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87600000004

第4章 文化中心的北京人

说到文化中心中的北京人,不能不注文化中心的北京,不能不从古老北京的古老建筑说起。我们套用“一切艺术均是政治观点的反映”这一论调,不难发现:北京从建城的位置、大道广场的选择、皇官的飞檐走势,都反映了一统天下的雄心。

任何建筑,从西方到东方,都不简单地是一种物质概念。它浸透着鲜明的精神品格,又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是人与自然直接的对话,是社会中的人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启示和感应,最形象地呈现给自然。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经济的;中国古代建筑则是人伦的、君权的、政治的。

古代西方的建筑无不充斥着神的气息,帕提隆、潘泰翁等遗迹都是透露着畏惧和崇拜心理的神庙。中世纪又是一个漫长的宗教长夜,“教权是太阳,君权是月亮,君王统治各自的王国,但彼得统治全世。”哥特式教堂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刚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卷,仿佛随时能使这些巨大的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企望着灵魂也随之升腾,到天国受上帝的爱抚。而座座古堡和家园又是自下而上、防御战争的场所。

北京,作过六朝国都,君临天下则是北京建筑文化中最突出的意识,首先体现的便是君主的权和皇权的浩荡。紫禁城雄踞北京中央,以一连串沿中轴线设置的纵向空间——前三大殿、后寝三大宫,以及御花园谱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皇权交响乐的主旋律。做为前奏的天安门广场和午门广场,威严肃大壮观也是国内其它建筑所不能比拟的。

尊严重要同样在于位置。人类早期发现对称这一构图规律,发现了对称轴的统率作用。中国人将这个观念延伸到人际关系上,即“中正无邪”,用“中正无邪”做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原则,侧显出尊卑的差别。

北京城即有严格的中轴线,宫城的门殿院落沿中轴线层层推进。在紫禁城的后寝部分,由于帝后是最尊贵的,正宫位于中轴线上,规模上也高大严肃得多。

空宫建筑是这个特色,民居四合院完样也有这种特色。

标准的四合院一般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又称外院,居住仆役,设置厨房零屋;后院称内院,内院的堂屋在中轴线中,其设置和规模都最为尊贵,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接待贵宾,举行家庭礼仪。堂屋的耳房是长辈居室,晚辈居住左右厢房;内外二院由中门相通;“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无事不处私事,妇人无故不窥中门……”大型住宅,依中轴线可延伸几重院落,随其与堂屋的关系而有尊卑、亲疏、长幼、上下之分。四合院、尤其是明清建成的典型的四合院,是中国封建文化烂熟的产物。四合院的“合”,实际上是院内东西南三面的晚辈,都服从侍奉北面的家长。每个四合院在其意义上都是一个缩小的故宫。

契丹、女真先后建都北京,北方各族文化融合的结果是产生了以北京为中心,包括满洲、蒙古和渤海湾地区的区域文化。元代建大都,经与江南的物质文化沟通和交,吸收了长江文化、黄河流域文化,发展了北京地区文化,其特点是多民族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氏族家长集权制和贵族生活的寄生性。明代则又把从南方带来的长江文化向北中国推展,减弱了北京地区文化原有的北方民族成分与宗教色彩,并用汉文化特别是长江流域文化加以充实。清代的北京,又把北方文化的多民族性、浓厚的宗教色彩及贵族生活的寄生性加以回复,同时也吸纳了北方诸民族文化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

北京都是这样一个地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汇点上的文化复合体,历史的演进、民族的大融合,使北京文化成为一个多彩斑斓的集合体,呈现着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使北京人呈现着“混血”状态。北京人口稠密,种族各异,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以人口的庞杂为前提,北京的文化也显示着融合八万的特色。所谓文化,也即是人类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及其符号化,各地、各族的人聚集到这里,用自己的人文特色增添了北京深厚而又复杂的文化因素。按说,北京是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渗透的冲击口,北方习俗是极浓重的,但自清代开始,江南水乡和江南秀丽的城市风格及家庭内部文化结构就已渗透到了北京,据说是乾隆为江南出身的妃子所建的苏州街,就有浓郁的苏州风韵,而著名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所写的生活,就既有北京的影子,也有南京的模样,分不清是南是北。北京的宗教既有佛教及其分支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道教,又有伊期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宗教文化广泛而且具体地透入市民文化中,以寺庙做为街名、胡同名或小学校名,似乎是佛教文化的渊源例证;各大百货食品店里的清真柜台上颇有艺术韵味的阿拉伯文招牌以及每年盛大的开斋节、宰牺节庆祝活动,还有那每周的虔敬礼拜,是伊斯兰文化顽强力量的表现。

