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既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涉及宗教、风俗、习惯的许多方面,它的作用也就不免为人们所夸大。在与国家政权、军事活动有关的大事上,也有不少蛇的迷信内容,蛇的神秘观念,蛇的比喻,蛇形军阵和兵器等等。
(一)从高祖斩蛇到汉承秦制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为了提高声望、组织力量而神化自己,据说他在起义之前斩了一条白蛇,这件事又进一步被说成是赤帝之子杀了白帝之子。由于这些夸张的和虚假的情况在汉代盛传,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也只能记上一笔。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白帝与赤帝是古代传说中五天帝中的两位,白帝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金德。秦祀白帝,秦皇帝被认为是白帝之子。赤帝代表五行中的火德,秦汉时的人相信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德循环的说法。因为火能熔金,所以白帝子代表的秦应为赤帝子代表的汉所取代。古人对于这个故事颇多怀疑,明代杨循吉尤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斩蛇事,高祖自托以神灵其身,而骇天下之愚夫妇耳!”
尽管汉高祖刘邦并不真是赤帝子,那条大蛇也不是白帝子。但秦王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却是历史事实。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刘邦神化自己的手段也起了一定作用,“诸从者日益畏之”就是这种手段初见效果的记录。
汉代统治者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虽然那条以前“当道”的“大蛇”被取而代之,虽然西汉初年有些人主张改变秦朝的某些制度,如改正朔、易服色、数用五、色尚黄、建立新法制等,但秦代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网被汉代继承和发展了。为了巩固统治,西汉统治者进一步神化皇权,高祖斩蛇的故事被载入正史,长期流传。
东汉王充在《论衡?纪妖篇》中也记述了高祖斩蛇事,并且试图对此作出新的解释:
汉高皇帝以秦始皇崩之岁,为泗上亭长,送徒至骊山。徒多道亡,因纵所将徒,遂行不还;被酒,夜经泽中,令一人居前。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道,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高祖从人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之。人曰:“妪何为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尔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化为蛇,当径,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以妪为妖言,因欲笞之,妪因忽不见。何谓也?曰:是高祖初起威胜之祥也。何以明之?以妪忽然不见也。不见非人,非人则鬼妖矣。夫以妪非人,则知所斩之蛇,非蛇也。云白帝子,何故为蛇,夜而当道?谓蛇白帝子,高祖赤帝子,白帝子为蛇,赤帝子为人。五帝皆天之神也,子或为蛇,或为人。人与蛇异物,而其为帝同神,非天道也。且蛇为白帝子,则妪为白帝后乎?帝者之后,前后宜备;帝者之子,官属宜盛。今一蛇死于径,一妪哭于道,云白帝子,非实明矣。夫非实则象,象则妖也。妖则所见之物,皆非物也;非物则气也。高祖所杀之蛇,非蛇也。
说高祖斩杀的蛇并不是真蛇,而只是蛇的幻象,实际上是妖,这种解释仍然是迷信说法,是用“是高祖初起威胜之祥”来解释斩蛇、老妪夜哭等传说。以蛇为妖来代替蛇为白帝子的旧说。高祖仍然是被神化的对象。
