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中人物出现为序)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1879~1953)
原姓朱加什维利,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苏联大元帅。
在列宁领导下,他积极参与和组织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根据列宁的建议,斯大林当选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30年,他一直担任党的这一最高领导职务。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1946年3月,斯大林担任了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10月,他又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
斯大林在一生中也犯过许多错误。在20世纪30年代的肃反运动中,由于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了肃反扩大化,使一大批党和军队的优秀干部遭到残酷迫害。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1896~1974)
苏联元帅,军事家。出生在卡卢加省斯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
1915年应征加入俄国军队,1919年加入俄共(布)。1938年,在中国任军事顾问,后升为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员。1939年9月,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员,组织实施了哈勒哈河战役。荣膺“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5月,晋升为大将,不久被任命为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1941年9~10月初,指挥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2年8月27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统帅部副统帅,被派往斯大林格勒指挥作战。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
朱可夫率领苏联红军于1945年1月解放波兰大部分领土,打开了通向柏林的道路。苏联元帅朱可夫代表苏军,接受了德军的投降。因攻克柏林所建立的殊勋,朱可夫被授予第三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
1974年,朱可夫元帅在莫斯科逝世。
谢苗·铁木辛哥
(1895~1970)
苏联元帅、军事家。生于今敖德萨州富尔曼诺夫卡镇。
1915年加入俄军,1918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俄共(布)。战后曾就读于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和政治学院指挥员训练班。
1925~1938年,先后任骑兵军军长、军区副司令和司令等职。1940年5月起,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先后任统帅部大本营主席、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副国防人民委员兼西方面军总司令、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兼西南方面军司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过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等。
1942年春,铁木辛哥要求在哈尔科夫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一再保证能够取胜。斯大林被说服,在反对声颇高的情况下同意了铁木辛哥的主张。然而,哈尔科夫战役却导致红军3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再次覆没,红军在西南方向节节败退。斯大林从此不再信任铁木辛哥,他被贬到西北方面军任司令员。1943年3月起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协调几个方面军作战行动,组织实施了许多重大战役。战后历任巴拉诺维奇军区、南乌拉尔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1890~1938)
号称“远东军魂”的瓦西里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一颗将星,他曾创造过用一个步兵师打垮了装备有大量坦克、装甲车的机械化的白卫军的奇迹。他是1935年苏联第一批五大元帅之一,远东方面军司令,也是苏联远东方面长期防御日本侵略的最高将领。1924年,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寻求组建一支政治性、纪律性强的新式军队,希望苏联派得力干将来促成此事。几经挑选,莫斯科熟谙远东军务的布柳赫尔出马,由于苏联不愿与敌视自己的英美发生正面冲突,便让布柳赫尔等人以“流亡白俄罗斯”身份赴广州。为隐匿行踪,布柳赫尔还借用了妻子的姓氏,化名“加伦”,后来此威名伴随这位传奇将军传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由于1937年苏联开始了大清洗,布柳赫尔被捕,并于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处决,罪名是打入苏联内部的日本间谍。由于他在国内及军内享有很高的威望,因而斯大林不敢公开指控他,甚至也不敢宣布他死亡的消息。1939年,蒋介石向斯大林请求再派名将加伦来华,却被告知加伦已去世多年。
1956年,苏联政府为布柳赫尔平反昭雪。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
(1893~1937)
苏联红军总参谋长、陆军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俘后,在监狱中认识同为俘虏的戴高乐。后返回苏联,被认为是红军中最富有才华的高级军事将领之一。
国内战争时期,开始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部工作。1918年4月加入俄共(布),同年5~12月被任命为莫斯科防区政治委员、东方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1918年12月~1919年3月,任南方面军副司令、南方面军第八集团军司令。1919年4~11月,任第五集团军司令。1920年1~4月,任高加索方面军司令。1920年4月~1921年8月,任西方面军司令。国内战争结束后任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院长。1928年5月,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31年,任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部副人民委员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工农红军军械部部长。1934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1936年起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兼任军训部长。1937年5月,被降为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
在苏共大清洗中,1937年6月11日以间谍罪被判处死刑。1956年,苏共二十大为他平反昭雪,给予公允的评价。
拉夫连季·巴甫洛维奇·贝利亚
(1899~1953)
苏联元帅,苏联“原子弹之父”。出生于格鲁吉亚苏呼米的梅尔赫乌里镇。1917年,加入俄共(布)。1921年4月起在全俄肃反委员会机关工作。1938年,当选为苏联内务部人民委员。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贝利亚受命于斯大林,开展秘密工作,其中包括通过驻国外的特工人员截获信息,保卫高级党政干部人身安全,驱使劳改营劳工建造防御设施等。苏德战争时期,任国防委员会成员,并负责领导武器弹药的生产和安全保卫工作,1943年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在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负责保卫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安全。1942年,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被派往高加索。1945年6月9日,被授予苏联元帅,与布尔加宁并称苏联两位政治元帅。
1945年8月,斯大林安排贝利亚领导特别委员会,协调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因而被誉为苏联的“原子弹之父”。晚年的斯大林对贝利亚失去信任,一度企图清除贝利亚及其强大的帮派。在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人的策划下,斯大林去世后13天贝利亚就被逮捕。
1953年12月23日,贝利亚被判处死刑,在狱中被秘密执行枪决。
格利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
(1890~1950)
苏联元帅。生于波尔塔瓦的杜德尼科沃村一个乌克兰农民家庭。1912年参军。在1918~1919年的察里津战役中建立功勋。1940年3月,获苏联英雄金星奖章。
1940年6月,与铁木辛哥、沙波什尼科夫一同被斯大林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时任副国防人民委员,主管军械工作。1941年7月,被斯大林派往前线监督西方面军的作战,库利克担任的是大本营代表的职务。1941年秋,库利克被派往列宁格勒前线任第54集团军司令。当德军在南线开始进攻战略要地罗斯托夫时,库利克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被派往指导罗斯托夫的防御。1943年夏,晋升为中将,任第8突击集团军司令。后被朱可夫解职,降为少将。此后在二战中再未担任过指挥职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库利克又晋升为中将,担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副司令。因和军区司令戈尔道夫上将议论时政、发牢骚而被贝利亚的秘密警察监视、告密。不久,两人被捕。后库利克和戈尔道夫一起以叛国罪和间谍罪的罪名被判处死刑。
曾获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苏联英雄金星奖章1枚,列宁勋章4枚,红旗勋章4枚和奖章4枚。
克利缅特·叶非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881~1969)
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元帅。1919年5月,领导了格里戈里耶夫的剿匪作战。6月,出任第14集团军司令。
1924年起任莫斯科军区司令,并为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1940年,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35年,升任元帅。1940年起,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卫国战争一开始,直接参加了粉碎德军进攻的组织工作,先后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西北方面军总司令和列宁格勒前线司令、游击队总司令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