与全国其它地方相比,北京确可算是一个文化城市。丰富的历史传统,沉淀成风格独特的“京味文化”。

清代以来,皇室日渐衰微,贵族社会带有颓靡色彩的享乐气氛造成了文化的某种畸形繁荣。浓厚的消费空气、膨胀的享乐需求从来都是刺激艺术生产的直接因素。清王朝戏剧性地覆灭后,宫廷艺术、贵族文化大量流入民间,对于造成清末民初北京的文化面貌更是为力甚巨。贵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合流,满汉文化的融合,都不可避免提高了北京市民的文化素质。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北京建成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一大批高等学府建起来,并成立了各种文化机构和文艺表演团体。全国各地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专家、教授被吸引到首都来。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渊博的才识使北京的文化气氛愈来愈浓郁。不但北京市民的文化素养有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国人形成一种观念,即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一观念吸引了大批外地有才华的青年入京,寻找发展的机会,这无疑又进一步促进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北京人有理由为此而自豪。

北大、清华好比武侠小说里的少林武当,其他各大门派即使有令狐冲这等高手,也还是只能做第二梯队。即使人民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很有些前两年炙手可热的“市场经济”专业,说起来仍旧只是峨嵋派和华山派之类。但是京城的这些名门正派在全国比起来都算是威风凛凛,不仅旗下弟子众多,就连那些修行的师傅也多有凭独门功夫称霸海内外的“独孤求败”。

北京的大学校园以北大、清华为最美,这两所学校校址都是旧时的皇家园林,清华是当年的留美预科学校,规划较好,北大现在地前为教会所办的燕京大学,原有屋舍虽中西结合,但是仍是中式为主。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所谓中国文化精神重镇的大学校园最初的校园设计都出自美国入手笔。或者这正是“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学府风范写照。可惜,后建的学院在校园建筑规划上差了不少人文气氛,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居多。不过这并不妨碍各校的发展,开放不多久,对外经贸大学因为外经贸的走红而录取数线居高不下,甚至招揽了不少所谓的高考状元。其他像中央财大,外语学院也都有过于热门的时期,至令仍延绵不断受人关注。只有科研实力异雄厚的理工大学有苦难言,因为部分专业冷僻艰苦,被在校女沉重形容为“有女不嫁理工郎”。

京城的大学得风气之先,视野自然开阔得犹如巴西队足球员的左顾右盼。北大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被外电作为“留学人士入主中国各大学经济系”的代表,其教师全部具备外国学位,有些教师比如张维迎的导师更是1996年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剑桥大师(虽然这并不代表他的学问属于现今最具权威,经济学研究讲求前瞻性)。

国内自行培养的第一批MBA两年前已经在人民大学毕业,学生纷纷被人总行,中总行等大机构抢走。清华大学的法律班已经开课(今年夏正式设立法律系),教师、课本多为“外国制造”,被视为中国法律建设的极富意义的创举。

大学林之外,中国第一座国家级的国书馆——国家图书馆,就在北京,那里每天人流不断。除了借书,还有各类各题的讲座经常的那儿开讲。

与一体化的“海派”不同,北京的文化,向来分为上下两层,名为“京派”和“京味”。京派作为知识分子文化,是孕育在大学校园和沙龙之中的。30年代的北平就有众多知识分子的雅聚,如朱光潜家的“读诗会”,林徽因家的“客厅沙龙”、周作人家的“苦雨斋”等等。这一传统在80年代的复活,便表现为众多知识分子的组织、团体、刊物、丛书,以及各种理论讨论会。

近几年来,京城的知识分子和学术文化开始复苏,出现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刊物、一批高品位学术书店,消失已久的学术沙龙也重新出现。目前北京较为活跃的沙龙,如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双周经济论坛”、北京中青年教育沙龙、中青年社会学沙龙、北京科学哲学论坛等。与80年代大张旗鼓、旨在启蒙和批判的文化活动不同,这种小规模的、不事张扬的平静的学术活动,基本是内容的,致力于自我提高和完善,以活跃思想、促进学术研究和积累,建立学术规范为旨。形式大致是有一二人作有准备的专题发言,然后评论和讨论,并备有便饭。它基本是在学者同人的小圈子之中、不对社会开放的。

