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终于争取到了破格复试的机会,但经历比他想象的要曲折。与他预计的不一样,孟老师当天晚上就回复了邮件,让李建东把简历发给他,说自己主要看学生的治学态度、知识积累和学术背景。李建东可以说没有任何学术背景,他在一个不入流的高校玩了四年,毕业后就工作,换了几家公司然后辞职考研。不过当时,李建东并没有意识到,他脑海中还没有任何关于学术的概念,态度也不算太端正,只在为自己还不错的专业课成绩而沾沾自喜。
李建东把求职简历稍微改了改发给孟老师,希望得到孟老师的肯定。然而第二天中午,孟老师的回复邮件打碎了他的幻想。整个邮件很短,只有几句话,孟老师说,“李建东,你好,你破格复试的申请我考虑过,但看了你的简历,发现你并没有这方面的学术积累,本科所学专业与工作经历也和本专业相差甚大,恐不符合破格要求。”没有任何客套,没有任何遮掩,干脆而利落地拒绝了李建东。这倒是孟老师的风格,他不喜欢客套和官方。但这种干脆利落给李建东的打击也是最彻底的,他周身没了力气,瘫坐在椅子上……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李建东又回过神来了。他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放弃,他必须把所有能做的事、该做的事全都做了,不管有没有效果。他内心突然升腾起一团火,这团火给了他力量,让他咬紧牙关、攥起拳头,他现在必须、立刻、马上做一件事。
他给喻小晗说了声,然后奔回出租屋,找到自己在考研时做的所有笔记,尤其是最后阶段就像编撰教科书一样写下来的那些笔记。他现在要把这些笔记全部系统地整理到电脑上,编成一个小册子,打印出来明天孟老师上课的时候交给他看,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不知道这种方法行不行,但就算不行也必须尝试,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那天他从下午2点整理到凌晨5点,晚饭是喻小晗从食堂带回来的,他便除了吃晚饭的时候和上厕所的时候,基本没离开过电脑。他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打,腰和背已经佝偻,眼睛熬得通红,中途好多次想倒头就睡,但一想到明天上午的课是他最后的机会,只有强打起精神。他也想过自己要不要这么累,做这件事的意义他丝毫不怀疑,只是想要不要直接把笔记本交上去。不过很快就他否定了这个想法,笔记只是笔记,不能说明任何事情,重要的要把所有的笔记给系统化。可以说,他的目标就是一本小书,类似于当时正火的由某一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每本10万字,由各学科领军人物编写的,全面介绍本学科基本知识和前沿问题的“人文科学是什么”书系。这就不止能证明他有知识储备,也能证明他有领悟能力、有学术能力,专业课分数不错不是靠的死记硬背。
还好本科时玩游戏锻炼了他精神集中的能力和熬夜的能力,当他敲完最后一个字并排好版后天已经发白了。当然不能与10万字的书比,但5号宋休,间距1.25,系统整理出来的所有东西也有将近40页A4纸。看着工整的版式,逻辑分明的知识脉络,虽然极度累但成就感满满,恍惚间他好像觉得能不能上京华不重要了,学习并创造知识本身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课间孟老师拿到了他打印装订好的小册了,仔细地翻了翻,然后对李建东说,“这样吧,我先回去看看”。有了这句话,李建东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又有了让命运垂青的可能。他又焦急地等了三天,3月15号下午,孟老师给他发了邮件,说我已向学校提交破格申请报告。