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
一、作家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贵族后裔,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为了实现抱负,孟子曾游历宋、齐、鲁、梁等多国,向各国诸侯荐说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没有被真正采用。其后,孟子著书立说,教授门徒,并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整理成书,即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
二、作家评价
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唐)韩愈《送王秀才序》,《全唐文》第五百五十五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南宋)朱熹《孟子集注》之《孟子序说》,见《四书五经》,中国书店1985年版
三、作品评价
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
——(东汉)赵歧《孟子章句》之《孟子题辞》,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诐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宋)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嘉祐集》卷十一,四库全书本。
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关于古代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伴随文字的发明而产生,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成熟。殷商西周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散文的早期形态,而大约结集于西周后期的《尚书》是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先秦时期产生了大量在文体上已经发展成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后者包括《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这些散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从《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则得益于诸子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文体概念进一步明确——即一是区别于韵文,指不押韵的文章;二是区别于骈文,指句法不整齐的文章。到了唐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家大量写作散文,使古代散文的艺术成就达到高峰。其后,明代有清新隽永的小品文,清代有以“义理、考据、词章”为创作主张的桐城派古文,都是古代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直到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介绍,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阐释和确立,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
五、关于“先秦诸子”
我国的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由庶民上升或由贵族没落而成为不农、不工、不商的“士”的阶层,他们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的诸侯卿相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争相养士,这些士也就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他们就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为了表达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当时的诸子散文蓬勃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要点提示】
一、《孟子》体现的民本思想和性善论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是其思想精华,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尽心下》,见本书《民为贵章》)。这种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和“良知论”。他认为君子应该“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见本书《君子所以异于人者章》)。提倡与人为善、仁爱礼让,这样的道德主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在阅读《孟子》篇章时要注意结合现实去理解。
二、《孟子》文章的论辩特点和充沛纵横的气势
《孟子》以语录体为主,但大多是长篇大论,是比较成熟的说理文。这些说理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气势雄健,锋芒毕露,体现了战国中期的时代特征和孟子本人的个性色彩。例如孟子在提出“大丈夫”的形象时说道:“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一段话气势如排山倒海,读来淋漓痛快,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去充分感受。
三、《孟子》中大量使用比喻和寓言
《孟子》非常擅长使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据不完全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章,一共使用了一百六十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轻松愉快。例如孟子在《离娄上》提出仁政思想时,首先用了两个比喻:“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用“规矩”对于工匠、“六律”对于音乐家的重要性来比喻仁政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寓言故事在《孟子》中也十分引人注目,它们篇幅不长但十分精彩,例如《公孙丑上》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只用了短短四十余字就记叙了一个完整的事件,有人物、行为、语言,甚至还显示了人物神态和情绪。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对这些比喻和寓言应该充分理解,并掌握它们对整篇文章产生的效果。
四、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答案:老吾老
(1994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孟子·滕文公下》)
答案: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96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答案: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004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辽宁卷)
2.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孟子·梁惠王上》)
答案: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04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重庆卷)
3.___________,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答案:不以规矩。
(1995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
【学习思考】
一、应该通读本书所选《孟子》的各个篇章,根据语文教材对《孟子》的选收,可以重点精读一些章节。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一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而且行文大气磅礴、感情激越,有锐不可挡的说理气势。仔细体会一下,文章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举例譬喻以及反衬手法来说理的?再如《庄暴见孟子》一章,读后可以总结一下孟子是以怎样的对话方式巧妙地说服齐宣王的?
二、总结一下本书所选《孟子》篇章中有哪些寓言故事,它们在文中被用来说明的是哪些道理或主张?
三、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可以参照本书所选《孟子》篇章的行文布局,学习孟子的说理方式,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布局和方式。
(胡文骏 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