校园和沙龙之外,城市社会虽然有种种人际交往活动,如俱乐部、联谊会、校友会等,但市民参与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并不多。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和学术中心,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人人已经意识到它并未被充分开发,知识分子的雅文化不应局限于校园和沙龙,而应沟通和进入社会生活。80年代,中国文化书院等就开展过卓有成效的面向公众的文化讲座。事实表明,市民是有这种文化需求,尤其是北京的市民;许多学术团体和知识分子也十分希望传播、京的市民;许多学术团体和知识分子也十分希望传播、贡献自己的思想成果。实行“双休日”,更使这种“文化休闲”——或曰“文化参与”成为可能。

1995年4月,中国书店京味书屋首开新风,创办面向市民的“京味文化讲座”,一时传为佳话。目前在北京举办的面向市民的文化讲座,还有三联书店的“双周读书讲座”,幽州书院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中国科学院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等,中国书店沪版图书中心又开办了“海派文化讲座”,专门请上海作家谈关于上海的书。已经有学人呼吁大学向社会开放,以充分开发利用首都特别丰富的人文资源。我国首家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新开办的“绿色文化讲座”,也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3月9日(星期六)的第一讲,由知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主讲“绿色文化和消费主义批判”,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和其他听众。

在流行的“休闲”之外,利用闲暇时间给自己”充电”,对市民社会而言也许意味着一种移风易俗。当沙龙和讲座共同成为北京的文化风景时,北京无疑将具有更大的文化魅力。

同北京具有其他的包容性一样,北京文化也具有两个空间和两种品性——它不仅是体制文化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中心,并有中国最宽容、最活跃的民间文化空间,成为通俗流行文化的中心。兼容并蓄的北京生成着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气象,使之成为与中国大多数城市绝不相同的富于磁力的城市,渐呈艺术之都巴黎的恢弘嵘之势。

80年代以来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重组,挟港台文化之势的广州一时成为商业化的通俗流行文化重镇,略近好菜坞之相。风云激荡的北京则出人意外地成为“另类”艺术和文化的乐土,吸引着星夜奔驶的外省青年,“流浪北京”成为他们无可选择的命运。八百年古都的香火竟也点燃了先锋艺术的星火呈是,“圆明园”不仅记录了百年国耻,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成为凭吊近十年文化的一个“圣地”。

这种凭吊包含着广泛的意义。港台文化冲击的也绝不仅仅是文学艺术。港台文化这种纯商业的东西,在北京冲击掉的,还有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在中国,这是一个十分严重和紧迫的问题,是否把中国即有的大城市都香港化便是现代了,是否将中国有着浓厚历史积淀的那些历史文化古城都改造成香港的翻板,便算完成了这个城市的现代化?一个其实寻常简单的问题,都好长时间得不到答案,这说明了什么除了说明我们的许多城市管理者的素质水平之低,可能什么都不说明。还有一问:这样的素质水平,怎么当上了城市管理者?这个问题可能谁都明白,但都不好回答了。对北京的“古都风貌”,我们已从80年代的“保护”转为90年代的“抢救”。尽管如此,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古都文化仍然岌岌可危,正在我们眼前日新月异地消失。著名的“那家花园”就在金鱼胡同路北,是北京城最具规模、最为“豪华”的清代私宅。80年代,它被拆除,盖了和平宾馆;仅存的古色古香、极为雅致的花园也在几年前因和平宾馆扩建而被拆毁。“那家花园”从此由北京历史中消失。“齐白石故居”已成为危房而无力维修,且遭拆迁的厄运。齐良迟先生曾激愤而言“有些人连拆故宫的心都有!”

