟”。
1950年7月;正式成立了灵武园艺试验场。党和政府号召“向荒山进军”“绿化祖国”。荒芜千年的灵武东山麓旁红旗猎猎,银锄飞舞,江浙、陕甘宁等各地支宁青年来到这里,向荒丘野坡进军,平坟整田,修渠建坝。建设者发扬“与天地斗,向自然挑战”的大无畏战斗精神,一寸寸、一尺尺地开垦荒芜的野地,千年黄河水被引上山丘,绿荫在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上呈现。
20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肆虐着中华大地,来自五湖四海的赤诚儿女,勒紧腰带,克服巨大的困难仍旧奋战在这里。园艺场的创业者高嘉楹、梅林、白凤魁、魏象廷、喻菊芳、李金明、朱献旺、聂振涛、陈升等党员干部群众,他们虽瘦骨嶙峋、衣衫褴褛,身体饱受着风雨摧残,但意志如钢一般,他们用自己铁打的身躯,不断地向荒地进军,垦荒整地,植树造林,精心操作,科技兴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劳作。多少个黄昏,多少个夜晚,他们奋战在第一线,顽强坚韧,开辟了果林。他们的业绩有苍天作证,日月留影。时至今日,沟渠边、果树下、山丘旁,我仿佛还能看见他们战荒山、斗酷暑的高大身影,这一片热土是他们用热血和汗水辛勤浇灌而成的。那时没有机械,6000多亩果林土地,一寸寸的荒野成为了沃土,是他们用顽强坚韧的毅力和攻坚克难的恒心开成的,回顾园艺场艰苦创业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不屈不挠、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20世纪60年代末,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到处是喧嚣吵闹和震耳欲聋的批斗声。虽然梅林等热血知识分子和部分无辜蒙冤的工人被整,但开垦荒山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白凤魁、康九省、王英、赵生贵、贾仁怀、任金星、金关巨、丁俊喜等人成为引水上山、绿化山丘的先驱。园艺场输水渠道的开挖,三级扬水站的成功建成,迎来了一个个丰收年。站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建设者在三级飞槽的水泥墩柱上刻着的诗句:“引黄龙上山,撒黛植绿;布芳草丘陵,情系绿洲。”冰凉的飞槽仍然屹立,继续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抒发着一种豪情,激励着后人。
通过技术人员不断研究,“宁冠”“宁秋”“宁锦”“宁香”等新品种在这里培育成功,誉满华夏。干部团结合力,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职工群众辛勤劳动,使园艺场成为了自治区当时最大的果品基地。多少单位厂家来这里争相购买苹果,这里成了大家理想中的“花果园”。很多老职工都记得,硕果香飘苏联和蒙古,外汇进我场,园艺场人群簇拥车水马龙的情景。从职工喜悦的脸上,人们看到了希望,随着果品产量和场经济积累日渐增长,园艺场誉满西北。
20世纪80年代,园艺场事业辉煌。粗大的白杨树,形成了高大的防风林林带。上百个品种的果树上硕果累累,四处飘香,产量剧增。包装厂内人们欢声笑语,一箱箱苹果从这里出发奔赴上海、广州等地。职工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园艺场向新的目标迈进,制定了规划建新场。红旗飘扬、机车轰鸣,挥舞铁锹,整田地、种树苗,热火朝天。陶乐和灵武的边界,一个新的园艺场,在广大职工生趼的双手中诞生。
20世纪90年代,全国实行承包责任制。园艺场503人分四组测算,承包土地3700亩,签订承包合同425份。职工工作热情高涨,仅用半月就修剪完果树。秋季果品产量达1500万斤。职工初步尝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甜头,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01年年初,魏象廷、喻菊芳、陈邦俊、赵世华等区内著名果树界专家齐聚园艺场调研论证,以杨中举同志为核心的党委一班人决策规划,多方争取项目资金。2001年深秋季节,一场更新改造衰亡果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灵武长枣、红提葡萄、桃、李、杏等名优特新果品产业的战斗在灵州大地上率先打响了。全场干部职工积极性空前高涨,整地、开挖定植槽、埋秸秆、施羊粪、土壤消毒、回填和修建水利设施等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2002年春季定植灵武长枣1200亩,葡萄、桃、李、杏等150亩。2003年春季继续定植长枣800亩,葡萄、桃、李、杏等160亩。在场果树顾问著名长枣专家喻菊芳老先生的精心指导下,由雍文、马振江和我,还有杜玉泉、魏卫东、陈祯通、聂明远、张彦华、朱春喜等同志组成科研攻关小组,初步探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灵武长枣和葡萄、桃、李、杏等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为我场灵武长枣和葡萄、桃、李、杏等名优特新果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培植了园艺场经济增长点,奠定了园艺场职工增收的基础。
2005年,灵武市政府支持园艺场,给予政策优惠,职工集资建房,大家告别低矮的旧房,80%的职工搬入“灵州花园”小区居住。
2006年,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布置,园艺场移交灵武市管理,这是一次发展的机遇,但是也将很多现实问题摆在了新一届党委面前:存在多年的192人的断保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职工怨声载道;老住宅区道路高低不平,生活区各种设施老化瘫痪;苹果价格每斤不到0.5元,职工生活水平低;农用基础设施问题成堆,老渠淤塞,水泵早已过了报废期,30多年超负荷运行,危机四伏;变压器放置在地面,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办公楼年久失修,男女厕所共用,办公用具一部分靠捐赠,经费奇缺……我曾站在二郎山向下俯瞰,坟茔遍布,渠道淤塞,老树患病,新树遭冻,场园区里没有一寸水泥路,水电道路设施落后。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园艺场向何处去?
