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的持续发展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中日经贸在各个领域实现合作与发展的广阔前景由此显现,进一步扩大两国贸易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而且,中日双方经贸关系继续发展还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将会为中日经贸关系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机遇,中日两国同作为亚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相近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将促使双方的经贸关系向纵深发展。
(1)贸易量扩大,贸易结构改变
中国加入WTO以后,将按照多边贸易规则逐渐降低从成员国的进口关税,并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它所带来的中国市场开放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因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的下降而引起进口需求增加,据预测,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将因此而年均增长0.3%,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也将提高1.82%。
中国加入WTO以后,双方贸易结构也将发生明显的改变,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发展潜力的产品竞争力将会随着国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而使其充分地发挥作用,具有出口成长性产品的优势也会因此而有效显现。如果将所有的产品按照大类划分为工业品和初级产品,在初级产品领域,中国的蔬菜、谷物、乳蛋类产品等10类产品将是中国入世后对日贸易最具竞争力和成长性最好的产品,这些产品在对日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将提高;茶、咖啡、动物产品、调味品等另外10类产品的出口也有一定的增长趋势,但在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不会很大,贸易顺差仍将保持,但顺差额可能会缩小;树胶、树脂等产品由于贸易规模有限,长期看将出现逆差。在工业品领域,纺织品、皮革制品、家具等的出口增长将会快于进口,已有的贸易顺差会进一步扩大,而电器设备、有机化学品、玻璃制品、钢铁等的进口增长将快于出口增长,逆差还会继续并有所扩大。
(2)投资结构改变
在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指导下,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产业外移依照边际产业逐渐进行,即逐步将在本国已经逐渐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而不是将本国正处于上升阶段的产业向外转移。因为,这样的产业和这样的技术与被移植国的现实水平更加接近,在东道国现有的技术能力和设备条件下,这样的技术更容易被当地企业普及和吸收,也就更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日本对亚洲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看,日本的产业转移首先开始于北美地区,其次是欧洲,然后才是亚洲,就具体产业来看,转移到亚洲地区的多数是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31.9%,而非制造业投资比例却很小,亚洲是日本重要的制造业转移目的国。而且在制造业内部,亚洲地区集中了制造业中最传统的部分,即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资源消耗型产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多分布在美、欧等地。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于制造业,然后逐步向服务业等非制造业转移……
中国入世后,非制造业领域,特别是服务业的外资限制将大幅度减少,外资将允许进入金融保险领域、银行业、电信服务业、娱乐业等关键部门和行业,投资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服务贸易的逐步开放将导致日本对中国的服务业投资迅速增长,尤其是矿业、运输业、商业等领域,日资会明显增加。
随着西部大开放战略的逐步实施,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也会有所变化。虽然从短期看,而且从西部大开放推行以来这几年的实践看,进入西部的外资并没有增加,有些地区和领域甚至还有所下降,但长期内,会有更多的外资流入西部。日本直接投资暂时不会大规模进入西部的原因主要有:
①基础设施的限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对于资源短缺的日本来说应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资源开发后更重要的是采后环节以及运输条件,由于缺乏很好的采后处理系统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的支持,资源优势大打折扣。而且,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迅速获得短期利益,以加工后出口为主,因而对市场依赖性很强,如果没有运输的优势以保证迅速到达市场,投资的吸引力也会降低。
②市场规模的限制。由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企业对国内、国际市场依赖很大,导致市场规模因素和市场潜力因素对日本投资影响很大,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西部地区的市场购买力较差,观念的差异也使西部地区的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层次较低。同时,西部省份大多地广人稀,市场规模本身有限,这样的市场条件与日本的投资目的和特点不和谐。
③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经济的落后使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能够提供的相应配套服务难以跟上,这成为吸引外资的一个主要“瓶颈”。
(3)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在全球区域合作更加紧密的国际大背景下,加强多边渠道的交流也将是中日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领域。作为亚洲地区的两个最重要的国家,日本与中国的合作与发展将对亚洲以及整个世界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能源、环保、金融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中日合作的重要课题。虽然与欧洲相比,东亚各国在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似乎是地区合作的障碍,但与欧洲不同的是,欧洲的统合是工业经济的统合,而未来的亚洲统合将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统合,多样性与差别性在这里将很可能成为一种优势而非羁绊。
除了地区层面上的合作,在国际多边组织下,中日两国也大都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尤其是近几年更加活跃,在亚太经合组织、10+3会议、亚欧首脑及经济部长会议等亚洲国家积极参与的地区经济合作中,两国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的愿望,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中、日、韩三国在全亚洲特殊的地位和相互之间极为重要的关系也为中日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中日的区域化经济合作必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日两国围绕环保、能源、粮食、电子商务等全球性经济课题而不断加深合作,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对保护全球环境做出卓越的贡献。
但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曾经连续11年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日本,2004年却被欧盟取代而退居第三;曾经是中国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最主要来源国的日本,2004年的对华投资额却低于韩国退居第四;曾经是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等ODA最多国家的日本,却正在打算取消这一援助;在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增速均在30%以上的同时,与日本的贸易增速却只有20%左右……这一切无不表明中日之间经济关系的消极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僵化与分歧。因此,只有化解矛盾,促进双方政治对话与协商,才能带动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