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规模引进外资,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连续13年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引资国,2002年,又以年527亿美元引资国的业绩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世界吸引FDI最多的国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年流入的平均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31.3%,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但这主要归因于1992年和1993年两年高达150%的畸形增长,如果没有这两年高增长的带动,我国利用外资的平均增长速度也不过9.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比世界同期水平低15.1个百分点。而且在1998~1999的两年间,在世界FDI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资的利用却呈现出巨大的反差,由零增长进一步下滑到负增长,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份额又相对较低。
90年代中后期以来,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FDI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6%和4%,均高于我国的水平,因此,从外商直接投资相对于经济规模的比重看,我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差距。
我国利用外资的差距还表现在投资结构方面。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工业的投资又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的投资比重高达63.48%。而相比较而言,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仅为1.6%,对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包括电力、煤气和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投资比重也很低,分别为1.43%和5.5%。在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也呈现总体偏低的情况,除房地产业投资比重较高,约为11.44%以外,其他行业的投资比重均比较低,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投资比重为2.4%,对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的投资比重也很低,只有2.1%。
结构性差距也是我国利用外资与世界差距所在。虽然近年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出现了向上市公司渗透和采用兼并与收购方式转变,但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跨国并购、资本市场引资和证券投资相对于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都比较低。这个数字在1983~1999年间的中国只有1.8%,而同期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却已高达30%左右,我国的水平远远低于亚洲总体平均发展速度。
(2)中国吸引FDI的战略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利用外资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主要任务。加入WTO为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渠道和更加丰富的手段,但同时也要求我国在利用外资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和效益。
①在继续扩大外资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即地区结构上,外资首先进入东部及沿海地区,之后再逐渐向包括中部和西部在内的内地转移;在投资结构上,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扩散到技术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这一点上,要继续发挥这一作用,鼓励外商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并要加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同时,要引导外资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外资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东部地区要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商业、电信、金融、保险的功能服务贸易的开放。
为了加快中部及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步伐和经济发展速度,要发挥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积极作用。西安、重庆、武汉、兰州、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这些地区,要适当放宽对外资的限制,鼓励外资投向包括银行、保险、商业零售、外贸、旅游……电信等相关产业,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若干区域经济中心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在中国经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是重中之重,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改革的成功与否,可适当引导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借助外资的力量实现国有企业的成功转型和转制。
②以新的外资产业政策推动我国从全球加工组装基地转变为全球制造基地。从我国利用外资的历史看,我国所具有的突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对外资构成了很大的吸引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逐步向中国转移,这其中大部分是来料加工和装配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的基本是出口加工基地,外商投资企业所实现的外贸额占到我国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中国承担着国际供应链的末端,充当着劳动密集产业群。中国因此而被称为所谓的“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
然而,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史看,世界制造中心指世界制造业产品最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国,它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特点:
首先,世界制造中心都是由早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经济国家所充当的,其形成与发展与科技基本密切相关。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制造中心应该是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其生产和出口要占到世界总额的10%以上;二是世界制造中心应该是制造业的科技强国,是世界科技中心,应该具有世界最高水准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
其次,世界制造中心应该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以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品生产为主,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最后,世界制造中心要拥有大量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
就我国的经济情况看:
首先,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尚未最终完成,制造业的生产总量和出口总量虽然已经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七,但与前几位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美国的24.8%、日本的39.7%和德国的73.8%,制造业总产量也只相当于世界的6.3%;出口额仅相当于美国的30.5%,日本的45.3%和德国的34.4%,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也仅为4%。2002年,全球制造业产值超过9万亿美元,美国第一,其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超过了20%,日本占15%,而中国仅占5%左右。而且,从工业品出口结构看,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中国还明显落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表明目前中国制造业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还处于世界制造业垂直分工体系的低端。
其次,在技术水平方面,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199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比重为51%,仅略高于发展中国家47.8%的平均水平,与世界58.75%的平均水平相比尚显较低……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61.2%的平均水平。而且,我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90年代后期,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研究开发经费占产值的比重超过8%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标准,而我国制造业大类中,这一比重最高的也仅为不到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大中型企业的研发(R&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3%左右,而外国一般在5%以上,先进工业国家在10%以上。根据我国的统计,1998~2000年,我国R&D经费分别占GDP的0.69%、0.71%和1%,虽然比例在逐步上升,但全国的研发经费尚不及国外一家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在与研发水平有关的教育指数上,我国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发达国家的教育指数在0.91~0.99之间,而我国只有0.78,甚至比部分发展中国家还低(如,菲律宾为0.9,巴西、墨西哥和泰国均为0.83)。
第三,从我国拥有的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的数量看,几乎是空白。在世界100种著名品牌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占据了2/3,中国的品牌几乎没有。
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向产品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知识产权控制中心、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中心和品牌推广中心等方向转化,简单的生产加工基地还远不具备达到世界制造中心的水平……因此,中国应该抓住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制定新的外资政策,激励外资在中国制造业中进一步扩大投资并提升在华投资的技术和结构水平,鼓励外资在中国构建新型产业链和产业群,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和企业,促使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尽快由低级加工组装基地向高级技术型制造基地转变。
新的外资政策应该覆盖这样几个方面:
一要以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为目标吸引外资。轻纺、机械、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都是占我国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转换的基础。在这些产业上,外资进入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层次,扩大竞争,即要以采用高新技术、增加产品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目标。要支持外商与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加工贸易,提高我国制造业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延伸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生产链。
二要引资多样化实现引进技术的目的。对于一些投资金额巨大、引进技术困难、依靠国内企业在短期内又难以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要鼓励外资以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实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协调管理和统一经营,从而带动国内同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三要鼓励外资进入生物制药、信息通讯、运输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设立本地化研发结构,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研发中心研发项目的前沿性和通用性。
四要鼓励外资的系统化、群组化投资,以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生产链,吸引配套的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业的投资。
③积极利用多种方式拓展间接投资。间接投资的实质是债权投资,它不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引资国可以根据产业规模、技术升级战略来购买本国所需的关键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投资完成后的生产经营可由本国作用自己独立控制,东道国因而具有较大自主权和自由度。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也应由吸引产业资本为主转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并举,扩大引进外资的途径。长期低息的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国际债券市场融资以及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有益的间接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