2007年7月,银川灵武两届党委,选派新一届领导到我场,段怀君同志任副书记、副场长主持工作。上任后,他面临遗留问题和矛盾太多,特别是192名职工断保问题制约着园艺场的发展,同时基础薄弱问题也困扰着新一届领导班子。我和王占全同志就是在这种形势中,被任命为园艺场的党委委员、副场长,和段怀君同志搭班子,组成了新一届党委。我们迎着困难上,在灵武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广大党员职工的帮助下,步履艰难地开展工作,拓宽道路。
2007年冬季,南方发生了50年不遇的雪灾,灵武的气温也降到历年最低的限度。70%的长红枣树冻伤,桃树全部被冻死,严重的问题摆在了领导和职工面前。党委设法筹集2万斤大米分发救灾,又给职工发放经济作物种子,号召职工种植。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筹措资金,变压器上台架,消除安全隐患;整理50多年来的旧档案;更换了30多年的旧泵具;砌护整治一级、二级、三级进水渠1500米。又分别架设8米宽的兴园桥和10米宽的盛园桥。按照发展旅游的总体规划自己动手,从大河子沟、旗眼山、横山拉石头400多块,装饰景点,打造文化长廊。收集散落的古雕石刻近200块,建成“劫后遗迹明清墓葬石刻碑林”;利用本场资源,开挖“月牙泉”;种树18000多棵,种草50多亩,复建防风阻沙林带,改善生态环境;迁出坟墓197座。借助自然地形,建造“紫云亭”“栖霞亭”“为人民服务”石碑,传承历史文化,赞美祖国河山,讴歌老一辈创业者的丰功伟绩。在政府的支持下,园艺场拆去东倒西斜的旧围墙,建筑了3265米的铁栅栏透视围墙,铺筑砾石路10.6公里,修筑水泥路6公里。这是50年来没有做过的工程,老职工讲这是园艺场的第二次腾飞,是第二次创业。这些工作的实施为职工生产生活提供了基础保证,也为开发旅游景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难忘的2008年,园艺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布置,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及自治区50大庆的时候,精心安排做好稳定思想工作和治安工作。保卫科24小时轮流值班,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维稳工作的成功实施为生产保驾护航,为发展建设铺平了道路。
难忘的2008年,在党中央、自治区、灵武市的亲切关怀下,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彻底解决了,全场干部职工欢呼雀跃。
难忘2008年,生产生活设施的大改变,实施办理的每一件实事,是60年代的那种拼搏精神真实再现,是老一辈拓荒者那种奋发图强场面的真实再现。场内生产,党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每日清晨,提前到场,察看地形,安排工作;身着迷彩服,背着水壶,风尘仆仆,带领干部挖渠、砌跌水,整地、植树,卸石头、设景点300多块巨石,生怕砸了别人,每块亲自扶立。以至于出现有人在田间地头将他误认为修剪果树的职工;吊车司机将他误认为工地的质检人员;推土机司机将他误认为工程的施工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8年党委一班人奋战在工地上,以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了广大干部职工,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很多职工讲:“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正是党委一班人的努力进取、苦干实干,才使园艺场各项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委成员、生产科长杜玉泉在身患中风疾病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病情,每日挥汗如雨,积极工作。工会主席周俊亮跑前忙后,奔波于各个工地。聂明远、陈祯通、朱春喜、张彦华、陈祯远、张伟、王建国、余建文、王志春、杨远军、虎志军、郜学峰、贾莉、魏卫东、周筱等同志不甘落后,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丝毫不计个人得失。每天他们都超负荷工作,一年中基本没有休息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各个工地,他们实实在在的表现和奉献,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赞扬和肯定。
我是一位在园艺场有十多年工作经历的干部,这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父辈们作榜样,有我同事们做后盾,我始终都被周围奋进的力量感染着。特别是2008年初春,我被银川市委、市政府任命为党委委员副场长,更感到组织重托,丝毫不敢懈怠,每日努力再努力,将自己完全融合在这个战斗集体中。
一年中,和朋友相聚时,大家都戏说我的脸晒成了锅底,人也累瘦了。我扪心自问,是父辈们,汗落荒野,砾石变沃土,才有了今天的绿洲。我是人民的儿子,组织培养了我,我必须用自己所学的林业知识和满腔热血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和组织,回报这片热土。这一年园艺场的腾飞,每一步有我的脚印,每一处有我的汗水,这是我欣慰的。
深秋季节,绿树丛中,脑海中浮起无限遐想,园艺场有老一代艰苦奋斗精神的激励,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党委的极大凝聚力,我相信园艺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事业会如日中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遍览园艺场,问题还是很多,固定资产的贫乏,开发资金的短缺等困难,还困扰着新一届党委。但是,我相信,我们这一届党委有坚定的信心,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有党的关怀支持,有盼望园艺场飞腾的职工的帮助,在我们的拼搏下,一定能迈过激流险滩,坚定地走下去,让园艺场的前景更加绚丽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