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总量增加了近30倍。尤其是进入2003年以后,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也在不断提高。1980~2000年的21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的20.7%;贸易增长对世界的贡献率为4.7%,在美国的14.4%和日本的6.9%之后居第三位。2001~2002年,中国经济和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2.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的吸引外资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引资国。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数据,截止2002年,全球直接投资总额累计超过1980年的10倍,达到7.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吸收外资最多,达13510亿美元,英国和德国分别以6390亿美元和4520亿美元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位居第二和第三。作为发展中国家乃至直接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4479.66亿美元,从1990年的第十七位跃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当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比上年增长20.22%;合同外资金额1150.70亿美元,同比增长39.03%;实际使用外资额5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成为2003年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首次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首选地。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截止2004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5621.01亿美元。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在全球跨国投资持续大幅度下降的宏观条件下实现的,外资的持续流入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领域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近30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地区总部,外资研发机构已近700家。
(1)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及其新特点从近年的发展情况看,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投资主体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处于地缘上的优势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因素,中国内地所吸收到的海外直接投资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港、澳、台地区,来自于亚洲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微乎其微。这些资本多以小规模形式进入,以追求大陆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为主,主要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动机多呈现出短期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内地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各项利用外资政策的日益明朗,加之中国经济所显现出来的惊人的潜力和良好的前景,越来越多的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将资金投向中国,欧、美、日等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在我国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来自这些国家的资金增速在20%以上。在世界最大的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100多家已将地区总部迁入我国,投资的平均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从世界范围看,全球500强企业几乎垄断了全世界大约80%以上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科技成果的主要拥有者,这些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无疑将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科研水平。可见,向中国内地实施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正在由港澳台中小企业向国际著名跨国公司转变。
③投资规模化、系统化程度提高。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对华直接投资逐步改变了单一的、短期化模式,而是大规模、系统化进入,外资正在努力整合其在国内的合作企业,通过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等方式实现经营效益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④控股并购力度加大。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有两种类型:在东道国直接设立新企业的绿地投资和涉及两个以上国家企业的合并与收购的褐地投资。9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跨国公司系统化对华投资的全面展开,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活动逐步增加,外资的增资扩股趋势非常明显,中国被汤姆逊财务公司评定为2002年第二季度亚洲并购最为活跃的市场。
外资并购之所以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因为并购是跨国资本抢滩中国市场的一种捷径,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积累。与过去那种耗时长、费力大的“中外合资”模式相比,直接对国内较为成熟的企业实施收购,不仅可以缩短进入中国的适应期,迅速获取利润,而且进入国家鼓励的产业还能够因获得政策等方面的优先权而实现长足发展。由参股变为控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收购的对象也由一般性企业转向效益较好的企业,从零散选择转向行业进攻,并购领域从饮料、化妆品、洗涤剂和彩卷等行业继续向橡胶、医药、啤酒、家电等行业扩张,甚至国家保护程度最高的电信、汽车、航空等领域也成为外资并购的主要领域。2002年的典型案例有:8月,赛格集团向三星康宁出让公司法人股50%;9月,美国新桥投资集团获准成为国外战略投资者进入深圳发展银行并取得15%股权,总金额15亿元,新桥投资将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成为外资并购国内商业银行之首例;10月,青岛啤酒与美国著名啤酒酿造商安海斯――布希公司签署协议,青岛啤酒将分三次向该公司发行总额为1.82亿美元定向可转换债券,该债券将在协议所规定的7年内全部转换成股权,届时该公司在青岛啤酒中的股权将从目前的4.5%增加到27%,且所增持股份均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H股。
这一方面反映出外资对我国经济改革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以及对中国经济改革出路和走向的信心,另一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这新一轮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国有企业的成功改革。
⑤向上市公司渗透。近年来,外资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上市公司渗透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趋势。外资进入上市公司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日本五十铃、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受让北京北旅法人股一事,由于中国政府和企业尚未具备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理论及操作上的经验,它一突然进入便因政策等多种原因而销声匿迹。然而,这一潮流最终还是没能被阻挡,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经为这不得不发生的一切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和法律环境。截止2001年中期,深、沪两市具有外资法人股的A股上市公司就有63家,具有外资法人股的B股上市公司有15家,其中同时发行A、B股的上市公司有12家,只发行B股的3家,合计有66家上市公司具有外资法人股。
⑥投资地区有所调整。由于地理位置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以及历史和政治原因所产生的工业基础环境,加之政策的倾斜,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直至2002年,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比重仍然高达90%以上,而西部地区同期的外资比重却只有5.3%。
1991~2000年的10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情况。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以及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虽然西部和中部地区利用外资落后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改变,但这些地区正在成为外商关注的投资热土,以前中西部地区少有外资问津的情况正在逐渐扭转。
2004年以来,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上半年在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中,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别同比增长78%、25%和300%,扭转了“东北三省”2001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持续下降的局面。2003年以来,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比例有所下降,而中部地区的FDI流入增加十分明显。加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推进,2004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平均额中,东部地区占86.37%,中部地区占8.96%,西部地区占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