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韶山那天,正是丽日当空的好天气。汽车在宽阔的公路上飞驰,遍地都是金黄色密实的稻田,开镰当就在这两天了。听说这里稻子亩产都在千斤以上,粮食很多,吃是吃不完的。只是粮食不值钱,这里仍不富裕,这只要看远远近近那些黄泥小屋,看农人俭朴而暗淡的衣着,就可知晓一二了。人们能品味“喜看稻菽千重浪”
的澎湃愉悦,却难吟诵“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赞叹。
我们先看了位于很隐蔽的山冲里,被毛泽东在一封信中称之为“西方有个山洞”的滴水洞。毛泽东在那封信里说,自己一生中第一次做了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同意别人的事——赞成林彪对他的吹捧。“文革”演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跟这件事也有关系吧?我们又看了少年毛泽东在这里砍柴、放牛,与小伙伴们打架的山坡。1966年,七十三岁的毛泽东曾在这里流连难返,已经跨上将离去的汽车,又退回屋内,静默枯坐了20分钟,最终长叹着“身不由己”而离去,那垂垂老矣的心境,透着凡人概莫能外的沧桑。
中午,我们在小有名气的毛家饭店吃饭。
毛家饭店正对着上屋场毛泽东的故居,位于一个小小的山坡上,临路边一面用大石头严整地砌着。沿水泥铺就的阶梯拾级而上,拐弯处一木板上,用工整的大大的字诚恳地写着:客人请。大约两开间的店面,放着四五张桌,已有客人在吃饭。门口放着几张柜台,出售小小的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品。
女老板名叫汤瑞仁,年过半百,短发,穿一件浅棕色两用衫,瘦削精干。她的家曾是毛泽东的邻居,50年代,毛泽东重返故里,曾到她家看望,有人为他们摄下了那难忘的一瞬。那张如今大家都很熟悉的照片正引人注目地高挂墙上,毛泽东身穿白色衬衣,满面笑容地坐在农家的长凳上,汤瑞仁的哥、嫂和还很年轻的手里正抱着大儿子的她自己,也正满面笑容地回答着毛主席的问话。
毛老太的女儿、女婿是饭店掌勺的师傅,老太关照他们,给上海客人做菜要少放点辣。我们吃着清淡鲜嫩的山里饭菜,毛老太则坐在我边上,告诉我她年轻时曾积极地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和另外两个女青年一起办了初级社。有人说女人种田长不出庄稼,她们便把头发剪短,用布带扎紧胸脯,像男人一样下地犁田。她说她们的初级社办得很好,曾奖到过一条牛,毛泽东也曾亲笔写信加以鼓励。她一字一句清晰地背诵着毛主席当年给她们的信,那些很遥远的、又让人感觉很熟悉的话。我不禁转过头去,又一次端详着她辛苦的、刻满了皱纹的脸。
又有人进门,毛老太起身去招呼客人,几乎所有来吃饭的都是慕名而来,一进门无一例外地东张西望,毛老太便一遍遍指着墙上那张照片说,那个抱小孩的就是我。她说,你们都是毛主席的客人,若不是毛主席,你们怎么会到我的饭店来吃饭呢?声调不卑不亢,大家都望着她,轻轻地笑了。
毛老太是个有闯劲的女性,开办这个个体饭店,她经历了很多的思想斗争。她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又怕别人议论。一开始,她只是熬几桶稀饭,放着,请来往的客人随意,以后才慢慢办起了饭店。因为她的饭店正对着毛泽东故居,也因为女主人的不同寻常的身份和经历,饭店生意兴隆,很快出了名。
毛老太取下挂在墙上的留言簿,上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人的留言,也有西方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者用英文写下的感想。她又引她的小儿子过来。小儿子戴着细边眼镜,皮肤白嫩,西装笔挺,伸出的右手袖管边上醒目地缀着“大富豪”商标,通体上下已没有一丝一毫山间乡里的痕迹,倒很像南方特区来的青年。显然,他已自如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归途上的汽车又在良田万顷之中飞驰起来。望着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田野,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湖南农民运动……历史在发展,改革开放的风同样吹到这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