最令人痛心的问题还是对古都的“建设性破坏”,这是北京的“内伤”,1911年,北京大约只有相当于现在二环路内的面积,人口76万,现在城区人口扩张到700多万,大量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被“克隆”在古都的中心区。而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特点的城墙、护城河、胡同、四合院等被大规模吞噬,仅最近的10年间,北京的胡同就由6000多条税减到2000多条。

最近,北京享有盛名的赵家大院在一片反对声中还是被拆掉了,理由是修路。从景山上向南望去,一大片现代化饭店参不齐地冒出,尽管其中个体设计不乏独到之处,却对故宫和古城核心区域和谐巍伟景观造成极大破坏。一些设计师对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透露了秘密:“北京的写字楼租金是世界上最贵的几个城市之一,如按规划进行设计,开发商不满意,因为他们总是希望提高建筑层数或容积率来获取高额利润,他们又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关系来修改规划条件。”长此下去,北京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将何以自存?不仅如此,北京现在有许多人已开始往郊区农村搬迁了,郊区的农家小院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了,这是不是一个问号呢?

处于文化中心的北京人,部分开始搬迁,远离这个中心。来到这个中心的外地人,对这个文化中又是何种心态?王君来自济南,听他如此说:“当你在长安街上,在王府井步行街,在西单流连忘返的时候,当你欣赏这泱泱大国的气派和隆重的时候,只要稍稍留意,只要再往深得多走那么一截,你就会看到一些不太美好的景致,就会不再那么兴奋和激动,就会清醒好多……可有的时候,很多人都有懒惰的毛病,不愿再往前走,去探个究竟,以为刚刚看到的就是最好的,就代表一切了。还有一种人不敢正视现实,宁愿生活在一种虚幻里,尽情地自我陶醉。谁要把他叫醒他就跟谁翻脸,就骂谁个狗血喷头。于是聪明人就不到他面前捅破这层玻璃纸,把他的病情隐藏起来直到他死去。

北京变化真大!西班牙朋友说,10年以前我住在国际饭店,周围什么都没有,现在你看!我接着他的话说:如果就看长安街,中国已经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了。大家同意我的话。我又说,但是不要走太远,7层以上,我指着背面的国际饭店,往后面看就是一片贫民窟。我的朋友把我的话翻译成西班牙语。这个外国人说得比我更绝妙:我知道这不是真的中国。要想认识真中国,你要坐地铁往西,在最后一站下来,就可以看到真的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那里有乞丐,有脏的垃圾,还有许多不好的东西。”

除了王君,还有陈君的经历。

“甲虫似的公交车,经过了羊坊店,转弯进了复兴路。我看见大名赫赫的中央电视台的大门朝我微笑,我爬在车窗上,希望能从这洞开的车窗里,发现自己心仪已久的偶像。赵忠祥,我默念着,想着他的胖脸,和蔼的微笑,可没有他的身影;倪萍呢,那个看上去很美的富态的中年女人,她也没有出来,也许他们碰巧去吃饭了,我想。但我觉得他俩看不到,总能看见一脸奸笑的崔永无啊!可惜都没有。一刹那,我觉得失望极了,呵,要不然我就可以加油加醋在人的谈资里增点可喜的成绩:我见过赵忠祥倪萍崔永元啦,还和他们亲切地握手。唉,真的很可惜,面子都不给,我就无法上纲上线,给他们义务宣传而扩大他们的知名度了。

车却不理我的抱怨,一溜小跑就到了公主坟。我瞪大眼睛,我再次惊讶了,从没有见过立交桥的我,无疑在这钢筋水泥的环绕里被蛊惑了。我在车厢里爬前爬后,惹得旁边的一老太太像看猴似地瞧我,那惊讶的眼色和我看这精彩世界的眼色一般的相似。公主坟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兴犹未尽,老乡的一句话把我打进了无底深渊:哼,这算什么,小儿科!我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寡闻是那么的悲哀。过了万寿路,过了五棵松,过了永定路,我在车里已永了几头汁了。“还有多远啊?”我问。“快了。”这时已经驶进石景山区了。车终于停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嗄然而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永乐区芳草园,而那路公交车我却记不清是多少路了……大概是374吧,或者是137,但已经不重要了,我叙述的时候只是书写自己想说的话,仅此而已,其它的,不重要。

