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国的政治中心的北京人好像与政治结了缘,自然具有一种“政治情结”。每到历史的关键时刻,北京人总能以最独特的方式震惊国人、世人,而成为推动历史车轮的动力。
从近百年的历史来看,北京人的这种特色分外地鲜明。当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抵御列强的侵入,洋枪洋炮震响在帝王身旁的时候,一向似乎颟顸、麻木的北京人,却呼啦一下子跟上了义和拳。不管历史怎样评价它,它却突出地反映了不可侮的民心。这场斗争,形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人民斗争的高潮。
辛刻革命以后,北京是反动的北洋军阀的大本营,在全国革命浪潮中,似乎是个平静的旋风眼,令许多志士感到犹如沙漠似的寂寞。人心也仿佛冷硬如铁。可是,又是这北京,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广场的集会和火烧赵家楼的行动,震惊了全国,标志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抗战前夕,北京屡遭日本侵略者的蹂躏,而北京人却以沉默对之,又让许多人觉得北方简直缺乏希望,然而,第一次在街上公然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的“一二·九”运动,又是爆发在北京。
此后,卢沟桥的枪声,终于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1949年,北平的解放,又为新中国的诞生举行了奠基礼。而在史无前例的岁月中,最令人窒息的日子,北京人依旧以沉默待之,然而1976年“四五”天安门事件的爆发,又敲响了“四人帮”覆灭的丧钟,为新时期的到来发出了响亮的号角。
每一次燃起的政治之火都会激起北京人强烈的政治激情。这种激情沉淀、堆积,在北京人的心理深层结成了一个大大的情结。北京又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这一情结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即使在经历了建国50多年的风风雨雨,即使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利益观念的转变,北京人对政治依然有强烈的参与感和潮湃的激情。由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工人阶级队伍状况”的调查,1993年1月首先在北京展开。北京122个单位的4050人接受了这项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有将近50%的人表示要“积极参加一切政治活动”;对政治“反感”和“厌恶”的,只有1.7%。这种政治热情是无与伦比的,而在南方一些省份对政治反感的人占50%以上。不仅如此,当被问及“您的最高理想是什么”时,绝大多数人回答“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是个人利益,这是政治情结在理想中的反映;调查问及“您如何看待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关系”时,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以国家、社会、集体利益为重”和“兼顾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利益”,说“以个人利益为重”的,仅占1.8%,这也是政治激情在利益上的反映;当被问及“如果一些改革措施触及个人的既得利益,您对此采取什么态度”时,将近80%的人回答是“只要对改革大局有利就支持”和“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就支持”,而说“只要经济上吃亏就反对”的,只占2.78%,这是政治情感在改革上的反映。
政治情结无处不在的心理缠绕使北京人个个都俨然像是政治家,朋友聚会就像是政治家沙龙,聊起政治大事口若悬河,如数家珍。难怪人们说:“北京人爱讲大道理,广东人最爱讲实际”;“北京人侃主义,广东人谈生意”;“北京街头多口号,广东街头多广告”。北京人的这种“政治家”的气派的形成还得自于北京政治风云的自然熏陶。北京是政治中心,中国发展的重要决议都出自这里,所谓“北京出决议,东北开会议,广东产效益”。所有重要决议频繁出现在北京人的身边、眼前,报纸载、电视讲、领导说、朋友传,在不知不觉中,便记住了一个又一个政治信息。时间一久,对政治信息的追索就成为自觉的行为和要求,假若你几天没有了解到一些国家大事,心里就会空落落的,很不舒服。这就是北京人独有的政治心理渴求。难怪有人戏说:随便挑出几个北京人,那政治水平够外地县长的标准。
北京人是“政治人”。
外地朋友初到北京,印象深的往往是北京人“说政治”的热情。一个出租车司机,侃起大山来,一定会令人大吃一惊,从领导人到下岗职工,从公开报道到小道消息,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他都能天马行空侃侃而谈。
其实,热心于说政治,在北京文化中是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话剧《茶馆》中常四爷就因议论时政而入狱,王掌柜也不断地提醒茶客“莫谈国事”。数百年的政治中心,目睹着潮来潮去、城头变幻,北京的命运与国家政治的风吹草动息息相关。关心政治就是关心自己,北京人将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毫无保留地倾洒在政治之上。
有人说,这是北京人特有的“皇城根儿”意识,不管怎么样,北京人时时沉醉在一种幸福的体验之中——作为天子脚下臣民的自豪与骄傲。北京人不会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大门过好自己小日子的生活,他们认为,作为“首都人”关心政治是天经地义,即便政治的一举一动往往不会先同他们通气。
北京人的这种政治情结,起于何朝何代,现在已无从去考证,只能从他们所居城市的特殊地位来推想了。
由于北京做为都城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过去的年代,对北京人来说,由于处在中国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王朝的盛衰几乎同个人命运生死攸关,加上强毅的民族个性,以及在宗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群体意识,因此,理想多植根于现实,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日周旋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以坚忍之志,强毅之气,恃其改作之理想,以与当时之社会争”,在这种积极的群体活动中获得内在满足。由于理想在人际关系,因而多高扬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人格。强毅个性与伟大人格的追求相结合,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便是凛然不可犯的气概,强烈的外在逼向性,雄放劲悍的作风。有了这份传统,体现在近代,北京人的表现上,便有了与众不同的东西。
