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86]:“齐桓晋文之事[87],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88],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89]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90]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91]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92]
曰:“臣闻之胡龁曰[93]:‘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94]对曰:“将以□钟。”[95]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96]对曰:“然则废□钟与?”[97]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98]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99],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00]。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101],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0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10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04]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05]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10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107],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08]
王说,曰[109]:“《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10]——夫子之谓也[11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11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11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114]:“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115];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见舆薪。’[116]则王许之乎?”[117]
曰:“否。”[118]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119]?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120]。故王之不王[121],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122]
曰:“挟大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123];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124]。故王之不王,非挟大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25],天下可运于掌[12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127]。’——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128]。故推恩足以保四海[129],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13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131];物皆然,心为甚[132],王请度之[13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34]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135]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136]?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137]?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138]?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3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140]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141],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14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143]。今王发政施仁[14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145]。其若是,孰能御之!”[146]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14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148],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149],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50]。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15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15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153];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154];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55]。今也[156],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57]?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15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章解
在这章里,孟子鼓励齐宣王舍“霸”图“王”,把自己的“不忍之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推到百姓身上来实行“仁政”,事在人“为”,没有“不能”的;并指出以力求“霸”必定失败,“保民而王”必定成功的道理,以激发他的志气。全章分四段:(一)“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以上——“见牛未见羊”的“不忍”之心是“保民而王”的基础;(二)“王请度之”以上——“恩及禽兽、功不至百姓”是对“仁政”的“不为”而非“不能”;(三)“孰能御之”以上——以力求霸必定失败,“保民而王”必定成功;(四)“未之有也”以上——有养有教是实行仁政的根本措施。使用爽朗、遒劲的语言来表达丰富、豪迈的思想感情,是孟子最擅长的。这篇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可从三方面来分析:(一)从一个小问题引出一番大道理——从“以羊易牛”,“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说到“推恩足以保四海”;(二)从肯定优点来衬出对方的缺点——以“见牛未见羊”的“仁术”的表现来衬出对“仁政”的“不为而非不能”的缺点;(三)巧妙地使用譬喻,加强文章的逻辑性——掌握对方思想上的矛盾变化的情况,以“力举百钧”和“为长者折枝”两组譬喻,显出“恩及禽兽、功不至百姓”的反逻辑性;又以“邹不敌楚”的譬喻,阐明力不可恃的道理;即趁势引入实行仁政、掌握人民力量,便可以“朝秦楚,莅中国”而“王天下”以满足其“大欲”。在长篇大论的谈话中,如果开口便抽象地说一套大道理,或者教条式地把缺点批评一番,那会使对方感到沉闷厌倦,使自己所说的一切“如水投石”地打不进对方的心坎。此文从侧面或反面引人入胜,然后再用剀切的譬喻启发对方的理性认识,归结到文章的正面,使全篇主题毫无遗憾地表达出来;这也就显示出全篇的结构完整,字里行间充满着生动、活泼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