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出席苏、美、英领导人参加的德黑兰会议。1945~1947年,出任盟国对匈牙利管制委员会主席。1953~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1年10月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因被指责支持反党集团而未能进入新的中央委员会。1966年4月苏共二十三大后,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
1969年12月2日病逝,葬于莫斯科红场。
苏联人称伏罗希洛夫是“军队的统帅”和“人民的儿子”。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1896~1968)
苏联元帅、波兰元帅,苏联军事家。1918年加入红军。1919年入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反攻阶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在粉碎希特勒夺取决定性胜利的最后企图中起了主要作用,大量消灭德军有生力量,为防御赢得了宝贵时间。
1944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主持了胜利阅兵式。在这次阅兵式上,红军战士将在战场上缴获的数百面德军军旗扔到列宁墓前,重现了历史上俄军将缴获的拿破仑军旗扔在亚历山大一世脚下的光辉一幕。
1945年6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罗科索夫斯基苏联英雄金星奖章。6月24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获得了他军人生涯的最高荣誉,斯大林命令他指挥了莫斯科红场上的反法西斯胜利的阅兵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历任苏联在波兰驻军司令,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苏联国防部副部长,总监察长等职。
1968年逝世,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
谢苗·米哈依洛维奇·布琼尼
(1883~1973)
苏联元帅、军事家。出生在俄国南部一个农民家庭。1904年1月,随顿河哥萨克骑兵第46团来到中国东北参加日俄战争。1919年,出任红军第1骑兵集团军司令,成为国内战争时期著名的将领之一。1935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苏德战争爆发后,布琼尼作为苏联最高统帅部成员之一,参与了作战指挥,并先后担任统帅部预备队集团军群司令员、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和北高加索方面军总司令等职,参加了保卫莫斯科、基辅和高加索等重大战略性战役。在德军兵临莫斯科之际,协助斯大林组织了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红场阅兵,骑马巡视了受阅部队。
由于布琼尼深受“骑兵永远神圣”的观念影响,对战争的认识某些方面仍停留在骑兵时代,对当代战争中的新情况认识不足,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绩平平,未能像在国内战争中那样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兼任苏联农业部副部长,主管养马业。因年事已高,于1954年起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1973年,这位90岁高龄的苏联元帅,在莫斯科逝世。
鲍里斯·米哈伊洛唯奇·沙波什尼科夫
(1882~1945)
苏联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苏联元帅(1940)。1901年开始服兵役。1918年参加红军,1930年参加俄共(布)。
1921年2月起任红军第一副参谋长。1925~1928年,先后任列宁格勒军区和莫斯科军区司令。1928~1931年,任红军参谋长。1931~1932年,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1932~1935年,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1935~1937年,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37年5月起任总参谋长。1940年8月起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
1941年7月21~30日,任西方面军参谋长,后任总参谋长。1942年5月~1943年6月,任副国防人民委员。1943~1945年,任总参军事学院院长。
沙波什尼科夫不仅是苏联元帅、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位成果卓著的教授。他写的《军队大脑》一书阐述总参谋部的作用,堪称经典,对苏联红军的正规化建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45年去世后,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1897~1968)
苏联元帅。出生于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加入俄共。1918年参加红军。1930~1931年,任步兵第1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1~1934年,任莫斯科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参谋长。1938年9月起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后为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40年8月起任总参谋长。1941年1月起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
苏德战争的初期,梅列茨科夫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的身份,先后在西北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部工作。1941年9月,任独立第7集团军司令,11月任第4集团军司令,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1944年2月,任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解放了卡累利阿和苏联北极地区。1944年10月,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梅列茨科夫先后任滨海军区司令、莫斯科军区司令、白海军区司令和北部军区司令,并担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5~1964年,任苏联国防部部长助理,主管高等军事院校。1964年4月,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1968年去世,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1895~1977)
苏联元帅、军事家。出生于伊万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一神父家庭。
1919年参加红军。1931年5月,调工农红军军训部工作。1934年,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军训部部长。1936年,入总参军事学院深造,翌年毕业后调总参谋部任职。1938年,加入俄共(布)。1940年5月,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参与制订苏军在北方、西方和西北方向战略展开的作战计划。1941年8月,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42年5月,任总参谋长,10月兼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
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直接指导和协调参战部队抗击德军进攻,并主持制订反攻计划。1943年2月,晋升为苏联元帅。
1944年1~2月组织乌克兰第3、第4方面军在克里沃罗格—尼科波尔战役中协同作战。1945年2月,在东普鲁士战役中,被任命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率部歼灭德军东普鲁士集团。德国投降后,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指挥在中国东北的对日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苏军总参谋长和武装力量部副部长。1953年3月,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6~1957年,任国防部主管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副部长。1959年1月,任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1977年去世。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
(1901~1944)
苏联大将(1943)。1920年参加红军。1921年加入俄共(布)。
1931~1941年,历任师参谋长,西伯利亚军区司令部第1部部长,基辅特别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
1941年6月30日,任西北方面军参谋长,亲自率领军队,参加了诺夫哥罗德城保卫战。1942年5~7月,任副总参谋长,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代表在布良斯克方面军指挥作战。1942年7月14日,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指挥该方面军部队成功地抵御了沃罗涅日方向的优势之敌。
斯大林格勒战役时,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参加了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计划的制定工作。1943年3月,再次担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率方面军部队于1943年夏季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带实施防御作战,抗击了德军的猛烈突击,并在反攻过程中顺利完成了突破敌纵深梯次防御的任务。后又参加了第聂伯河战役、基辅战役。
1944年2月29日,在乘车前往部队途中,遭到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伏击,身负重伤,于4月15日牺牲。葬于基辅,该市为其建立了纪念碑。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
(1892~1970)
苏联元帅(1955)。1918年加入俄共(布),并参加红军。
1919年1月,任马尔科夫卡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兼军事委员。1929年12月,任骑兵团团长。1937年8月,任骑兵师师长。1938年,任骑兵第6军军长。1940年6月,任机械化军军长。1940年12月,任红军远东独立第1集团军司令。1941年7月,任西方面军副司令,指挥部队参加了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8~10月,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担负从西南方向掩护莫斯科接近地的任务。1943年4月,任加里宁方面军司令,10月任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
1944年2月,任滨海集团军司令,同乌克兰第4方面军一起解放了克里木。1944年4月,任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司令。1945年3月,任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在解放捷克斯洛伐克时攻占了摩拉瓦-俄斯特拉发工业区。
1945~1958年,历任喀尔巴阡军区司令、西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和北高加索军区司令。1956年起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58年起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1970年去世,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