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万明
多少年来,梓里文人,对“州来八景”之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宋以往,雅士墨客游山览胜往往围绕“八公仙境”主题吟诗作赋,流传甚广,多将“八公仙境”、“紫金叠翠”、“茅仙古洞”等景观列入“州来八景”之内,实乃牵强附会。由此,鄙人曾于十余年前与陈家昇、崔家让进行过探讨。家昇好读书,同龄相识者共知;家让曾参与编辑《州来古今》,对于地方掌故知之甚多,但对“州来八景”也无定语。
州来古国,建于春秋早期,公元前519年被吴国吞灭,立国仅五百余载。蔡国昭侯于公元前493年东迁州来,成为吴国附庸,改州来曰下蔡,直至1733年恢复县治,才有建制县“凤台”县名出现,下蔡地名依旧未易。所以,我们的先辈们习惯上称凤台城为下蔡街,现在八十岁左右的老人大都听过祖传。嘉庆《凤台县志》有“寿州在淮南,下蔡在今淮北县境。……淮北通下蔡地也”之语。时空又掠过一百三十二年,1865年始将凤台县衙门从寿州移至下蔡,结束了一城两治所的局面,也才逐渐淡化“下蔡”这个古老地名,以今县名取而代之。鉴于“州来八景”之说,先民们代代相传,同时又有“下蔡八景”之诘,辨析尚难。然下蔡存国短促,于公元前447年亡于楚,仅传五世四十六年,但下蔡地名延续两千三百余年则无疑。辞赋文体起于汉,古体诗词兴盛于唐宋。唐宋明清间,文人墨客旅居下蔡,留下大量诗词歌赋,习惯上以州来地名泛称,以示古老,故而常出现“八公”、“紫金”、“茅仙”等词汇,很容易误导成为州来之人文景观,而这三组词汇之源,出自汉代,于州来岁月相去远矣!
为此,参照历史沿革和民间口传,余认为下列八景为“州来八景”较为符合历史事实,即,淝水三湾、龙潭古渡、东津晓月、硖石晴岚、瑶涧明珠、西湖晚照、夕阳归帆、珍珠涌泉。词赞:
淝水三湾八桂图,龙潭古渡水漩流。
东津晓月晨曦景,硖石晴岚戏两虬。
瑶涧明珠添秀色,西湖晚照荡渔舟。
夕阳西下归帆影,泉涌珍珠万古秋。
上列八景,其中“东津晓月”、“西湖晚照”、“珍珠涌泉”三景在今寿县境内。历史上,州来国称藩时地域较广,涵盖今淮南、寿县、颍上、利辛、蒙城、怀远西部以远。寿县古曰寿春,亦称寿阳。寿春最早出现在《史记·楚世家》:“楚东徙寿春,命曰郢。”即公元前241年之后,也就是说州来亡国后370余年才出现寿县地名。《寿县建置沿革表》记述,“前11世纪至前770年曾为州来国地”,这三处胜景在州来范围内无疑。
“硖石晴岚”、“龙潭古渡”不用详释,分别指硖石口和黑龙潭。过去黑石山上建有寺院,山下有大洞和深潭,引为胜境。
对“瑶涧明珠”熟悉者不多,此地在县水泥厂以南淮水北折处,古时乃一汪灵湫湖水,俗名姚家湖,与淮水相连。人们在天高气爽时节,登东南隅城垣,以品赏远山近水,似画入境,当夜幕降临,玉兔东升,映带湖中,随碧波而闪烁,疑为明珠,秀色佳景,岂不可餐!
“夕阳归帆”,顾名思义,古时以水运为主,又因商船单帮行驶不安全,便于正阳集聚搭帮,多则百余艘,少则六七十只,无形中形成结伴群体,以防劫持。他们早晨起锚发舟,一路扬帆,过寿县,逾河口,经硖山石门抵眠羊石东转,申时将尽,酉牌相接,夕阳西下,百舸争流,十分壮观。船家抵港,抛锚于南门外码头,开伙打尖,此景新中国成立前后尚存。
至于“淝水三湾”不明白者居多,笔者也是近来才弄清楚。古时西淝河由西北蜿蜒两百余公里,至筱山西折,穿过今东风湖,成一弧弯,从纪台子河口入淮,东淝水,流经寿县北门向西来往北拐,出现弓形水道,从河口对岸入淮,俗称两河口。人们登山俯瞰,东西淝水像条白练,自然形成一幅太极八卦图画卷,岂不天造神工,叹为观止,所以前朝文人常笔落“淝水三湾”之典而流传后世。今人往往写成“淮水三湾”,谬矣!
存此拙见,抛砖引玉,望大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