这是个小区。很多尖顶的楼房。这里的楼房都是这样的设计,很奇特,很幽雅。我想在这里也不错。那个在这里混了几年的老乡却带向南去,那里有一眼桥洞。而我还没发现,这桥上架的,正是横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厂线。穿过了桥洞,是另一番景象。和刚才的小区相比,这里俨然缺失整饬的设计,似乎根本就未曾设计过。没有漂亮的楼房,没有飘香的花草,更别说清新的空气了。我们在一个路口的小餐店里坐下,老板竟是同乡,和我同伴熟识,操着正宗的乡音,问家乡的收成怎样。我们各吃完一碗烩面付钱走人。在我潜意识里,我希望我将要工作的环境在那个小区的范围之内。

然而我错了,我的幻想却不能遏止我跟随他走进那条崎岖的土路上。是真正的乡间的道路,甚至比乡间的更要龌龊。伴随土路延伸的,是一条灌满污水的小沟。沟里,脓水四溢泡沫横飞,上面偶尔飘着一只肥胖的猪崽,发白的肚皮让我闻见那种鲜有的气息,禁不住便要哎吐。沟的对岸,住着一间间用茅竹或者碎砖城夯成的小屋,它们危危可及地爬伏着,忍受着沟水的肆虐。

不屋的旁边,是一畦畦整齐菜地,鲜绿的菜叶上,泼满了同样新鲜的毛烘。菜地的尽头,就是隆起高高在上的京广线,不时穿过减速度的火车上,我看见一张张兴奋的像我一样的无知的脸,他们侥幸着,能到北京来,不得不说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京广线隆起的肚子挡住了对面小区的花香鸟语,却挡不住那尖尖的楼顶,鲜艳的颜色在下午的光芒里,剔透晶莹。啊,真是绝妙的设计!我仰望对面一边赞叹着,一边捂起无以承受重臭的鼻子。

这就是北京。这就是我所触摸到的北京。我想。我悲惨地想。我想起了雨果的悲惨的世界,那里面充斥了大量的关于贫民窟(对不起,我想起了这个在我们社会主义里不太恰当的词)的描写,却真实地再现在我的眼前。

坚挺的城市森林里,掩不住它某个创伤腐烂的气息。站在那个院子里,我几乎无法相信我是站在北京的土地上。”

在这个两个外地人的印象中,北京竟是这个样子。北京,真的有些让人说不清说不明白了。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在它的历史悠久,而在它对悠久历史的记取;不在它的物质丰盈,而在它的文化底蕴;不在它的使用,而在它的精神。

文化和精神的内容很是广泛,但对一座城市而言,更多地表现于市民的生活习惯、思维品质之中,因为市民是一座城市整个生活的载体,也是城市真正独特性的所在。也正因如此,提升一座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生活品位的工程才变得异常地艰难而浩大。好在北京正在往这方面拼命努力,生活在北京的人文化生活正越来越丰富。在海淀剧院听华盛顿萨克期四重奏,在人艺剧场看话剧,在首体领略俄罗斯大马戏的团惊险表演,在北展剧院欣赏法国芭蕾舞……东城西城,大雅大俗,似痴醉,似附庸风雅,夜夜都别想寂寞。在南方小城需要等待三五个月才能看上一场高水准的演出,北京天天有,原来文化也是可以这样奢侈的,精神也是可以这样奢侈的。

生活在北京,有好几个书店值得一逛,海淀区的风入松、东城区的三联韬奋、首都剧场旁的爱知书屋、北京音乐厅一楼的万圣书园……风入松是数百平方米的地下仓库改建而成的,然而,曲折的长廊被艺术化得让你即便面对的是“地狱”也不恐惧;三联韬奋那三层时髦装修,让人明白原来书店也可以不素雅,也可以像贵妇人一样让人仰视;爱知书屋像是一幕话剧的对白或情节,有时通俗,有时朦胧,结局总在出乎意料或意料之中;万圣书园则是钢琴、小提琴伴奏的交响诗,仿佛心心相印了,细看总还隔着距离,似乎听懂了,又好像什么都不懂。

一位作家从法国访问回来后说,在巴黎霓虹闪烁的酒吧里,时常见到有人围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一个哲学或是文学的问题。而且即使路遇一位普通的老人,也许他会告诉你,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中,一代大师雨果曾孤独地走过了那片丹枫白露的丛林,哪张椅子是莫泊桑坐过的,哪一盏璀璨的街灯里闲烁着一个凡尔赛的传说。

