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初露头角
怀着新鲜好奇的心情,文仲走上了他一向认为神圣的三尺讲台,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说句实话,当时报考师范专业,并不是他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要用三寸不烂之舌普渡天下众生,去拯救苍生于顽劣愚昧之中。报考时一是觉得自己不可能考取,二是觉得教师是臭老九,没有多少人对它情有独钟,哪怕是考取了也比在农村修地球强。要说真正有一点报考师范的激情,就是曾经教过他的徐老师和鼓励他报考的两个老师的精神影响着他。没想到鬼使神差竟然考取了,尽管当时是无奈自卑的选择,既然上了这条船,总要用力撑,总不能在河心淹死吧。
当他在与学生与知识接触的同时,他的世界观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首先是那一双双渴求知识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眼睛,让他明白他所从事的工作是在改变人的思想,改变人的灵魂,改变人的命运,没有什么工作有如此伟大的意义;其次是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充满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丰富的乐趣。渐渐地他爱上了自己的工作。
根据学校的安排,他任教初中二年级一个班的语文两个班的历史,班主任是校长的夫人。刚参加工作的热情加上单身贵族的利索,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生身上,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方法,除了教好自己任教的学科,还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既受学生欢迎,又深得班主任的赏识,他自己也很舒心。
不知不觉就到了那年的农忙,他自然又想到远在家里的老母亲,想到家里的那几分自留地,读师范期间都是母亲带着妹妹们披星戴月收割播种,现在他已经毕业了,仍不能为她们分解半点儿忧愁,心里不免充满了愧疚。正在这时,不知是校长早就了解到他的家庭困难,还是校长夫人的枕头风起了作用,校长找到他亲热地说:“听说你家里困难很大,现在农忙了,我批你五天假,回去帮帮你老娘的忙。”
听了校长的话,文仲心里万分感激,犹如获得了大赦一般高兴得欢天喜地,积极准备回家了。那时猪肉是供给制,和他在同一所学校教书育人的部队首长夫人听说文仲要回家,就给他弄了三斤,作为他回家的见面礼。
他没顾得吃中饭,就赶到火车站搭乘下午的火车。下午五点多火车才到清水县。老天不作美,文仲一下车就赶上了一阵瓢泼大雨,下得人睁不开眼睛,而且一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不得已他只好找了一个地方寄宿到第二天早上,雨稍微小了一点才往家里赶。当文仲走到他家屋后时,远远地看到母亲正披着一件烂蓑衣在屋顶上检修房子。他的眼泪“刷”地一下子流了出来,想不到他虽然参加工作,自己的母亲仍然做着不是女人做的活,受着不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应该受的罪,负罪感使他的心里象刀绞一样难受。母亲看他回来了面带笑容从屋顶上下来了,文仲二话没说爬上屋顶继续着母亲没有干完的活。
中午一家人吃着他带回来的猪肉,尽管那肉已经带着很浓的臭味,但母亲和妹妹们还吃得很开心。不知是因为文仲的回来使她们心里洋溢着那浓浓的骨肉亲情,还是想故意给他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决定调回家乡以偿还母亲的深恩大德。他背着母亲经过了很多的努力,八0年暑假他终于回到了家乡清水县的清水镇,被安排到离他家还有几十里远的清水镇小学继续教他的老本行。
回到家乡后,除了星期天回家照顾一下家庭外,在学校里他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教学成绩在同年级遥遥领先,很快就在那个学校受到领导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青睐。回来的第二年就被评上了峡口市首届劳动模范。也就在那一年,学校认为他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吸收他入了党。尤其是两次偶然的机会,他的文章成了那个小镇上小有名气的一支笔。
八三年农村分田到户刚刚开始,全国都在抓万元户的典型。清水镇出了一个叫木荣兰的女强人。这个女人丈夫在外面工作,她一个女人在家承包了生产队六七十亩土地,第一个私人出钱买了一辆神牛拖拉机,加上杂七杂八的收入,年进上万元。
清水镇的头头脑脑为了宣传这个典型,先是请了几个早就有名在外的土作家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整出了一篇人物通讯,送到市领导手里。大人物一看,典型倒还是个很好的典型,只是文章写得干瘪无味,要求重写。几经众里淘金,刚从教育上调过去的政府办公室主任想到了文仲,时值放暑假,他也就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一神圣而又光荣的任务。
当天他就步行来到木荣兰的家,到实地进行观察走访,把别人的稿子拿来反复拜读,反复揣摩领导的意图。经过精心构思字斟句酌,一篇题为《山沟沟里的金凤凰》的报告文学出笼了。大人物一下子就看中了,并且一级级上报。由于他的一篇拙作,木荣兰居然成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新闻人物。不仅是清水镇家喻户晓,就是峡口市也是妇孺皆知,来参观的采访的络绎不绝,那年冬天她还当选为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随着她的出名,清水镇里当官的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地方还有这么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人。一有重要的文笔盛事总会有人想到他。
八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峡口市报社峡口市广播电台峡口市电视台同时成立。各地都要去表示祝贺,当然少不了要送贺信,那可是一个文章大比赛大展示的大看台,镇政府的领导又想到了他。他正在参加峡口市教学研究室组织的地方教材编写工作。二十三号上午,突然有人要他去接一个电话,他赶忙跑到传达室接过话筒:“喂,是哪位?”