北京人最可贵的,是他们的贵族精神。什么是“贵族精神”?依照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的说法——“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显然,所谓“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其中,人格又最为重要。
贵族精神既名之曰“贵族”,也就绝非轻易可以养成。它多半是在优势的文化教育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所以,它不可能产生在农村及一些中小城市,而基本上只会是皇城文化、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应物。
北京从来就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同时也敢于发表这些思考的城市。唯其如此,它才会成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就连所谓“北京人什么话都敢说”,也有这种精神在内。当然,“什么话都敢说”是当代的语言了。但这种当代的形容语言反映的北京人行为,也确是外地人不敢做的。
无疑,贵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产生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积累与熏陶。尤其趣味的培养和生成,更非一日之功。它也需要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雄厚的精神资本,北京恰恰有这样的条件。这也正是北京人自以为有资格看不起其他地方人的理由。
“祖国各地的脉膊同北京心脏的跳动相一致”,这句言简意骇的总结,将北京政治中心城市的影响刻划得淋漓尽致,北京的政治领域中的一举一动,对全国有巨大的影响,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所有国人的眼睛都盯着北京,不知有多少政策、方针、路线在这里制定,并向全国公布、执行;多少运动是从这里酝酿,并发展到全国,北京的政治中心作用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证明,而且国家众多重要的决策机关均设在北京,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起决策作用。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北京人的贵族精神,把握不好变成了“牛”气,霸气。他们最让人受不了的一点就是对外地人的不屑。这种不屑简直比直接了当的嘲笑和指责更让人难受。虽然它还达不到缺乏道德这样严重,但至少它让人感到压抑、郁闷,以至强烈的自卑……当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扛着大包小包两眼迷茫地徘徊在大街上,踏进公共汽车时,他们往往遭到不应有的训诫,“买票!买票!几个包?往里靠行不行?瞧你站那地儿……”北京的很多规矩是给外地人定的—比如汽车里带包打票;北京的很多措施是给外地人制的—比如你没有暂住证(哪怕只是暂时没有),这会被“驱逐出境”……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谁能像熟门熟道的北京人一样事事都明了,事事都清楚呢?可您不清楚就要忍受这样那样的不公……让人特别奇怪的是,还有人提议,让外地民工去乘一类车,和那些所谓的高层次人士区分开来,一句话,无非是嫌他们太脏,太味儿。这是多么不公道的一个提议呀!这不和中世纪的种姓制度一样了吗?
这实际上是北京人精神的一种失落。而不是贵族精神的体现。如果硬要往贵族上扯,也只能是“伪贵族。”真正的贵族精神不会是这样的。
作为在政治中心生活的北京人,多少代都是很正直很大气的,现今的北京人,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社会的深层变革让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了,才会有这种种的失态?
几百年的历史,历朝历代,北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和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它拥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它向全国幅射精神产品。各全国各地则为它提供物质的供给。在漫长的岁月中,这种格局固化下来,并形成了京城人的自傲和外地人的虔诚。这成为一种心理定式。到新中国建立,因自身地位的提高而对领袖产生的尊崇,使京城人更有了一种自豪,一种高贵的精神。
但是,当社会以长江大河波涛滚滚之势向前奔腾时,它打破了原先相对封闭的社会格局,冲击着原先很稳定的社会心理。尤其当这改革大潮愈演愈烈时,它的冲击力也愈来愈显著,从而使原先颇为自负的北京人也产生出一种淡淡的惶恐和自卑。这种心理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沿海与南方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整个社会经济基础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而北京在这种转变之中并没有起到领导潮流的作用,相反地,它出于诸多原因,呈滞后之态。同时又由于各地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使得北京对外地的依赖关系呈逐渐加强之势。其次,由于社会流动、社会竞争的强化,正使得北京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与竞争。外地人才的不断输入,对每个当地人都产生较重的压力。而这些人才又正是全国各地的精华,那么在竞争中能否取胜便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第三,本地社会结构的变化,新兴的阶层的兴起,域外文明的传入,对一般大众,尤其是普通的市民阶层,既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又是一种威压,并带来了强烈的被剥夺感。这些大概是一段时间内北京人失态的基本原因。不曾见过有几个太大作为的北京人,真的不曾见,即使有也是屈指可数。大公司的老板有几个是北京人?高级白领的位置上又坐着几个北京人?而方庄、望京、亚运村、天通花园、锦秀公寓里又住着几个北京人?北京人在干吗呢?公路上忙碌的出租车、公交车的司机、售票员是北京人;看大门、看自行车的是北京人;家属院中东瞧瞧、西望望的老头老太太是北京人;每天骑着自行车紧赶慢赶的是北京人……除此外的北京人还在干什么呢?生活在古城,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古城中,当外地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北京人的优越感似乎已不再那么强了,他们已经低下了高昂的头,夹衷在送牛奶、送报纸、送特快专递的流动大军中,成了渺小的一分子。
北京人,生活在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人,再重新高昂起头重新奋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