汉代流行蛇纽印,蛇的形象与政治权力联系紧密,殆与刘邦斩蛇神话不无关系。
(二)“龙蛇孽”是政权衰微的征兆吗
历史上发生的蛇斗的现象,古代常被称为“蛇孽”,是蛇的反常现象,此外,群蛇聚集活动,从国外进入国中等反常现象也被归入“蛇孽”。这类现象与传说中龙的某些活动合称“龙蛇孽”。
蛇的异常活动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在本书第二章中,我们曾提到《左传》记载的鲁庄公时,郑南门中发生过的一次内蛇与外蛇斗,内蛇死的事情。
《左传》文公十六年夏,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西汉刘向认为此事与蛇斗都近于“蛇孽”。《汉书?五行志》又说,“蛇入国,国将有女忧也”。“武帝太始四年七月赵有蛇从郭外入,与邑中蛇斗孝文庙下,邑中蛇死。后二年秋有卫太子事,事自赵人江充起。”
从《汉书》首创《五行志》以后,历代正史纷纷效仿,或有《五行志》,或有相当于《五行志》的《灵征志》、《灾异志》。其中的“龙蛇之孽”既包含着生物、生命科学的内容,又有极浓厚的迷信成分。蛇斗、蛇入于国等现象,被视为将有动乱发生、政权衰微的征兆。
《后汉书?五行志》载:“《五行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下人伐上之?……’”郑玄注:“龙,虫之生于渊,行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
晋干宝《搜神记》说:汉桓帝即位,“有大蛇见阳殿上,雒阳市令淳于意曰:‘蛇有鳞,甲兵之象也。见于省中,将有椒房大臣受甲兵之诛也。’乃弃官遁去。到延熹二年,诛大将军梁冀,捕治宗属,扬兵京师。”
《后汉书?五行志》载:“熹平元年四月甲午,青蛇见御坐上,是时灵帝委任宦者,王室微弱。”梁刘昭注:“杨赐谏曰:‘皇极不建,则有龙蛇之孽’。《诗》云:‘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宜抑皇甫之权,割艳妻之爱,则蛇变可消者也。’案《张奂传》,建宁二年夏,青蛇见御坐轩前,奂上疏:‘陈蕃、窦武未被明宥,妖?之来,皆为此也。’《敦煌实?》曰:‘蛇长六尺,夜于御前当轩而见’。”
东汉时的两次蛇孽,出现于王室微弱的桓、灵二帝在位时,更容易被后人解释为“皇极不建”、政权衰微的征兆。
南朝陈后主曾做过一个噩梦,《南史?陈本纪》载:“后主又梦黄衣人围城,乃尽去绕城橘树。又见大蛇中分,首尾各走”。蛇分为两段,首尾各走是梦中的事。陈是短命的政权,后主是亡国之君,这个大蛇中分,两段都会跑的怪事也被当成亡国的征兆。
因为人们相信蛇的某些活动与政治、政权有关,所以就有人利用蛇来编造谎言。如宋代大臣丁谓就曾让道士编谎话骗人。《续通鉴》卷三十五载:“女道士刘德妙尝以巫师出入丁谓家,谓败,逮系德妙,内侍鞫之,德妙具言:谓尝教之曰:‘汝所为不过巫事,不若托老君言祸福,足以动人’……又因穿地得龟蛇,令德妙持入内,始言出其家山洞。”
《元史?五行志》载:至正“二十三年正月甲辰,广西贵州江中有物登岸,蛇首四足而青色,长四尺许,军民聚观而杀之。”“二十八年十一月,大同路怀仁县河岸崩,有蛇大小相绾结,可载数车。”
历代学者都对五行迷信观念进行过批判,对《五行志》的内容,很少研究和引用。国家的兴衰当然不是由蛇的活动决定的,所谓“蛇孽”并非政权衰微的征兆。在西汉王朝的盛世――汉武帝在位期间出现的“蛇孽”就是一个并不预示政权动摇的例子。蛇的异常活动,无论在盛世和乱世都会有,只是出现在乱世的更被渲染和宣传,加以解释、说明,与王室的微弱、灾难的发生联系起来。
人们为什么会把蛇与灾难、祸乱联系起来呢?晋干宝《搜神记》说:“桓帝即位,有大蛇见德阳殿上,雒阳市令淳于意曰:‘蛇有鳞,甲兵之象也。见于省中,将有椒房大臣受甲兵之诛也’。及弃官遁去。”
因为蛇有鳞,所以象征甲兵,预示刀兵之祸――这是对蛇孽的一种解释。但是,有鳞的动物不只是蛇,鱼有鳞,穿山甲有鳞,为什么都不是“甲兵之象”呢?龟、鳖虽无鳞,却有甲,为什么也不预兆刀兵之祸呢?可以想到的原因还有:蛇与灾难都是人们所厌恶的、不愿看到的;蛇的活动可以作为预测天气的依据,人们由此联想到以此预测政局、人事;蛇的异常活动常与自然灾害有联系;蛇与龙相似,而传说中的龙是神物,活动常与国家大事有关。