“我是清水镇政府办公室的何主任,你是?”
他自报了姓名后,电话的那端又传来了何主任的声音:“听说你在参加编写地方教材呀,还需要多长时间呀?”
“这次抽的人很少,除了教研室的只抽了两个人,任务很重,可能还要一个月。”
“那不行,你能不能抽点时间今天就回来,我们有急事找你。”
“什么事呀?”
“电话里说不清,但你必须今天就回来。”何主任既是商量又是命令。
既然如此,他也就只好向有关领导请假回学校了。一回到学校他就找到何主任:“什么事呀,这么火急火燎的。”
“是这么回事,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市报社同时成立,这是我们市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市领导决定召开隆重的庆祝大会,镇委书记要去参加这个大会,要带一份高水平的贺信送去,一是表示祝贺,二是要显示我们这个文化古镇的文化水平。前几天,请人写了,书记看不中,非要点你的将不可,不得已只好把你骗回来。”
“就这点小事,何必要骗,电话说清了不就得了。”
“电话里说清了,又怕你不回来,又怕领导不批你的假呀。”
按照何主任交待的意思,当天晚上文仲就完成了任务,第二天上午上班他就去交差,正好书记在办公室里,接过去一看,高兴得连连称赞:“有本事的人就是不一样,你们看,比上一次写的怎么样?”人们也为了投书记之好,纷纷前来品味,一个个都露出了溢美之辞。
二十五号上午,书记带着文仲的大作和文化馆长一同去市里参加庆祝大会。坐在车上书记不知什么缘故,又把他写的那封贺信拿出来让文化管长鉴赏:“老馆长,你看看这封贺信写得怎么样?猜猜是谁写的?”
这老馆长姓蔡,和文仲是同村人。解放前读过很多书,解放后又在当教师,反右时典型的大右派。复职后因他是全镇有名的老学究,所以就安排他当上了文化馆馆长。老馆长接过贺信摇头晃脑的一阵咀嚼:“不错,不错,写这封贺信的人反正不是个年轻人。年轻人不可能写出这篇很有古风的贺信。就是年纪大的人,书读少了照样写不出来。据我所知,我还真猜不出我们镇上谁能写出如此绝妙之作。”老蔡头说得振振有词,一脸的赞赏佩服之色。
“老蔡,你恰恰说错了,这是镇小的年轻教师文仲写的。”
到了大会上据说因为这份贺信,又引来了不少人对书记的恭维。散会后蔡老头成了文仲的义务小广播,逢人就说文仲如何如何有水平,如何如何有本事,文仲也在他廉价的吹捧中不断增值。
透过这件事,文仲似乎有所感悟,人也许是平凡得自己就不能看清自己,但在外人的眼里,你可能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说来也真是无独有偶,参加工作不到三年他的教学能力也颇为人知。这起源于他的一篇论文《探索多种途径,提高习作水平》在语文教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引起了峡口市教研室专家的重视,组织专人来听他的语文课。没想到这一听就一发不可收拾,教研室的语文权威到处宣传他的语文课讲得如何有水平,有质量,有品味。先是本市的语文同行来听,接着又推荐他参加外地的教学研究活动。一时间他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文章才华上都开始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