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书于孩子是个有魅力的世界,这是我自女儿在襁褓里就拥有着的美丽愿望。还在她懵懵懂懂、眼开眼闭的时候,便开始着意选购,从无字的画册到适于1~2岁、3~4岁等的系列儿童读物,很快,不知不觉中就有了一大堆。女儿也从抓到即撕变得逐渐能有所思地翻着,有时也能入迷地安静半天。几年下来,就有了爱看书的习惯。但我发现,孩子的看书是有所选择的,这种选择并不完全以家长的意向为标准。你想循序渐进、正规教育,她却全然不管那一套,只喜欢那些图片漂亮、内容好笑的,顾自大声笑个不停。
刚识几个字的女儿不愿意克服困难,看到书上生字太多,便觉索然无味,缠住我给她讲。为图方便,我便在床头夹放了本《365夜故事》,预备一日一篇地打发。结果不行,听过几十篇后,她便开始掌握主动,每次必得由她反复挑拣,定下篇章,然后让我一字不漏地朗读,不必有其他多余的话。并且,一日一篇是断不能交差的,总要有那么三四篇,方能勉强使她罢休。那些以小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最让她着迷,常常是瞪着探究的双眼,全神贯注地听着,似乎那些小猫、小狗、雪娃娃、大灰狼、懒惰熊都正向她走来,那表情生动极了。我也在这样轻松的朗读中,重温着少时曾下过功夫的普通话,心境变得年轻起来。久而久之,女儿已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那些她特别偏爱的故事,每天在学校午休时给小朋友讲。那些充满童稚意味的故事,给了孩子很多的快乐,也使她在语言表达的能力上,有了很大长进。
如今孩子的学习,光是学校的课程已很可观,家长给孩子买书,只能是课余的内容,课余的形式了。我想,孩子的童年应该轻松些、快乐些,看书一定应是件乐事,否则如何能培养兴趣、增强求知的愿望呢?所谓潜移默化、启迪心智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强制的办法会使孩子产生逆反。比较起来,我更愿意听孩子欢乐的,难以抑制的笑声,听她一遍遍有声有色、大笑着描述那不自量力的、想吃大象的小老鼠:“……过了很久很久,小老鼠终于醒过来了,头也摔破了,脚也擦伤了,身上黏乎乎的,原来,那是大象的鼻涕……”
偶尔,看女儿捧着《安徒生童话》,捧着新近得到的让她忘记一切的《彩图世界名著100集》,也会突然有个怪念头出来:倘她将来也只有一双看书空灵看人迷濛的眼睛,那可如何是好?书能给人智慧,给人力量,有时也会使人迷茫,这大概就是一般所说的书呆子吧。书呆子有其可爱的地方,但却难以成为强者,这是有碍日后在社会中自立的。所以我想,书于孩子除了童话、幽默,还应有其他许多的东西。上海性教育研究会出过一本小书,尝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书名叫做《我从哪里来》,一本简洁明了的连环画,我给女儿看了。她翻看一遍,似懂非懂,但至少明白了孩子不是拣来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于是大张旗鼓地对别人宣传这个知识。我想,如她永远地对科学知识有这样的坦诚,不正是我所希望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