巴黎那浩大而深厚的文化沉淀在那古老的街头巷尾,它们鲜活生动地跳跃在了人们的心灵和行动中,不像博物馆的陈列品那样确凿而冰冷。

我们说,我们的北京其实也是这样子的,我们的北京人,其实也是这样子的。

同类推荐
  •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文学卷)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文学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也是少有的,这些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 夜话周庄:全球华人散文·诗歌创作大赛获奖作品选

    夜话周庄:全球华人散文·诗歌创作大赛获奖作品选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是中国江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文学报》社、昆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周庄镇人民政府于2012年4月—8月举办“夜话周庄”全球华人散文、诗歌创作大赛。本书收大赛的全部获奖作品。作品反映了周庄、江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当代周庄文化的拓展与创新注入全新的动力,也为当代中国地域文学创作提供一个范本。
  • 杂烩集

    杂烩集

    宁夏银川建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卓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企业家,几个月前给我特别推介了付登华老先生的书稿《杂烩集》。当时,我正忙于参加中国枸杞博物馆布展和搜集素材创作第九部长篇小说《杞圣》,只好背着这部书稿抽空阅读。读后感触颇深,不由想起了他一生最喜欢的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 外地人眼中的北京人

    外地人眼中的北京人

    散文集。包括:我喜欢北京人,北京口味,小议京菜,朴素的北京人,北京最美的东西,北京房子,冷漠的北京人等。
  • 晚清学人之诗研究

    晚清学人之诗研究

    本书阐释了晚清学人之诗的民族诗学背景、时代特征、群体特征、架构出其思想内容以及学术价值和发展演变脉络。
热门推荐
  • 幸福年月日

    幸福年月日

    从上学暗恋的人居然真的成为自己的男朋友了、、、、、、、
  • 夕阳下莫回头

    夕阳下莫回头

    看一温柔如水的弱女子如何变身女汉纸。。。穿越又如何,受欺负又如何,既然这身子属于我,那我就要活出我的天下。。
  • 转身你未离去

    转身你未离去

    她用力爱了他,却还是抵不过时间和自卑的心理作用,她伤害了他却也伤害了自己。“如果你回来是一场报复,那恭喜你,你成功了”他说过这辈子不会让她流泪,他说过给她一个家,他说过很多很多……
  • 那时他这时她

    那时他这时她

    一直以来沐云不懂禾阳,明明可以很早的离开在这个这个小镇里,可以奔赴远方,成就他的理想,去享受很舒适的生活……直到后来她明白相较于他的理想,他更想守着他的“梦想”,好比世界这么大,他的生活里却总是少不了沐云。而沐云曾在她的书上写着这样“从前的你我用来珍藏,往后的你用来爱”
  • 淡薄二小姐:赫连云凉

    淡薄二小姐:赫连云凉

    穿越重生的赫连山庄二小姐云凉于一次京师之旅中,惊然发现身世之谜,从此自强,江湖宫庭两相斗。面对帝君强取豪夺的爱,面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她跨越江湖厮杀,闯过宫廷阴谋,愿与君一生一世一双人。
  • 末世之残渣作品重启计划

    末世之残渣作品重启计划

    新书《寒夜余烬》,有兴趣的看看吧。这次已经做好不签约的准备了。不过还是希望有人能一起分享故事。以上,鞠躬。
  • 冷情千金温暖爱

    冷情千金温暖爱

    火小波作为二度的冷血精灵却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人类顾云燚,当她拿到的任务单上出现顾云燚的名字时,她整个人都慌了,她背弃了精灵一族选择保护顾云燚,可是万年的记忆突然涌现,九万年前那场大战的真相,圣灵到底是谁,都成为迷,他们的爱从甜蜜单纯越发的迷乱....
  •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娜娜的不一样的人生

    娜娜的不一样的人生

    作品的内容是写娜娜被亲身爸妈抛弃以后,怎样成长怎样变坏还有怎样辍学和怎样变成一个有案底的人,最后是怎样认识现在的老公。
  • 魔尊你夫人又穿了

    魔尊你夫人又穿了

    从混沌醒来的凤浅,悲催的发现,自己除了名字,神马都没有!为了找回记忆,凤浅默默踏上了拯救反派boss的征程。宿主大大,你的反派已送达,请速来签收哦!#冷情师尊篇夙陌:他生于黑暗,却妄图留住光明,短暂相拥过后,是彻骨的寒冷。宁致义:人间不过几日繁华,他已十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