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后人称他元曲四大家像们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的说法,最早提到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他只提及四人的姓名,还没有“四大家”的命名。到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才正式出现四大家的说法:“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对这四位元代戏曲作家的评价和排列顺序,也因人因时有不同的提法。如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名也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饰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却推戴马致远,把关汉卿列为“可上可下之才”。现在一般认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说法比较公允:“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大都(今北京市)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颗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著名。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隩(yù)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所作杂剧共18种,今存8种:《伊尹耕莘》、《三战吕布》、《无盐破环》、《王粲登楼》、《周公摄政》、《老君堂》、《翰林风月》、《倩女离魂》。另有《月夜闻筝》存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