今天,在民间还留有某些关于蛇的禁忌迷信,如有的地方认为蛇的交配、出血都不能看,如避之不及就会遭灾。还有的地方认为见蛇就有灾。这类迷信中,有的就是古代“蛇孽”迷信的残余。
(三)蛇的谶谣
谶谣是预言未来的带有神秘色彩的诗谣,通俗但朦胧。内容往往预言政治大事,如国家衰亡、战争胜负、政权易手、重要人物的吉凶生死等等。其中有一些与蛇有关,可以称为蛇的谶谣。
《新唐书?五行志》载咸通十四年,“成都童谣曰:‘咸通癸巳,出无所知,蛇去马来,道路稍开。头无片瓦,地无残灰。’是岁,岁阴在巳,明年在午,巳,蛇也;午,马也。”
这首谶谣是用生肖指代干支时间,咸通是唐懿宗的年号,蛇去马来,指癸巳年蛇年过去,甲午年马年到来。懿宗死于癸巳(873年)年,次年僖宗改元。“头无片瓦,地无残灰”则是指以后唐王朝遭黄巢起义打击后的残破景象。
《张氏可书》卷一记载北宋末年,范致虚将军镇守今北京一带,逢靖康之变,朝廷令边帅北上勤王。当时的民众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谶谣:“草青青,水渌渌,屈曲蛇儿破敌国。”范致虚的范字,上边是草字头,应着“草青青”,左边三点水,是“水渌渌”,右边是“巳”,巳在生肖中与蛇对应,所以说是“屈曲蛇儿”。人民希望范致虚打败敌人,用谶谣表达心声,预测战局。
《魏书?张漓传》载:平文皇帝四年,张漓被他手下的阎沙杀死。事前曾有谶谣说:“蛇利?,蛇利?,公头坠地而不觉。”预言张漓的被杀。
清代曾发现一伪托唐朝袁天罡、李淳风的谶谣石碑、碑文中暗指明代事,以生肖为线索。其中有“火龙飞下楚地乱,火蛇出世起根由”。不知指何事。另一首伪托明代黄檗禅师的谶诗,说的是清代史事。有“二十五弦弹易尽,龙来龙去又逢蛇”两句,暗指嘉庆皇帝在位25年,丙辰龙年登基至庚辰龙年。此后道光皇帝继位,是在辛巳蛇年,所以说“又逢蛇”。诗中又有“白蛇当道漫腾光,宵旰勤劳一世忙。”白蛇是指蛇年登基的道光皇帝。这两例谶谣当然不可能是事前的预测,都是“事后诸葛亮”伪托前人编造出来的。
编造谶谣有各种动机,有的是人民心声,有的是起义号召,有的是制造舆论,实施阴谋,不能一概而论。无论出自什么动机,谶谣大都与政治密切相关,或在政治的潮流和风浪中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或在历史事件之后故弄玄虚,将事后的总结说成事前的预言。
(四)政治斗争中与蛇有关的比喻
春秋晚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战败请盟,吴王夫差准备答应越王的请求。伍子胥反对说:“不可,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伍子胥在这番话里,用小蛇(虺)比喻暂时还弱小的敌人,对小蛇如果不消灭,等它长成大蛇以后又怎么办呢?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伏下了亡国的祸患。
《三四志?魏书?陈泰传》记载:魏国征西将军陈泰率军与蜀军对峙,魏将邓艾认为魏军新败于蜀军,将士失气,“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今陇右之害,过于蝮蛇。”意思是毒蛇咬了手,果断的壮士就马上砍断手腕,以免毒液蔓延全身。现在陇右的祸患比蝮蛇还严重,不如暂避蜀兵的军锋,割险自保。邓艾是以毒蛇比喻陇右之害,引古人的名言,说明小有所失是为了大有所全。
曹操《手书答朱灵》说:“吕蠡测海,为蛇画足,将言前后百选,辄不用之。”用“为蛇画足”比喻多此一举且有弊无利。
《晋书?姚泓传》使用了同一比喻:“王国为蛇画足,国之罪人,己就囚执,听诏而戮之。”
《元史?姚天福传》记载,监察御史姚天福针对当时“御史台置二大夫,纲纪无统”的情况,对元世祖进言说:“古称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寸进。今台纲不张,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急拯之,久则紊不可理。”这里用一蛇九尾比喻一个机构中,下属虽多,却可以随一个上司的命令行事。“一蛇二首”比喻一个机构中,两人掌权,下属无所适从,机构也无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